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县县立中学领路人赵踵先

烟台日报 2020-08-10 10:09 大字

□杜秀维

赵踵先思想进步、热心教育、精于管理,大力提倡学生“书行合一”,鼓励教师“各展所长,各尽所能”,以办好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来实现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

赵踵先敢于挑战封建礼教传统观念,在学校实行“书行合一”“男女同校”等一系列改革,打破了封建专制教育下的各种禁忌,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根基。

赵踵先提倡自学辅导式,要求教师改变注入式教学方式,以启发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并注重科学理论与实践练习相结合,使其所习学科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赵踵先鼓励学生不但要学好知识,还要关心国家大事。对每一名毕业生,他都要题字留念,勉励他们继续深造,肩负起为国效力的责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赵踵先,字竹容,生于黄县(今龙口市)二圣庙村一书香家庭。幼年就读于家塾,后入黄县崇实学校读中学,毕业后考入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1906年大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毕业。

留学日本期间,赵踵先接触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并经徐镜心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回国后,他追随同盟会北方支部长兼山东主盟人徐镜心,积极在山东、辽东等地宣传反清革命思想,策动推翻封建专制等革命活动。辛亥革命期间,赵踵先参加光复登黄起义,二次革命中又参加反袁运动,为推翻满清封建君主专制、维护共和政体作出了贡献。

1912年秋天,黄县县立中学由官立高等小学堂改组而成,招收初中生两个班,共53人。因小学堂校舍(原大十字路口西北角)改为县署,县立中学校址设于南关鱼市街路北,1913年迁至北校场。学校创办人王曼生是黄县城西关街牛村人,为同盟会会员、社会贤达、知名学者。

牛村与二圣庙村紧邻。王曼生与赵踵先本就熟悉,又同为同盟会会员,常在一起从事革命活动,彼此既学识相近、志趣相投,又同怀教育救国的理想,可谓志同道合。在王曼生的动员和推荐下,赵踵先应首任校长、清末举人丁荣恩及县署之聘,出任县立中学英语教员。由于教学有方、教学成绩突出,几年后赵踵先升为学监,1920年被县府聘任为县立中学校长。

在担任县立中学校长期间,赵踵先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他思想进步、热心教育、精于管理,大力提倡学生“书行合一”,鼓励教师“各展所长,各尽所能”,以办好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来实现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他以创新开放的教育理念管理学校,为让更多孩子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在担任校长的当年冬天,就提出要招收女生的规划,实行男女同校的施教模式,开县城教育之先河。当时,他的进步思想非但没有受到欢迎和支持,反而被认为是“歪门邪道,伤风败俗”,遇到巨大的阻力。赵踵先毫不退却,先让自己的女儿和未过门的儿媳入校学习,带动一批女生入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赵踵先敢于挑战封建礼教传统观念,在学校实行“书行合一”“男女同校”等一系列改革,打破了封建专制教育下的各种禁忌,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根基,引起当局及地方封建势力的忌恨和恐慌。1923年夏天,县知事于璜为控制地方文化教育舆论阵地,有意排斥深受师生拥护爱戴的赵踵先,明令解除其校长职务,改派吕瑞洲担任校长一职。这一无理决定,引起在校师生的强烈不满,随即教师罢教、学生罢课,引起学潮。狗急跳墙的反动县知事于璜急派警备队60余人荷枪实弹进校镇压,此举进一步激怒了师生。师生们群起抗拒,同警备队发生厮打。混乱中,警备队逮捕了7名学生仓皇撤回县府,并将学生关押入狱。事件发生后,地方开明绅士和工商界极为不满,极力从中斡旋,将被捕的学生营救出狱。县知事于璜一意孤行,仍然强行安排吕瑞洲接任校长。愤怒的师生纷纷离校,以示抗拒。社会各界非常同情离校失学的近200名学生,共同出面另办私立志成中学,校址设于南关当铺(位于南关鱼市街),由各界开明人士组成董事会,仍由赵踵先为校长。

