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烟台文旅卫生十大新闻出炉 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大看点”

烟台日报 2020-12-31 09:33 大字

创新打造“五彩党建”品牌

万场文旅活动、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上线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

烟台发布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大看点”

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入选2020年度中国夜游名城案例,蓬莱区获评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项目获得省政府文化创新奖,开展10000场文旅活动,33个文旅项目列入市级重点项目“大盘子”,将承办2021省旅游发展大会……

2020年,烟台市文旅发展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呈现出后疫情时代行业逆流而上的勃勃生机与“鲜美”风景。

创新实施“五彩党建”工程,深化“五彩党建·文旅先锋”品牌体系,提升党建工作的创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年来,文旅先锋队伍两次组织“百镇千村万户扶贫大走访”活动,实现所有扶贫任务“全覆盖”自查,完成536个省定、市定扶贫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344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看上免费有线电视。建章立制,全域全行业聚力,高标准完成12类主体要素、744个测评点位任务,为实现文明城市“六连冠”贡献了文旅力量。

假日旅游市场恢复到同期八成以上

新春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2020年成为极不平凡的一年,烟台文旅在这场“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时代“答卷”。

以艺抗疫,讴歌时代。第一时间组织专业和社会力量开展抗疫主题创作,短短月余时间内推出戏曲、朗诵、书画、非遗等多门类抗疫作品2700余件,举办了烟台市新闻和文艺工作者抗击疫情演出、抗击疫情群英会演出,凝聚起艺术抗疫强大力量。出台本地扶持政策,及时修订《烟台市旅游招徕奖励办法》,为211家旅行社暂退质量保证金3400万元。

先后走进省内威海、青岛、潍坊、菏泽、临沂、济宁、枣庄、济南,省外南京、杭州、苏州、大连,定制化送“鲜美”,发出“大海的邀约”。全省首创演展推谈“四位一体”综合推介,成功举办烟台文旅(济南)推广周活动。文旅产业加速复苏,今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烟台市接待游客655.4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97亿元,同比恢复85.5%和82.5%。

“两核一带”发展新格局初见成效

以“两核一带”为引领,向海深挖新动能,激活文旅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全域旅游“两核、两带、五高地”大格局持续深化。

百年老街,焕发新生。春节前,芝罘仙境项目朝阳街主街、所城里十字大街开街,与烟台山同步点亮芝罘湾,崆峒胜境文旅项目奠基,加快打造具有标志意义和鲜明特色的山东文旅新高地、烟台文旅新亮点。

滨海一线旅游观光带实现道路贯通、体制打通。烟台滨海路蓬莱段公路正式通车,滨海一线旅游大通道全线贯通。蓬长一体化纳入市级统筹、加快步伐,蓬莱区获评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长岛荣获2020中国优秀旅游品牌推广峰会“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蓬长加快实现全面融合、与中心城区的深度融合。

文物保护和项目开发实现“双赢”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切实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

出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意见,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织牢“市、县、镇、村”四级保护体系,277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逐一建档立卡、“四有”全面落实到位,2个案例入选2020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实施文物安全百日攻坚集中行动,全面检查补短板,重拳出击惩乱象。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围绕芝罘仙境、蓬莱阁等文物集中片区,超前谋划、考古先行、跟进研究,探索文物整体保护、连片利用的“烟台路径”。

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会场活动在烟台举行,展现了文化遗产守护传承的“烟台范本”。20个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烟台剪纸群体性保护模式”获评省政府文化创新奖,3个案例(个人)入选年度非遗保护示范名单。

创建首批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

立足疫情防控新态势,多措并举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以消费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提质、扩容。

市府办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专项资金,创新线上线下“双阵地”、国内国际“双引擎”、市场供给公共服务“双渠道”3个模式,成功创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3400余万元,第四届烟台文旅惠民消费季统筹3000余家文旅企业参与,举办“乐游、乐赏、乐购、乐享、乐活、乐智”六大主题消费主题活动10000多项,直接拉动消费2亿元,间接带动文旅消费21亿元。

精品剧目讲述烟台故事

紧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精品艺术创作绽放新芳华。

“激励+引导”,统筹专业、社会创作力量,紧密围绕时代主题、中心大局,开展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和演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今年,原创京剧《戚继光》、吕剧《社区书记》、歌舞剧《长岛长岛》持续打磨提升,新创音乐剧《于无声处》加快推进。举办烟台之夏海岸音乐汇、国庆文艺晚会、“八一”拥军演出等“4+N”演出76场,打造“我们的节日”。

