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民工上阵 小车推出王屋水库 马永昆
龙口城乡用水最大的水源地———王屋水库,始建于1958年。当时,黄县(今龙口)、蓬莱、长岛三县合一,称蓬莱县。这一标志性水利工程,是10万农民工硬生生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当年的劳动场面,火热,紧张,艰辛,其强度已逼近人们的体能极限。忆想起来,能参与这样一个战役,我自豪之余,又有些酸楚。
一定要把泉涌压住
在“一天等于20年”大干快上的口号下,1958年初冬,王屋水库在边设计边施工中仓促上马,计划到1959年秋完成,向国庆10周年献礼。
要建设这样一座储量2千多万方的中型水库,工程的关键是,地基一定要打牢,清基必须挖到硬底,原计划下挖20米,不料仍是软层,一直挖下30多米才达到要求。这样坝基即30米高,坝高要求70米,坝长近1700米。依稀记得总指挥讲,工程动用的土石方可绕地球一圈。
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工程机械只有两三台拖拉机,是用来拉石滚子碾压平面以上坝基的。平面以下坝基的压实,全靠人工打夯。四人一台夯,东西排成两行长蛇阵,号头叫着号子,以最紧张的速度进行,一个班次要干两个小时。特别合拢填基时,指挥部挑走了100名最棒的小伙子,组成突击队,要不间断地干三四个小时。因为清基后库底有泉涌,两面齐头并进填土打夯,一定要把泉涌压住,不能让它冒上水来,那样夯就打不实了。胜利完成了这一关键性任务后,指挥部召开大会,通令嘉奖了有功民工,特别是突击队长。
库基上窄下宽,越向上工作面越大。主要任务就是运土筑坝,大批民工日夜不停地用小车像蚂蚁搬家一样将土运上大坝。
全县总动员
1959年,汛期来得早,6月便连降几场大雨,水库里的水上涨速度完全出乎意料,此时坝高还未过半,形势万分危急。一旦洪水漫坝,不但辛勤劳动半年多筑起的大坝将毁于一旦,也将给下游几十个村镇,乃至大片接近收获的麦田,带来灭顶之灾。
县委果断做出决定:全县人民总动员,一切为了大坝,一切服从大坝。重新大量抽取劳力,每个公社都要组建一个民工营,3日内全部到齐。10万民工齐上阵,大坝东西山坡上,连夜搭建了上百个工棚,铺上麦秧草就是家。周围十多个村子,每村至少驻扎一个营,我所在的蓬莱县固持店营,驻在石良镇,离工地近10里地。工地实行两班倒,歇人不歇马,早上5点半起来,6点到工地,推三趟土之后,开饭,炊事班把饭直接送到工地。
工地上开展着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大坝两端设有宣传鼓励站,女宣传员手持大喇叭,不厌其烦地喊口号,表扬好人好事。不光嘴上喊,还给插小旗:推土推得满的小车,给插上一支小红旗;车里没装满的,给插上白旗。谁都不想被插白旗,下次便再也不敢不装满了。有位叫张大力的民工,一车推了五个筐,车棚上还带盖(车架上铺块水泥纸再压上土),被连续表彰了一个多周。推土的小车从四面八方聚拢来,汇成滚滚巨流,浩浩荡荡势不可当,使人联想到淮海战役中,百万民工排山倒海的历史洪流。
抢挖溢洪道
即使这样紧张地强推,工地上工人的密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大坝的修建速度依然跟不上洪水涨得快,坝增高一米,洪水也涨一米,一旦再有大雨,就更危急了。这才7月份,洪水最高峰的8月还没到呢。于是,指挥部做出决定:一面尽快加高大坝,一面突击抢挖溢洪道,以防万一。一旦洪水有漫坝危险,可以从溢洪道放水缓解。
抢挖溢洪道也是硬指标,组织专门的突击队,要求每日必须推进多少米。由于任务推得急,层层加压,结果,悲剧发生了。抢挖溢洪道主要是打孔,用炸药开炮,每次要打许多孔,放环炮才能一下炸开一大片,但放炮必须数着数儿,直到装上药的炮全部响了,才能回去清理。但萝卜快了不洗泥,人们一心往前赶进度,有时数得不准,是否有哑炮、有多少哑炮,心中没有数儿。有时明知有个哑炮,时间一长,以为它真的哑了,便回去清理,不料又炸响了。就这样,前后发生过3次事故,伤亡10多人。
一面十万火急抢修溢洪道,一面又从海边调来小船和会驾船的人,到上游被库水淹没的村庄,动员群众搬迁。谁也没料到雨季来得这么早,库水涨得这么快,许多老人舍命不舍财,故土难离,指挥部只好派民兵随船到户,强行将人背出来。他们的任务是保证不淹死一个人,财产损失以后解决。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由于劳动强度太大,睡眠严重不足,晚上6点收工回宿营地,有的在路上就睡着了。早晨5点半起床,疲惫至极的民工们还睡得死死的,吹哨无济于事,连长喊也不听,急得上前用脚踹。很多民工受不了了,纷纷逃跑,有的营减员三分之一,严重影响到工程进度。
为了确保水库安全、胜利完工,指挥部采取了一些非常措施,向各公社下达了死命令:凡跑回村的,一律不准发口粮;欠工地的工数,3天内如数补上。哪个营若3天补不齐人数,一律拔白旗,工地大喇叭反复批判,让其无地自容。
历经近一年异乎寻常的紧张劳动,水库终于在国庆节前基本完工,溢洪道可以正常泄洪,雨再大也无后顾之忧了。三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子孙后代留下了这一永久性幸福工程。
为了这座水库,三县人民吃了三年苦:大批抽调劳动力时,正处“三夏”和田间管理关键时期,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和妇女,农活儿本来就干不过来,加上政策上的“大锅饭”,吃不饱,社员消极怠工,导致大片农田荒芜。蓬莱城区的党政机关、企业职工都到潮水镇锄地灭荒,但正常作业是一人一天锄一亩地,一旦地荒了,10人一天也锄不出一亩地。有的玉米地从种上就再没人管了。这也是1960年始“三年困难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龙口人民享受着这座水库所带来的福祉,饮水思源,我们千万不要忘了老一代艰苦卓绝的劳动,尤其不能忘记蓬莱人民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杨春娜通讯员卢晓摄影报道)她们年过半百,却老有所为,用爱心为青少年成长护航。龙口爱心奶奶团成立于201...
龙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口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