志成中学开办后,集中了原县立中学的大部分优秀教师,如国文教师分别由清末进士茹恩彬和清末拔贡董大德担任,英文教师由留美毕业生刘巨川担任,数学教师由齐鲁大学高材生王克忱担任,生物教师由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林学科高材生张云桂担任。学校开办之初,本县教员王兼三、朱廉圃、张雨沛、张兰坡等自愿任教,不领薪水。本县学界名流王谏堂、王翼文、袁义亭等前来义务授课。由于大家同心同德、各显其能,学校办得蒸蒸日上、声誉大振。除本县学生外,蓬莱、招远、掖县等慕名转学与投考者日渐增多。翌年,山东省教育厅为私立志成中学立案,承认志成中学毕业文凭与公立中学具有同等效力。

1924年秋天,直系军阀吴佩孚部下北洋陆军第十八混成旅中将旅长赵荣华(黄县诸由观诸王院赵家村人)衣锦还乡,借为母亲庆寿之机来黄城炫耀威风,召来烟台戏班,在南沙沟戏楼摆堂会,唱戏三天,轰动城乡。演出中,赵荣华的马弁(当官的身边带的随从)呵斥并辱骂拥挤的观众,与志成中学学生高玉椿等发生冲突。赵荣华大施淫威,蛮横地命卫队封了志成中学的前正门。县知事李竹筠慑于赵荣华的权势,对赵踵先校长的据理申诉不敢秉公处理,激起师生们的愤慨。国文教师董大德不畏强暴挺身而出,持学校上告状亲赴洛阳面见吴佩孚据理力争,迫使吴佩孚撤了赵荣华的职务,最终撕掉封条,校门复开,师生取得斗争的胜利。

1928年,眼见县立中学日益萧条、濒临倒闭,县政府只得呈请山东省教育厅将县立中学与志成中学合并,改称“黄县县立中山中学”。志成中学迁入县立中学原址北校场的校舍,仍由赵踵先任校长。山东省教育厅于1月底批准并为中山中学立案,当年12月奉令改称“黄县县立初级中学”。1929年7月,北校场校舍毁于兵火,赵踵先只得率领师生又回到原志成中学旧址继续办学。

1932年初,为了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赵踵先亲赴青岛,在县立中学校友和黄县籍工商业贤达及崇实同学中募捐2万银元,在北校场原县立中学旧址重建校舍。新校舍前后七进连两厢共90余间,占地87市亩,当年秋天竣工启用。学校师生由志成中学旧址迁入,该校成为当时胶东规模较大的中学之一。

新校舍礼堂、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等十分完备,并有劳作、图画、理化等专门教室;仅图书馆就有10间,其中3间藏书、7间阅览,计有图书10425册、杂志695册、挂图322幅,万有文库及小学生文库各一套;理化仪器680件,动植物标本900余件;体育运动器材应有尽有,建有占地30亩的田径场和1个足球场、2个篮球场、3个网球场、3个排球场,另有秋千、横木、杠子、浪木、轩轾轮、跳高、跳远场地等。学校各类场地、设施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当时山东省地方中学中属于上流。学校每年都召开春、秋两季运动会,组织学生开展徒步春游、秋游等健身活动。由于学校重视体育,场址器材条件优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踊跃,固而学校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屡创佳绩。例如:十三级学生姜宗坤、张泽华赴济南参加全国运动会山东预选赛,分获女子跳高第二名、第四名;1934年5月,闫兆镒与姜宗坤分别在铁饼和跳高项目上打破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山东省预选赛的省记录,并于9月代表山东省参加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姜宗坤于翌年又代表山东省参加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赵踵先还专门聘请六合拳之一代宗师、黄县国术研究会会长丁子成任学校武术教师。丁子成任教期间,根据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性格特征,要求在练好基本功的前提下再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经过科学而系统的训练,很多学生弟子皆身手不凡,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有的毅然投身革命积极抗战,成为文武兼备的爱国将领;有的为国为民效力,成为武术界的中流砥柱。

