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退役军人蛟龙救援大队大队长阎俊峰: “我是党员也是军人,有困难让我上”

烟台日报 2021-12-31 07:20 大字

爬树开船、搭建勘察、消杀防疫、走失搜救、迷途解困,这是龙口港安全管理员阎俊峰近两年解锁的“新技能”。上山下河、入海登岛,只因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龙口市退役军人蛟龙救援大队大队长。

龙口市退役军人蛟龙救援大队全部由退役军人组成,是一支能够处理急、难、险、重等危险性高的灾害事故的专业公益救援队伍,队伍由来自三百六十行的普通人组成,他们平时是医生、老师、公务员、警察,他们中有广告人、理发师、程序员、安全员……但当灾难发生时,他们就会“变身”,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应急救援志愿者。

做一名救援队的普通志愿者难度并不大,难的是做一名应急救援队的带头人。日均步行三万步是阎俊峰救援时的常态,至今为止他已累计参与救援服务百余次、最长作业近30天、月平均出勤20小时以上、救助受困车辆60余辆、参与社会大型公益服务活动20余次。

作为一名有着23年党龄的退役军人,“若有战,召必回”对阎俊峰来说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名军人的魄力与担当。在部队荣立过个人三等功、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的阎俊峰,退役后如何做到“退役不褪色”?他逆行冲锋,交出了一份“救援世间行”的答卷。

2020年新春,一场人人谈之色变的新冠“疫霾”突然降临。“若有战,召必回!在任何时候祖国需要我,不问理由、不问困难,我都会身先士卒,坚持战斗在第一线!”阎俊峰是龙口市公益救援队的第一批成员,疫情发生后,龙口市公益救援队迅速成立了仅有20个名额的防疫应急突击队。不在名单之列的阎俊峰急了,“我是党员,我也是一名军人,有需要我责无旁贷,让我上!”最终,他因毫不退缩地坚持和日常参加公益救援活动的优秀表现,获得救援总队的首肯,成为龙口市西城区突击队4名队员其中之一。

每天背着30多斤的消毒机,戴着防毒面具,日平均步行三万步以上,参与附近近百个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以及村庄的消毒工作,累计参加消毒作业近30天的他无怨无悔。

2020年8月14日17点30分,阎俊峰接到求助信息,一名采药男子被困在庙周村附近的莱山山顶,急需援救。上山行路艰难,阎俊峰忍痛拔掉刺进皮肤的树刺,顾不上树枝划在身上的血印,用身体在茂密的丛林里硬生生开出了一条“新路”,解救了饥困虚弱的受困人员;2020年10月7日晚,阎俊峰接到求助信息,石良镇一名84岁老人外出未归。阎俊峰随队连夜搜寻,在山沟内找到了走失的王大娘,“老人所在的位置几乎没有一条能走的路。而且由于长时间水米未进,老人已经完全没法自己行走了。”在队友们的协助下,阎俊峰将老人抱在怀里走过崎岖山路,安全将老人带回村……

救援之行,一路上没有“聚光灯”,没有“补充站”,但阎俊峰前进的脚步从没有停下。

2021年7月20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多地面临区域性洪涝灾害,一时间城市被淹、群众受困,汛情严重。看到冲毁的房屋、泡在水中的车辆,还在休假的阎俊峰“坐不住”了,他要加入“战斗”。营救人员、转移群众、搬运物资、排水排涝、清淤清障,阎俊峰携队友筑起一道道抢险救灾的“橙色堤坝”。嗓子喊哑了,对讲机换了一个又一个,脚早已在洪水中泡烂,身上有伤的地方红肿发炎,浑身大面积出现湿疹,迅速集结千里驰援而来的他们,冲锋在最危急的前方。

“受灾群众太多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多救一个、再多救一个……来了五天,平均每个人只睡了十个小时。”看着受灾群众在洪水中呼救,阎俊峰和队友们不敢停歇也不愿停歇,他们7月20日到8月2日期间在巩义、新乡、卫辉三地,救援疏散、转移安置被困群众700余人,消杀3个社区5个村庄。

越是危难时刻,越显责任担当;越是艰难险阻,越显大爱无疆。无所畏惧、风雨如归的“最美逆行者”阎俊峰,踏过山河吹响冲锋号角,风雨兼程奔向“战地”前方,负重前行筑起安全“屏障”,让每一次“战斗”都得胜而还。

YMG全媒体记者 秦菲

通讯员 马新莎 遇洋 车晓路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司法为民“不打烊” 龙口法院夜间“线上”开庭解纠纷

本报烟台12月27日讯(记者钟建军通讯员曲文)“法官,我现在远在河北,无法回龙口参加庭审。”“没关系,我们可...

龙口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龙口,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