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今日系列社区报延伸新闻触角

烟台晚报 2017-08-29 10:40 大字

YMG记者李珑摄影报道

如果没有《今日龙口》记者于翠霞,可能大家不会认识温暖了整个中国的龙口姑娘刁娜。

彼时的广东佛山,一个叫小悦悦的孩子被车轮碾过,过路十几人,无一伸出援手。国人的冷漠与无情喧嚣于媒体,大家似乎都在盼着一条暖心的新闻来宽慰每一个人受伤的心。2011年11月3日,《烟台晚报·今日龙口》记者于翠霞到一线进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采访,听说了数天之前发生的刁娜救人的故事。

时隔6年,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当年那个“一条腿换一条命,值!”的暖心新闻,其实来自于烟台晚报的社区记者,并在之后走上了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而如今的烟台晚报社区报系,已经从最早的《今日龙口》、《今日蓬莱》等少数几张报纸,发展到包括《土生金》周刊在内的9张社区报,新闻触角向基层、向农村无限延伸。最年长:《今日龙口》1998年创刊1998年10月,也就是烟台晚报创刊6年之后,她的第一张社区报《今日龙口》正式出版。当时这张报纸为中共龙口市委机关报《龙口日报》,2004年划归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报头使用了《烟台晚报·今日龙口》。

1998年10月7日,在经费、人员、场所等各方面条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龙口报社克服种种困难“强行起飞”。从设立报社到11月12日报纸创刊号出版,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记者王亮是第一个到报社报到的。起初,采编人员一共只有4个人,为此他们自诩是“四大金刚”。再加上老总,还有一名办公室人员、一名司机,就上路了。

王亮回忆,他那时完全是个新兵,与新闻的接触只有过去在企业写些小打小闹“豆腐块”,以及看过几本新闻书。对报纸版面设计更是两眼一抹黑。另外三大“金刚”也是彼此彼此。他们从烟台请来了几位老报人,讲了一些基本的业务常识,就开始干了,摸着石头过河。

龙口作为一个传统的经济和文化强市,一直没有一份自己的报纸,这让许多市民感到遗憾。办一份自己的报纸,这在当时的确是众望所归。

创刊号问世了。那是在1998年11月12日。当天一早,邮政局的发行车就到了印刷厂,拉走了还飘着油墨香的报纸。创刊号免费向市民发放,一摆上各报亭就被热情的市民一抢而空。许多市民来信祝贺,给他们鼓励,或是帮他们出主意,字里行间写满了真情与喜悦。

经过近19年的发展,《今日龙口》也成为了烟台晚报今日系列社区报中最为成熟的一张报纸。在新闻的发掘,社会正气的弘扬,正面典型的树立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5年全年,《今日龙口》先后刊发了龙口人民医院“最美护士”王菁、农业银行龙口支行“最美柜员”孙丽、龙口东张家沟村“最美村民”张浩、海缘旅行社“最美导游”周家平等“龙口最美”系列报道16篇。其中,“最美护士”系列报道被《人民日报》、央视转发,龙口也获得了好人之城的美誉。接地气:《土生金周刊》为农服务结硕果2015年5月6日开始出刊的《土生金周刊》(烟台晚报农村版),是一张饱含泥土芳香的新报纸,这张报纸四开八版,单面彩色印刷,由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主办、主管,烟台市农科院、烟台市农技推广中心联办,目前,面向全市三农领域公益赠阅近10万份。

周刊的主要内容是提供种植、养殖技术、农资信息等农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宣传惠农政策,传递致富信息。以农村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前沿的农业信息和市场资讯。

两年来,《土生金周刊》以烟台市农科院、烟台市农技推广中心强大的专家团队做技术后盾。以向广大农民提供致富技术、生产技能、信息服务为基本底线,推出《生产指导》、《8090记者在基层》、《第一书记在行动》等系列接地气的专版和专栏,每期都有一大批实用性、指导性、服务性强的内容,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周刊年轻的采编团队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常年深入农村关注农民需求,探求为民服务新路径。今年以来,《土生金周刊》的采编团队,在山东省、烟台市两级媒体、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支持下,把读者服务站直接建到村庄,从种植业大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当中选聘热心公益、事业心强、有责任担当的知识农民,充当报纸与农民读者之间的纽带,目前已经建成120多个村级读者服务站,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依托烟台市两大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机构的坚强后盾,充分发挥烟台农业技术在全国的领军优势,从去年开始,这支年轻的采编团队不仅在本地的果蔬会、苗木会上大显身手,每个展会都向所有参加苗木会的参展商和果农免费、限量赠送20万份报纸,《土生金周刊》还走出烟台和山东,走向全国开展为农服务活动。去年11月,在陕西杨凌国家级高效农业示范区举办的一年一度国家级最大的农业盛会———由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农业部等国家六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等协办的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土生金周刊》联合山东近二十家涉农企业推出的《杨凌农高会特刊》首次面向参会的国内外嘉宾赠阅2万份,受到农业系统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寻好人:深入基层发现身边好人就像刁娜的第一稿新闻出自《今日龙口》记者之手,其实,很多感动烟台的新闻人物,都是通过社区报的记者走街串巷采访、与百姓拉家常之中有意无意间获知并传递出去的。