京剧《烟台解放》开启保利院线全国15城市巡演,实现了专业艺术市场化历史性突破。海阳红色舞剧《地雷战》登陆胶东剧院,更多艺术作品走上社会、经济效益统一的市场化新路子。

打造烟台文化服务品牌

立足后疫情时代新态势,“需求端、供给端”双向发力,完善市民文化节1个平台,健全文旅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五送六进”“三关四爱”3个机制,打造烟台文化大讲堂、文化星期五、文旅开放日、艺术烟台·公益美育等N个特色服务品牌,构建“1+3+N”服务体系,让文化春风吹遍港城大地。

这一年,烟台市实施文旅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集中开展百日文旅服务“大问需”,召开24场座谈会;投资16.5亿元的烟台新文化中心启动规划,具备全面开工条件;第二届市民文化节推出10000场活动,朗诵、剪纸、街舞、曲艺、票友大赛等六大赛事和“六乡”等10大特色活动精彩纷呈,线上线下覆盖100万余名市民。

创新服务,打造品牌。开设“烟台文化大讲堂”,已举办《胶东革命老区的突出贡献》《朗诵艺术的审美品鉴》等4期高端讲座,线上线下近20万人次观看,树立文化制高点。打造“文化星期五”品牌,累计推出剧场、沙龙、影院等7大主题100余场活动,让周末休闲更有内涵;创新“你读书,我买单”“信用+阅读”“一路书香流动车”等全民阅读服务模式,惠及读者20余万人次。

入选2020年度中国夜游名城

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新态势,向夜向海拓空间,延链强链提质效。第八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烟台入选2020年度中国夜游名城。

24小时超长直播秀集中呈现烟台“海岸生活”十二时辰,腾讯、爱奇艺、烟台文旅云三大平台总观看量突破650万,探索了“云旅游+直播”的后疫情时代文旅营销新模式。

2020烟台国际海岸生活节围绕“GO!烟台”主题,推出艺术、休闲、运动、美食四个主题海岸市集170余项活动,树立后疫情时代“海岸生活”新标杆;5-10月,市直文博场馆夜间延时开放,打造“渔·码头文创集市”、旅游大世界“后浪·潮街”等10多处集非遗文创展、海鲜美食、文艺演出为一体的文旅夜市,长岛大型海岛光影演艺《梦寻仙山》、养马岛跨海大桥灯光秀惊艳启幕,全域亮起来,越夜越精彩。

出台支持发展五星级酒店的意见

加大力度推进高品质度假酒店集群建设,更好地满足后疫情时代内循环高端度假需求,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度假需求强势复苏做好准备。

4月,在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市政府坚定信心、谋划长远,出台《关于支持发展五星级酒店的意见》,对新建国际知名五星级酒店项目配套“硬核”土地政策,对获评五星级的酒店一次性重奖50万元、100万元。

百纳瑞汀、丽景等本地品牌逆势坚挺,稳步推进品牌扩张,百纳今年新开高新区店,烟威地区已发展7家酒店、餐厅。蓬莱欧乐堡骑士度假酒店、国宾酒庄等主题酒店独具特色,满足个性化需求。海岛日记、隐居蓬莱等5大主题60多家精品民宿蓬勃发展,打造浪漫海岸的诗意“桃源”。

率先上线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

今年,烟台入选“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试点城市,是全省三个入选的地级市之一。3月底,全省率先上线市级智慧公共文旅服务平台“烟台文旅云”,文旅智慧服务、监管、营销、统计,“一云”管到底。10月,在全国旅游数据和旅游统计人才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上进行经验介绍。

开设寻·活动、 爱·欣赏、约·美育、游·仙境四大板块,上线艺术欣赏、 非遗体验、主题展览、美育培训、玩转烟台等主题产品4322项,累计访问量近1300万人次。云助力“放管服”改革, 加快实现文旅公共服务事项“一云”查询与办理,文旅需求 “一云”反馈与互动。

搭建文旅行业宣传推广云平台,加快完善销售板块,构建展示、宣传、销售“一条龙”促消费链条,带动间接消费1600余万元,助推烟台文旅经济复苏。

此外,在烟台市36家旅游景区和文博院馆布设91个客流监测点位,接入462路视频监控信号,与公安住宿数据、金融消费数据、移动漫游数据、自媒体监测数据形成融合共享的数据体系,统一采集、集中存储、快速处理、应用共享,成为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监测器”。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卫生健康十大新闻