县立中学起始不分初、高中,实行“四年制”,前两年学习初中课程,后两年分文理两科。赵踵先任校长后,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新学制,将修业年限改为六年,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县立中学除已在校学生仍照旧制修业外,当年招收的新生全部依照新章办理,改为“三三制”,全部依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课程安排教学。赵踵先在坚持“书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同时,大力倡导改进中学教学方法,提倡自学辅导式,要求教师改变注入式教学方式,以启发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并注重科学理论与实践练习相结合,使其所习学科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赵踵先校长在学校实行的教育教学一系列改革,使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取得丰硕的成果,学校以入学考试严格、教师素质高、校规严、校风正、教学成绩突出、育人成果显著而享誉胶东、蜚声齐鲁。1931年,山东省督学董淮奉省厅派遣来黄县督察教育,视察县立中学后,在《巡察黄县教育报告》中写道:“校长赵竹容任职有年,经验丰富,擘画周详,俾该校日臻进步,厥功甚伟……该校设备颇丰富,理化、博物、图书、手工等科皆有专科教室……一县立初中之物资设备能如此完善,实不多见。”“县立初中,办理较切实,应请传令嘉奖。”据民国二十三年二月十二日出版的《黄县民友》报道:“县立初级中学应届毕业生四十八名奉省教育厅今赴掖县参加全省毕业会考,总分居全省第三名,并列甲等数名,该校成绩之佳可见一斑。”

“九·一八”事变后,赵踵先在学校和社会上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和法西斯独裁统治,加强对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1934年5月17日,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由济南来到黄县,适逢县立中学举行第三届运动会。赵踵先校长认为这是一个对师生进行抗日救亡教育的难得机遇,便于当晚在县教育局长徐叔明引见下,来到冯玉祥将军下榻的丁家花园,邀请冯将军参观学校运动会并为师生训话,冯将军欣然应诺。第二天上午九点,冯将军来到学校体育场,为全校师生进行慷慨激昂的抗日演讲。他在赞扬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之后,针对日军侵占东北三省的国耻,猛烈抨击政府的不抵抗主义。他说:“你们青年人是国家的栋梁。国家民族日濒危亡,救危扶国,端赖青年。平津告急,华北告急!所以,有知识的青年当知其所负责任之重大,青年人应成为抗日先锋。”并当场赠送40个青花粗瓷大盘作为运动会的奖品。冯将军解释说:“你们青年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把身体锻炼好。愿诸君体认运动大会之最高意义,将来以健儿身手,奠国如磐石之安,此物虽微薄,聊借其意云尔。”冯将军的抗日宣传和对青年们的殷切期望,深深地感动了每一名师生,激起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立时,全场群情激昂,掌声雷动。

赵踵先校长十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学生不但要学好知识,还要关心国家大事。对每一名毕业生,他都要题字留念,勉励他们继续深造,肩负起为国效力的责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1935年底,赵踵先因操劳过度、体弱染病,担心影响学校发展,主动提出辞去校长职务,举荐北京大学毕业生刘培斋(黄县人)任校长,自己仍任教员。县教育局再三挽留,看赵踵先去意已定,只得批准。

抗战全面爆发后,赵踵先和师生一起积极投入到抗战救国的洪流中。伪政府曾诱逼他任县维持会长和蓬莱、黄县、莱阳三县联中校长,均被他拒绝。1938年5月,中共胶东特委和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总部进驻黄县,7月初接管县立中学,并在该校原址筹建我党的抗日军政学校——胶东公学,县立中学自此停办。7月中旬,赵踵先应邀参加胶东公学筹委会,为筹建工作积极出谋划策,赢得筹委会负责人赵野民、李希珙的敬重。8月,胶东公学正式开学。

1939年3月2日,日伪军占领黄县城。为防敌人迫害,赵踵先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来到大后方西安,开始潜心研究学问并自学俄语。期间,不时有朋友、学生荐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言谢绝。新中国成立后,他受聘担任西安市民业余学校语文教师。

1970年,赵踵先因病去世,终年82岁。

(本文原刊于烟台市政协编纂出版的《烟台文史》)

新闻推荐

办好群众的事才能带好群众的路

新华社记者王攀近期,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过程中,广东省博罗县举行了一场“穿透式调研”,各级干部走村入户,发放问卷过10...

龙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口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