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自然村落中七成是四川移民村—— 明初川人缘何移民莱州?
孙吉庆
我的家乡在莱州市虎头崖镇,听老辈人说,我的祖先是从四川来的。记得小时候,我家有一个小木头盒子,平时一直放在祖父房间的抽屉里。祖父说,里面记载着我们祖先老家的地址。
祖父去世以后,我出于好奇,把那个盒子打开了,只见里面有一张折叠得整齐的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孙氏始祖孙伯良在明永乐二年,由四川成都府双流县大柳树村,铁碓臼孙家,迁来山东莱郡,掖县(现莱州市)龙德乡(现虎头崖镇)东宋疃(现东宋村),定居落户。”一看字迹就是祖父亲笔写的,正宗的玄秘塔小楷。因为我的曾祖父不识字,这是祖父听上一辈人口传后,用心记录下来,好让后辈记住,祖先是从哪里来。
看到这个记载后,我一直感到很疑惑。我们虎头崖镇各村,大多数的村碑都记载着是明洪武初年张姓、王姓、李姓、赵姓由四川迁来,在此建村落户。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永乐是朱棣的年号,相差30多年。
莱州村落中七成为四川移民村
为了考证我的祖先是在洪武年间还是在永乐年间到莱州的,是什么原因移民过来的,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对明初时期莱州从四川来的移民有了大概的了解。
从历史记载看,莱州人大多数是在明朝初年由四川迁徙而来的。大规模的移民是从朱元璋的洪武年间开始,一直延续到朱棣永乐年间,前后持续了30多个年头。
据《莱州市各地志》统计,在莱州市1068个自然村落中,四川移民村落751个,占村落总数的70.52%。
关于移民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守海戍边说,二是战乱和灾荒说。
移民山东滨海守海戍边史料多
1351年,元朝野蛮残酷的统治引发了红巾军起义,湖北随县人明玉珍和安徽凤阳人朱元璋都参加了这次起义。公元1362年,明玉珍在四川称帝,国号大夏,建都重庆。6年后,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创建大明王朝。在先后消灭了实力最强的张士诚、陈友谅二支起义军后,1371年,朱元璋向四川进军,消灭了大夏王朝。为了避免归降的大夏军东山再起,朱元璋决定将他们迁移。
莱州,明朝时为掖县,地处沿海。明朝建立初年,一部分元朝残兵败将逃到海上各个小岛,成为海盗流寇,且勾结日本倭寇,经常袭扰山东滨海州县,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
根据《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年二月,在平定山东不久,明廷就下令设置莱州卫和登州守御所,防御倭寇的侵扰,驱逐海盗,保境安民。卫所建立后,需要从外调拨相当数量的军人来戍守。为了瓦解明玉珍的旧部,打击山东沿海的海盗流寇,大夏的残兵败将便从四川、从南京(开始有一部分去了南京),一批一批地迁移到莱州、登州沿海等地。
据虎头崖镇潘家村保留的一份家谱记载,“吾祖故籍四川建昌(今西昌),明洪武五年,为夏王开熙帝明升(明玉珍之子)之降卒。移民至京师(南京),阊门(今江苏北门)。明弘治二年(1488年)复迁至山东莱州。始祖潘士成,为军户。供职于马埠寨(今虎头崖村灯塔南高地)。二世潘友亮,生于京师阊门,同年随父母移居莱州,时年16岁,为军丁。父子同供职于马埠寨,潘友亮娶本地人徐氏为妻,生子潘岗。三世潘岗生于莱州,娶妻周氏,育有三子谓潘文、潘章、潘徐,即传于后世的潘家疃东、中、西三大支。”所谓军户,是明朝初年对戍边人员实行的一种军籍编制。戍边的士兵可以带着妻子儿女及父母兄弟姊妹等家属在一起定居生活,来后分配给土地、牲畜、农具等,一边耕作一边戍边。军户子弟世袭为兵,未经准许不得脱离军籍。
