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出炉,烟台再担重任,布局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 组团进发,抢占世界级城市群“C位”

烟台日报 2022-01-08 06:31 大字

YMG全媒体记者 杨春娜 杨健

开年即决战,起步便抢跑——新年伊始,山东重磅规划崭新出炉,半岛城市群组团崛起的蓝图徐徐铺开。

1月6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出炉。到203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实现较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发展活力、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战略地位和龙头作用全面彰显,跻身世界级城市群行列。

科学谋划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当下,城市竞争的逻辑已经发生悄然而深远的变化,“单打独斗”已是过去时,破“群”成“极”、组团崛起,正成为未来15年城市群发展的新命题。

《发展规划》描绘的美好蓝图中,烟台将在半岛城市群建设中发挥区域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和交通枢纽作用,在向着世界级城市群进发的行程中,勇担重任,勇敢领跑。

立足城镇化再赋能,烟台未雨绸缪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以“三个走在前”为主框架的《发展规划》,对未来山东半岛城市群提出了多个明晰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取得新进展、展现新气象,创新自强实现新跨越,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达到9.3%左右,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领航型企业和知名品牌。

协调融合塑成新格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城乡要素平等交换、高效流动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

绿色低碳取得新突破,煤炭消费量控制在3.5亿吨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

改革开放增添新动力,各类优质要素加速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参与全球竞争合作能力显著增强。

共建共享迈上新台阶,城乡区域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更高水平。

安全发展筑牢新支撑,初步建成更富韧性、更为安全的半岛城市群……

新一轮城市“C位”之争,首要之义仍是苦练“内功”,圆满完成山东半岛城市群中所扮演的角色——2020年,胶东五市常住人口324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1万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1.9%、42.5%,工业总产值过4万亿元,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万亿元。作为半岛城市群中不可或缺的链条,近年来,烟台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坚持以高标准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相继完成蓬莱、长岛行政区划调整,截至2021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3%。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对接东三省、连通东北亚的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着眼城市群空间结构、城市群人口有机集聚、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去年12月,《烟台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规划》正式出台,烟台市城镇化发展目标进一步明晰:

——到2025年,烟台市城镇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非户籍人口市民化质量全面提升,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

——烟台—威海同城化发展更具竞争力、更具发展活力,市域“一核三带多片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更加成熟。中心城区人口经济承载能力、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等主导作用明显增强。

——高效便捷普惠智能的城市设施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持续优化;全面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要素双向流动、城乡互促共进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城市空间利用方式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细化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常住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建成运行。

抢抓两大试点契机,烟台纲举目张

在新型城镇化总体格局方面,未来,烟台市将立足打造黄河流域港口门户城市,发挥烟台中心城区龙头引领作用,加强县城重要载体作用,促进新生小城市与特色小(城)镇健康协调发展。强化烟台城市主中心和蓬莱副中心“一主一副”双驱动的城市发展核心区,加强中心城区与龙口市、招远市、莱州市的联系,构建北部沿海发展带,加强中心城区与栖霞市、莱阳市的联系,构建中部烟青发展带,加强海阳市与乳山市、即墨区的联系,构建南部沿海发展带。形成“一核三带多片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积极稳妥壮大城镇规模,形成合理有序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着眼城市承载力再度提升,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1+233”工作体系决策部署。去年以来,烟台市相继获批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第二批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借试点契机,烟台市在芝罘区范围率先规划论证和启动了海上世界、芝罘仙境、滨海黄金景观带、夹河生态景观带等一批试点项目建设;出台“美好生活、美好人文、美好治理、美好未来”为目标的美好社区创建试点工作,建设改造一批满足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出行便捷、绿色低碳、安全韧性、智慧治理六大宜居标准的城市社区;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建设,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引领和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前提,对标《规划》中高频出现的强制造、强海洋、强农业,抓现代服务经济、抓数字经济、抓未来产业策源等关键词,《烟台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规划》提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能级,优化全域高效产业空间,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生态,搭建国际化创新合作平台,打造面向日韩和东北亚、连接“一带一路”、连通欧美的重要“桥头堡”。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人,是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10月,烟台市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切实优化人才落户服务、畅通入乡返乡落户渠道、提升人口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进城落户农村人口合法权益。改变了过去农村人口单一的“乡—城”单向流动模式,按照“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原则,探索实施城乡双向流动制度。到2025年,烟台市城区年均增长3-4万人。有重点地培育中小城市,促进龙口、招远等经济强市城区年均增长1-2万人,其他一般市城区年均增长0.5万人以上。

迈向交通枢纽城市,烟台全面冲刺

四通八达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是城市群崛起的“先行官”。《规划》提出加快贯通“四横五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建成环形高铁网,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前列;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跃居全国第二,正是烟台成为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节点的契机所在。新年伊始,“海陆空”火热的建设场景,让人们对新一年的发展充满希望。

潍烟高铁建设现场,一道道桥梁相继架设,一条条隧道相继打通,一座座车站相继开通;

蓬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T2航站楼主体有序施工,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空港枢纽正在成长;

龙口港区南作业区,重大件码头工程主体完工;西港区、龙口港区LNG码头及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配套港口工程进展顺利……

向着交通枢纽节点城市进发,烟台正勇敢领跑。

《烟台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在现有“一港十区”基础上,整合西部港群、中部港群、东部港群和南部港群四大港群。继续开发建设西港区,转移芝罘港区大宗散货运输功能。推进芝罘湾港区客滚中心建设;加快老码头改造和旅游码头、邮轮码头、游艇基地建设,加快航运服务中心建设,统筹烟台港公用码头和战备滚装码头发展建设;市域范围内布局形成“1+8”的机场体系。保留并扩建蓬莱国际机场,完善蓬莱国际机场与国内外主要城市的航线网络,打造国内航空快线,积极培育国际航线。加快建设栖霞、蓬莱、长岛通用机场,研究启动建设高新区金山湾、莱州、招远、龙口等通用机场。

同时,烟台将加快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客运枢纽体系,提高客运、零距离、换乘水平,有效提高客运服务能力和质量。规划烟台站综合换乘枢纽、烟台南站综合换乘枢纽、蓬莱机场综合换乘枢纽、蓬莱跨海通道综合换乘枢纽四处大型综合换乘枢纽,主要服务烟台市区域性对外交通出行。

大力发展公铁联运、海铁联运、空陆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对接中欧班列,构建一条连通欧洲-中国-日韩的海铁联运大通道。依托烟台至大连海上“黄金水道”,继续打造环渤海鲁辽公铁水滚装联运、烟台港陆海联动集装箱公海铁多式联运等示范工程。

指日可待的未来,烟台将优化港口格局,提升航空枢纽功能和服务能级,完善区域客运交通枢纽规划,逐步完善物流设施体系。高效协同的现代交通体系,将进一步助推烟台在新一轮城市崛起的赛道上,奋楫破浪。

新闻推荐

龙口新嘉街道纪工委 严肃元旦假期纪律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王军华通讯员韩军)为持续加强街道党员干部廉洁意识和自律意识,进一步抓紧街道干部队伍的纪律约束,龙口...

龙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龙口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