12月30日,烟台市卫健委向社会公布了2020年烟台市卫生健康十大新闻。

一、烟台市委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烟台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5月31日,市委市政府印发文件,成立烟台市委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烟台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其办公室在市卫生健康委运行。旨在建立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领导指挥体系,推动“战时体制”向“平时体制”转变;加快健全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2月29日,中共烟台市委、烟台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中医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烟台市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

二、烟台4批46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

逆光而行,奔赴战场,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烟台医护人员闻令而动,与全国医护人员一起向疫情宣战,烟台市先后派出4批医疗队,共计46名医护人员援助湖北。在湖北抗疫一线,他们全力奋战,彰显了烟台医者的大爱与担当。自1月25日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发,到4月14日最后7名队员抵达烟台,时隔81天,英雄凯旋,46人一个不少,全部平安回家。

三、烟台47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自1月23日始,烟台定点医院陆续收治本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47例。经专家组和隔离病房医护团队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 3月11日,最后1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烟台市实现“清零”,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烟台市疫情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四、烟台市中医医院首次“国考”榜上有名

7月1日,全国三级公立医院首张“国考”成绩单出炉,烟台市中医医院在全国533家中医医院中脱颖而出,排名第五十五位,在山东省中医医院中排名第二,成为山东省中医医院优秀示例典范。9月1日上午,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烟台市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整改推进调度会议,烟台市9家公立中医医院交流学习烟台市中医医院“以闭环式全员绩定管理考核解决方案引导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的绩效管理模式经验。

五、烟台市新冠病毒核酸日检测能力达到8.6万份

2020年,烟台市逐步推进核酸检测能力建设,深入实施“核酸检测能力倍增计划”,区市疾控机构全部完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进行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现场操作培训和生物安全培训。截至6月28日,烟台市13个区市疾控中心全部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日检测能力由0.1万份提高至8.6万份,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标志着烟台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六、烟台市急救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围绕城郊、乡镇等急救资源较少的区域,开展急救站建设,烟台市总站点数从120烟台市联网初期的35个增至目前的50个,入网救护车达110辆,大幅提升急救网点覆盖率,有效缩短急救半径。2020年烟台市救护车平均出车时间50秒,跑出了烟台120急救出诊的“加速度”,全年成功复苏心跳呼吸骤停患者406例,复苏成功率18.9%,远高于全国平均1%的救治水平,努力为生命赢取每一秒,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七、烟台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跨上新台阶

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为主线,坚持“党建·业务”双融合、“人才·技术”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合理核定用编计划436名,实际招聘412人。推行乡医“县招乡聘村用”制度,烟台市招聘乡医61人。组建1940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签约178.05万人,贫困人口实现应签尽签。免费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乡医5000余人次。县域远程会诊、影像、心电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烟台市基层医疗机构,年诊疗量同比提升1.37 个百分点,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2%。

八、烟台人均期望寿命上升到80.47岁

烟台市扎实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以监测为基础,以干预为手段,死因、肿瘤和心脑血管事件监测范围覆盖各区市,深入推进“一评二控三减四健”专项行动,开展“万步有约”、“减重大赛”、“中小学三减”等活动。烟台市创建1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8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不断巩固完善。烟台市人均期望寿命由2009年的77.35岁上升到2019年的80.47岁。

九、《烟台市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被《中国改革年鉴》收录

自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以来,烟台市坚持“居家医养为主体、机构医养为补充、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保障机制体系为支撑”的总体思路,突出规划引领,注重模式创新,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大养老+小医疗”“大医疗+小养老”“医疗+养老共建”“居家养老+医疗网络”四种模式,推动医养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创建了7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单位、11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市、31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镇(街)。国家卫健委在烟台召开现场会议推广烟台医养结合模式;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健康报、中国人口报等国家媒体多次报道烟台医养结合工作经验;2020年,经验文章《烟台市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被《中国改革年鉴》(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卷一)收录。

十、龙口市、海阳市分别创建为国家级、省级健康促进县

11月17日、11月23日,全国和山东省健康促进技术评估组分别对龙口市、海阳市创建工作情况进行评估验收。龙口市是山东省全国健康促进市(区)两个试点单位之一,两年来,创新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健康环境,打造健康场所,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面推进“健康龙口”建设,烟台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升。海阳市将健康政策深度融合,创建打造健康乡村、健康家庭、健康学校、健康机关、健康企业、健康公共环境,“六融合,六打造”模式受到充分肯定。

YMG全媒体记者 李俊玲 通讯员白同林

新闻推荐

龙口:建立健全“三步走”信访长效机制

□记者董卿通讯员师延磊报道本报龙口讯今年以来,龙口市纪委建立健全以规范接访、定期回访、重点督访“三步走”为主要...

龙口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