2014年7月20日下午两点多,蓬莱市区海福莱小区,一辆小轿车悄然停在一栋居民楼楼下。一对头发花白、衣着简朴的老夫妻相扶着走出单元楼,坐进车里。他们就是王华堂、张翠兰夫妇,他们要在蓬莱市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赶到省城济南,参加当天下午3点在济南南郊宾馆举行的全省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就在前一天,他们还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这对夫妻的故事,正是由《今日蓬莱》的记者采访报道的。随着新闻被省、市级媒体转载,这对善良的老夫妇渐为更多人所知,并一路站上了全国道德模范的颁奖现场。

2006年12月28日晚上,“星河城杯”感动烟台双年度(2005—2006)人物颁奖晚会即将举行,蓬莱小伙子王宝龙荣登感动烟台十佳榜。

2004年7月,《今日蓬莱》记者王冬梅在蓬莱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采访,偶然听工作人员说起了王宝龙和莹莹那场在肿瘤医院病房里举行的结婚登记仪式。不过,那时,宝龙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因为,莹莹的病,还瞒着她本人。两年后的2006年,11月初的一天,一个热心读者给王冬梅发来短信:武霖社区有一个小伙,在明知女友罹患绝症的情况下,毅然与其登记结婚,在患难与共中艰难度过新婚生活后,女友溘然离世……王冬梅再次采访了王宝龙,之后,他被推上了感动烟台十佳人物的颁奖台。

应该说,烟台晚报今日系列社区报,帮助烟台晚报这一有效发行量超过25万份的烟台第一主流媒体将新闻触角延伸至烟台的角角落落,社区报的记者们,让更多持之以恒做一件平凡却善良的好事的人们,走进大众视野,为读者带来了更多正能量和爱的启迪。做好事:用媒体的力量帮助弱者一张张社区报,延续了烟台晚报“市民生计关大计,百姓事情牵真情”的办报理念,关注弱势群体,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

2015年,《今日海阳》在主要版面推出“情暖海阳,为孩子圆梦”系列报道,先后刊发《为给身患尿毒症母亲做饭,14岁孩子想要一台电饭煲》、《肿瘤女孩想要一个新书包》、《这顿香米饭,全是孝心和爱》、《背上新书包,我和你们一样上学去》等稿件,为10个孩子实现了新年梦想。

刚刚诞生两年的《今日牟平》积极组织“帮助受灾果农,你我伸出援手”义卖、党报热线、供热企业在线问暖等策划活动。先后开设“拨就灵灵灵,记者帮您办”、“欢喜忙大年”、“2016记者走乡村”、“点赞文明人,曝光不文明”、“聚焦中高考”、“厚道鲁商诚信牟平·我们在行动”、“民声回音壁”、“关注高温生活”等栏目。牵头主导策划与丰金集团和有关部门合作,开展“丰金爱心在线”社会公益救助活动,全年捐款超百万元,帮助救助各界弱势群体近千人。

2015年,《今日莱州》推出《爱洒高原》特刊,先后刊发《爱洒高原助学贵州紫云贫困学子》、《多彩贵州,爱洒高原》等稿件20多篇,展现了莱州爱心人士对西部高原贫困学子的关心关爱,同时也写出了西部贫困学子渴望上学的心态。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走到哪里,爱心就播洒到哪里,正义之笔不停,正能量传播不断。今后,烟台晚报今日报系还将继续扩大,继续延展。蓬莱组织的爱心义卖活动现场。

新闻推荐

东江镇贫困户喜领“产业红包”

本报河池讯8月18日一大早,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里仁村测洞屯贫困户兰国相兴冲冲地骑着借来的三轮车赶到镇政府。兰国相一边排着队一边说:“我来领猪苗,一户免费领两头,养到年底最少能赚2000元。”不...

龙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口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