写作是对生活最好的挽留 周国平与烟台读者畅谈“爱与孤独”

烟台晚报 2018-08-05 08:16 大字

YMG记者杨健通讯员慕晓壮摄影报道

昨日下午,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受烟台新华书店之邀,携著作《爱与孤独》、《宝贝,宝贝》、《灵魂只能独行》、《妞妞》于南大街购书中心一楼举办“爱与孤独———周国平读书分享会”。尽管天气酷热,但新华书店内人头攒动,读者提问踊跃,一身便装的周国平格外随和,对读者提问“有问必答”,“金句”频出,现场掌声不断。

谈教育女儿:“做父亲和做名人,我永远选前者”

“我也许命中该做父亲,比做别的什么都心甘情愿,绝对不会厌烦。”谈起女儿啾啾,周国平的口气前所未有地温柔,他的妻子也说,从未见过如此痴情的父亲。在周国平眼中,新生儿是哲学家,儿童是诗人。在他笔下,父爱是呵护备至的养育,是对独立灵魂的尊重,是对人生的追问和思考。“如果现在给我两个选择,一个是普普通通的父亲,一个是著作等身的名人,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做父亲是男人最为难得的一种经历,没有孩子是人生的巨大遗憾,身为父亲,对很多事情有着更加健康的看法。”

老来得女的周国平,曾在《宝贝,宝贝》一书里记述了啾啾七岁前,也就是从出生到上小学后的成长故事。如今,啾啾已是20岁的大姑娘,谈起和女儿一路走来的诸多点点滴滴,周国平不无感慨:“小时候我是女儿的玩伴,宁可不写那么多东西,也要陪孩子一起玩耍;孩子长大后,我最希望的是做她生活中重要的朋友,现在正在努力争取、‘有点希望\’。孩子长大后都有离心力,早晚要远离父母打造的安乐窝,与其依依不舍,不如更加从容一些。”

成人后的啾啾,在戏剧、绘画、摄影、诗歌上表现出了令周国平欣慰的艺术天赋,但对于女儿未来的路,周国平却是完全“放养”:“我从来不对女儿做任何引导,而是聆听她的判断,有道理的话我会点点头,觉得不对,则尽量做到‘不说话\’。其实父母完全没有必要强求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人生发展,毕竟,美好愿望一旦落空,是孩子和家长的双重失落。”

谈心灵历练:“面对磨难,最好的心态是超脱”

28年前,周国平迎来了女儿妞妞的呱呱坠地,但是这个小生命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最终,那个女孩带着绝症度过了短促的一年半时间,带着对这个世界的依恋和渴望,在父亲一次次绝望的祈祷中,悄悄地走了。周国平用平实的文字叙述了这段美丽而悲惨的故事,写下了女儿妞妞的可爱和可怜,记录了他和妻子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的心境。这本书就是感动了无数读者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回顾那段巨大的心灵磨难,周国平也不由唏嘘:“苦难总会以各种不同形式发生,也是对生命坚韧度的考验。哪怕没有啾啾,妞妞留下的伤痕,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会慢慢结痂,慢慢愈合,人不可能老在伤痕里生活。无论是谁,你遇到了人生中这种创痛、这种悲剧,你不会老在那里生活。那样的话,你是活不下去的。对待磨难,最基础的办法是忍受,更高一点的境界是超脱。”如何从丧女之痛中“超脱”?周国平给出的方式,仍是两大本行———哲学和写作:“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生的本能,哲学只能克服对恐惧本身的恐惧,想要将这种恐惧彻底参透很难。但心中有哲学,就不会担忧信仰的失落甚至崩塌。而写作则是对生活最好的挽留,我在写作上是‘自私\’的,不为其他人写任何东西,只为表达自己。正如《爱与孤独》的书名,爱是巨大的精神能量,而孤独则是巨大的内心力量,两者既是享受又是折磨,一个没有孤独感的人是肤浅的。”

谈哲学阅读:“哲学教育不需刻意,重在培养独立思维”

1963年,在上海中学品学兼优的周国平,成为了班上惟一选择文科的应届考生,并如愿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然而,这个决定在当时却引起了一片不解之声:“我是班上的数学课代表,一直对数学兴趣浓厚,当我填报了哲学系的志愿后,我的语文老师亲自来找我,劝我改志愿:‘你学文科干什么?最多还不是像我这样当个教员?\’而班上所有的其他同学,都选择了理工专业。但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想‘文理兼修\’。现在看来,我的专业选对了。”

尽管是国内最早将尼采哲学以深入浅出笔触引进中国的学者,但周国平对阅读哲学的人群年龄有着严格的界定:“我从不建议高中以下的孩子读所谓的哲学读本,一方面,这种略显刻意的阅读要求,很难找到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兴趣的读本,另一方面,很多孩子提出的看似天真、童稚的问题,实际上都有着深刻的哲学性,父母最好的办法是跟孩子一起讨论,而不是用一本大部头强行灌输。”

对于高中阶段后的学生,周国平则建议有的放矢地让孩子用哲学思维解决问题,并举起了法国的例子:“法国的高中会考必须考哲学,其中一些命题的深度和难度,在我们看来完全超越了中学所掌握的知识范畴和领悟能力,在并不限定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学生的作答不但要引经据典,更要有独立思考,这种从拿破仑时代延续至今的考试方式,甚至成了评判法国人才水准的重要考核依据。中国的国情未必适合用哲学作为学生学业水平的检验依据,但哲学中最重要的独立思维,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对于当下浅阅读和朋友圈逐渐成为阅读“主流形式”,周国平也有自己的观点:“对于年轻人而言,大势所趋的环境想要独善其身,的确很难,也令人担忧,指望通过指定书目、鼓励读经典的办法改变,是不现实的,但经典的东西并不会因为载体的不同而有褪色。我的建议是‘个别解决,周边引导\’,在身边师长的启迪下,提升对作品的辨别能力,而不是被浅阅读‘裹挟\’。内心积淀了厚实的底子,自然不会在眼界上流于肤浅。”

谈语文教学:“我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刚及格”

去年,周国平破天荒地写了一本《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对语文教育侃侃而谈。谈起这本书,周国平笑言,要为自己“正名”:“我时常遇到学生朋友,他们对我大吐苦水,说周老师,我们的语文阅读理解经常有您的作品,可每次我们都分析得文不对题,太痛苦了!”对此周国平也只能回以苦笑。后来,一位相熟的晚辈,找来一份周国平文章的阅读理解试卷,让周国平本人亲自作答,结果一对标准答案,周国平仅得了69分,而这位晚辈则欢呼雀跃:“周伯伯,我考的比你好,我得了71分!”

讲完这段啼笑皆非的经历,周国平也不禁莞尔:“我是看了这份卷子,才知道议论文原来有十多种论述方式,可我写文章的时候,从来没有刻意地想到其中的哪怕一种。而有些‘标准答案\’,在我自己看来是完全没有道理可言的。毕竟,语文首先是能力,而不是知识,义务教育乃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一方面使得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学生的感受和诉说,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迎合答案。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本来就是千人千面的事情,何来标准之说呢?”

作家介绍: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爱与孤独》《灵魂只能独行》《只有一个人生》《何以滋养灵魂》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等。译著有《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

新闻推荐

老人带领千名义工志愿服务12年 服务时间超过100万小时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通讯员林民摄影报道)烟台市慈善总会春蕾义工艺术团是烟台市慈善总会建立的首支义工艺术团。昨...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