从家谱记载中还可以看出,大夏旧部迁移到莱州落户定居的村落,多以军营长官的姓氏和大的家族姓氏命名。在我们原东宋公社(现属虎头崖镇)28个自然村中,除有8个以地形或方位命名的村外,其余20个自然村皆以姓氏命名,且都是靠沿海一带建村,村碑都记载着是洪武年间移民莱州的。这基本可以证实,这些村子姓氏的始祖大多是军户出身,在明初带着妻儿移民到莱州守海戍边。
战乱和灾荒致使川人“填胶东”
史料记载,由于连年战争和黄河决口,加上瘟疫的流行,明初胶东一带“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到明王朝的统治。
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明王朝按“四留一、六留二、八留三的比例,从四川移民填胶东”。
据记载,掖县境内(今莱州市)明朝前建村64个,明朝建村805个,其中川籍移民的村落751个。在751个村落中,来自成都府的88个,占移民总数的11.72%。除成都府外,还有其所辖县,如华阳、新都、金堂、郫县、广汉;成都府所属的州县有内江、资阳、绵竹、德阳等县。原籍成都府的人占了一半多。
莱州人多从四川移民而来。莱州市程郭镇五佛村的蒋氏族谱记载,其先祖蒋兴、蒋旺兄弟俩在明朝永乐年间从四川迁居落户。在民国年间《莱州志》中,有当地不少家族始祖在明朝初年从四川移来的记录。如:杜氏“明初由蜀迁莱,世居掖西,聚族为村”;赵氏“其先祖四川成都人,永乐时徙”;李、徐、庄、梁、齐、刘、魏诸姓始祖,皆于明初由四川成都迁居。
据沙河佛台子村村碑记载,该村是明初王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因位于佛爷庙东的土丘上,取名佛台子。在此村东有一棵600多年的古树,名黑弹树。此树传说是四川宝兴县一位王姓移民带过来的。
铁碓臼说法的真相是什么?
戍边的大夏军一般都是在洪武初年开始一批一批陆续迁入莱州。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初年,明朝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明王朝的统治已基本上稳定下来,可以集中精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由此推断,我的祖先移民莱州,应该是为补充人口“填胶东”的。
据老辈人口传,祖父笔录记载,我的始祖是四川省成都府双流县人氏,来自大柳树村,铁碓臼孙家。我查了一下,四川省确有双流县,但大柳树村、铁碓臼孙家不存在。
关于铁碓臼的传说,有学者考证,在莱州的川人后裔中流传着很多祖籍是铁碓臼的说法,如成都铁碓臼,绵竹铁碓臼,隆昌铁碓臼,峨眉铁碓臼等。清《程氏族谱》中说“我祖于大明之初永乐时,奉旨自四川成都府东门里铁碓臼迁于莱郡掖北,卜居柳林头”。莱州市南十里堡乡地名志记载,明初李姓从四川省成都府铁碓臼李家迁此建村,取名碓臼李家村。除此,在莱州的川人后裔中还有说自己的祖籍是铁碓臼任家、铁碓臼张家、铁碓臼赵家等等。
对于这种称祖先是来自四川某县铁碓臼姓氏家族的说法,我倾向于相信四川社科院研究员陈世松的观点:口传中的籍贯并不是真正的祖籍地,而是一个重要的移民集合地或是出发点。
陈世松认为,当时川人填胶东时,除有大夏降兵以军队的编制迁徙而来,更多的就是把移民集中到一起,在集合地点由大明的军队看管,每个集合地点都竖有一杆大明的旗帜,大旗的底座是一个铁制的上小下大的圆锥体,中间有旗杆的插孔,看上去很像是一个倒置的舂米用的碓臼。移民们就形象地称为“铁碓臼”。我的祖父记载的“大柳树,铁碓臼”,可能就是先祖迁移时在集合地出发点看到的景象。可以推断,当时聚集在一棵大柳树下,旁边竖一杆明朝的大旗,旗杆插在一个铁制的碓臼形的底座上。后来把这些标志性的东西,口口相传成了祖籍地址。
查证至此,我的祖先是在明永乐年间从四川成都府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具体是哪个村庄则无从考证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纪殿国)昨日是“九九”第六天,全市以南风为主,市区最高气温16℃。全市最低气温0℃,出现在招远,全市最高气...
莱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