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龙口市道德模范、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负责人,他用行动匹配自己的名字 王济人:践行“济世救人”美德
龙口人王济人的热心在当地是有名的,人如其名,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10余年来他在公益事业的道路上,靠着博大的胸怀、超常的胆量和无私的奉献,名副其实地践行着“济世救人”的情怀,在龙口树立起“蛟龙应急救援”这块响当当的品牌。
坚定应急救援信念
创建公益组织
王济人喜欢运动,更有一番闯劲儿和冒险精神。29999KM是他的微信名,这个数字是他前些年和朋友从满洲里出发,骑行欧洲20多个国家的公里数。骑行路上,危险和挑战无时不在,一路下来,王济人被好心人帮过,他和队友也帮助过别人。“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帮你一把,是多么感动啊。”应急救援的念头在他心里萌生。
2008年汶川地震,因车技过硬,他只身赴灾区为新华社记者提供驾驶服务。“开车能上路,停车敢上手”,兼任向导和司机的他在灾区待了11天,还顺路转移了30多名群众。参加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后,他更加坚定了这一选择。
独自在公益应急救援的摸爬滚打中,王济人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团结更多人,才能帮助更多人、办更多更难的事儿。2018年,他牵头创建了龙口市公益应急救援队(现名龙口市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组织带领队员义务参加国内抢险救灾、森林消防、水域救援和失踪人员搜救,无偿为市民提供道路救援等应急救援活动。
创新公益机制
将救援当成事业做
在王济人心里,新时代的公益活动,不单单是伸个手拉一把的爱心举动,更重要的是做到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探索建立有效的应急合作救助和项目运行机制,更好地为需要的人和组织提供精准精细服务。
哪里有危险,救援就要在哪里。
针对小范围火情和救援有困难的情况,救援队与龙口市消防救援大队合作建立公益消防中队,配备两辆小型救援车,成为龙口火灾救援一支重要的后备力量。
夏秋季节的海边,个别外地游客安全意识薄弱,时常出现险情。2019年6月东海度假区海上救生站成立,有队员30名,都是富有水域救援急救经验和潜水的老手。2020年台风黑格比来临当天,他们救援了8名漂进深海的群众。一手做好宣传警示,一手实施应急救援,他们在龙口东海构筑起一道“水域救援”的安全屏障。
从海上到陆地,应急救援无时不在。几年来,王济人带领团队在“迷途救援”志愿服务活动中救援了近200位迷路走失或者精神欠佳的老人。今年,他用无人机助力搜救老人,效果立竿见影,已经在荒地中搜救两位走失的老太太。
好家风育好人
公益精神代代传
在王济人的印象里,从事教育工作的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大。“母亲为人师表,与人友善,热心帮助邻里,无私资助贫困学生。”王济人说,母亲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举动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在王济人的记忆里,姥爷在当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很有名气。爷爷从警,每次讲抓捕犯罪嫌疑人、寻找走失人员、救援遇险群众的事儿,年少的王济人都认真地听,暗暗地将爷爷当成学习的榜样。
良好的家教和家风,熏陶和滋润着王济人。他全身心投入到公益活动中。而同时,他又潜移默化地带动着下一代。
在2020年12月举办的烟台市2020年度见义勇为人物颁奖仪式上,有一位年纪最小的初中生获奖,他就是王济人的儿子王瑞恒。
2019年初,15岁的王瑞恒双休日就跟着父亲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从人员搜救到海上救生,从消防救援到疫情防控喷洒消毒,这个身强体壮的初中生跟着父亲奔向火情、海边和大山。
在王瑞恒眼里,父亲有时候“傻”,有时候又伟大,“帮助别人是我们一家人的本能,爸爸给我带了个好头,我就跟着他做下去。”
YMG全媒体记者 王军华
通讯员 刘启强 宋健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俯首乡村振兴路 甘为群众孺子牛 记龙口市石良镇尹村党支部书记刘玉祥
36年如一日,在他的带领下,一个曾经出了名的穷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年逾古稀的他,晚上需要带着呼吸机休息已达26年...
龙口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