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带头入股合作社,单一果树种植变多元化发展 “靠天吃饭”的圈朱家村有了新奔头

烟台日报 2019-08-01 09:59 大字

曾经,水浇条件差,靠天吃饭,一旦遇上天灾,果树减产甚至绝收,380多户村民的收入就没了着落。

如今,40多亩的连体式大棚拔地而起,70亩大泽山梯田阳梨、蜜薯排成了一片,130余亩采摘园正在如火如荼启动。

在村党支部领办的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龙口七甲镇圈朱家村这个山区村庄“绘”出三大发展片区,新上高效农业林大棚、大泽山梯田和采摘园等三大项目,村民不用再为天发愁,增收途径变多了,村民开始有了新奔头。三区三产业确保多渠道增收从圈朱家村村委大院向北行进入丘陵地。向东看会发现,不远处占地40多亩的连体式大棚像一个天幕,稳稳地卧在地上。走进棚内,绿油油的蓝宝石葡萄苗向棚架上爬。村支部书记周永敏介绍,这里就是他们合作社打造的生产基地一区———高效农业连体大棚葡萄种植项目,大棚已投资80多万,建设用时一个多月,葡萄苗已栽完,后期管理还有不少精细的活。

继续沿水泥路向上走,路东不远是6000多棵大泽山阳梨齐整地站成了排,共有70亩,这是以大泽山梯田阳梨、蜜薯种植项目为主的基地二区,为保证合作社早见收益,还在阳梨之间种植了53亩蜜薯。再往西走,生产基地办公室的西面是三区,有土地130余亩,机械忙碌,平整土地,这里将规划建设多种类的综合采摘园。

三个经营区,三个项目,圈朱家党支部在产业发展上精心谋划,变单一果树种植模式为多元化发展、多种类种植,确保合作社收入多渠道。“丢了芝麻还有西瓜,多元化发展、多条腿走路,提高综合效益,才能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实现社员收益最大化。”周永敏对合作社发展充满了信心。党员干部入股打消村民顾虑前面“三区三产业”的合作社场景现在看来让圈朱家村发展有了希望,但在一开始准备成立合作社的时候,村民们可不这么想。

缺地又缺资金,党支部靠什么领办合作社?成立之初,周永敏和村两委班子就面临着最为现实的难题。为此,他专门带领村干部和种植能人外出取经,制定本村三区产业发展规划,最终研究确定合作社社员以土地或现金方式入股。村集体首先将6亩土地、方塘和办公用房入股,合作社每年上交村集体服务使用费5万元,土地也可获得土地保底分红和二次分红,实现了集体增收的目的。但接下来的工作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计划的挺好,但是实施起来就没有想得那么简单,你首先得让老百姓相信你干的事是为了村里,为了大家,要不然大家谁愿意跟着你干。”周永敏感受很深。为了打消村民疑虑,周永敏决定带领村两委其他党员干部带头入股,周永敏第一个入股资金60万元,其他党员干部多则10万元少则2万元。支部委员朱百利入股10万元,64岁的二区负责人路曰好做通了老伴的思想工作,将6亩地入了股,还入股现金10万元。如今,合作社有7人现金入股,筹集资金180多万元。

资金有了,土地流转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两委干部进户,一家家地做工作,大部分都通了,但是还有少数村民不理解,对合作社信心不足。”支部委员李长学回忆道。面对最后30户仍存在疑虑的村民,周永敏连续10多天晚上靠在村委办公室,轮流和这些村民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合作社流转了120户社员的240多亩土地,三个片区规划得以实现。交地不离地,保障村民收入“干一天90元,外加看门1000元,俺一个月的收入有3700块钱。”葡萄大棚里,村民朱德和边锄草边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到月头就开支,俺和城里人上班一样,真有福了。”朱德年过七旬,家境困难,子女也不在身边。考虑到老人身板还硬朗,村里优先安排他到合作社工作。除了像朱德和这样的,对家里常年有病、身体残疾等困难情况的,村里结合实际情况优先安排他们合适的工作,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

合作社是个好平台,给乡村能人创造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二区负责人路曰好就是其中一位。管理果树他是一把好手,技术活在村里数得着,“我除了管理果树,也没啥别的技能,再说岁数也大了,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出去打工,村里有了合作社,正好让我们这样的人有地方干活了。”路曰好笑着说道。

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得让社员心里踏实,每年都可获得保底分红。圈朱家村现在每亩土地400元,3年后涨到600元。合作社有了收益,每年拿出10%给流转土地的社员进行二次分红。而且社员只要愿意干,优先到合作社打工赚钱,交地不离地,收入有了保障。YMG记者陆启飞通讯员邹志华

新闻推荐

久旱送甘露惠泽润民心 本报五路记者现场探访送水“解渴”

连续受干旱天气影响,烟台市部分村庄出现饮水困难。旱情就是民情,昨日烟台市召开烟台市抗旱工作会议,启动市县乡三级联动应急...

龙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龙口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