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耍小海与赶洘

烟台晚报 2017-09-22 08:44 大字

邹天汉许桂芹住在海边的人们都有耍小海和赶洘的习惯。在近岸的浅水区垂钓、拉小网、抡旋网、下扎网、放地笼,收获不会太丰,但自得其乐,靠这个补贴家用的,也不乏其人。

过去拉小网都用自织的棉线网具,丈余宽,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长。现在,都用机织的尼龙丝网,结实耐用。下网时,先把网具盘到小船或充气的车内胎上,然后,从岸边一处开始,向海里一面踩水或凫水,一面撒网,把网围成半圆形。拉小网最少一头一人拽网,长网则需多人配合,边拉边缩小围圈,最后把围着的鱼全部兜上岸。民间常比喻有把握地做事,称为“打网里的鱼”。

抡旋网需有一定的技术,是把一个四周都带网坠的圆锥形网具,向空中抛撒出一个圆形网罩,借重力把鱼扣在网具中。下扎网,则是把网具像一面墙壁似的立撒在海中,上面有网浮,下面有网坠固定,专等鱼群汛游时,穿网而过,被卡在网眼里,类似守株待兔。放地笼是把一串“放进不放出”的锥形进口的网具,中间放些诱饵,诱捕虾蟹。

旧时,龙口黄山馆背后的海滩是有名的“金沙滩”,近海处有一望无垠的细沙滩涂,潮涨潮落时海水没腰深,是耍小海的理想去处。从黄山馆后海再往东,直到龙口港的南侧海域是一片潮夕变化很大的滩涂,涨潮时,海水可蒙人,退潮(也叫洘潮)时,可露出海底沙滩,且有很远的没膝盖深的海面,是赶海的理想地方。早年间,当地村民趁洘潮时,来此赶海,有挖蚬子(蛤)、钓蛏子(海指甲)的,农历三月份,还可推捞桃花虾等。当地人熟谙潮水,“初一十五正晌满”,以后,每天往后推48分钟,重复前一日的潮况。一些潮况谚语也人人皆知,比如“初八,二十三,正晌干”,“初三水,十八潮,二十三四胡吊遭”。

挖蚬子,用的是钉耙一样的工具,倒退拉耙,细沙漏出,蚬子留下。钓蛏子是用前头尖带倒刺的钢丝钓钩,专找退潮滩涂上冒水的小孔,迅速将钓钩插进孔里约半尺深,趁势快速一捻再上提,蛏子便被钓将上来。在龙口市西城区的浅滩上,每年农历三月份,是桃花虾产子的汛期,这时,当地人用一种像簸箕一样的推虾网捕虾。沧海桑田,说话间,钓蛏子与推桃花虾都是五六十年以前的事了。

老黄县城北黄河营以东,及蓬莱市栾家口、刘家旺、八角等处的海边,都是礁石突兀、沟壑纵横的滩涂,礁石上会附生海砺子,石缝间也有海参、螃蟹、海螺与海胆藏身,石窝里偶尔还有成堆的波螺、海锥、蚬子出现。洘潮时,人们三三两两地来海边,用鸡喙一样的小刨钩,啄拾海砺子;戴着水镜,潜到海底捡拾波螺与海锥,到石缝里摸海参与螃蟹,每次出手,总有收获,绝不会空手而归。严冬季节,近海人也不减赶海的热情。碰巧大西北风“发海底”,又赶上洘大潮,运气好的话,人们在滩涂的沙窝里、礁石的岩缝间,还能拾到被潮涌上来的海肠子、海蚬子等海鲜。

新闻推荐

龙口市第五中学教师孙居朋———, 让每个孩子沐浴在阳光下

兢兢业业从教23年,担任班主任16年,龙口市第五中学教师孙居朋每天坚持6:30到校,不到7:00就进教室,是同事公认的到校最早、离校最晚的敬业模范。每接手一个新班级,他都采取“做榜样、教方法、耐心带、及...

龙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口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