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而不言 蜂芒不露

青岛早报 2021-05-20 10:19 大字

爱因斯坦曾预言:“没有蜜蜂,就没有授粉,就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就没有人类。如果蜜蜂从世界上消失了,人类也将仅仅剩下4年的光阴! ”2017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宣布5月20日为“世界蜜蜂日”。在今年“世界蜜蜂日”来临前,在这个专为蜜蜂设立的日子到来之际,早报记者探访了岛城一些养蜂人,倾听了他们的养蜂故事。

人物故事

1

祖孙三代养蜂忙

近日,记者来到王哥庄街道解家河社区劈石口的一处樱桃园,86岁的高维庭就住在这里,他的蜂场也在此处。在他的带领下,儿子、孙子也跟着养蜜蜂,成为了岛城少有的“养蜂世家”。

高维庭老人精神头非常好,听力也很不错,身子骨也很硬朗,他还能骑着摩托车去赶王哥庄大集。谈起自己的养蜂故事,老人的兴致非常高。

高维庭说,父亲当年就在家里养蜜蜂,自己小时候曾经跟着父亲学习过养蜂的技术。改革开放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高维庭拾起了小时候的爱好,也开始养蜜蜂。

正式养蜂后,高维庭还是吃了一些苦头。有一次,他为了把蜜蜂赶到蜂箱里,就用簸箕赶起了蜜蜂,结果这群蜜蜂一下子炸了锅,他的脸和脖子被蜇得肿了起来。不过,经过这次经历后,他再被蜜蜂蜇,被蜇的地方只是有点疼而已,不再肿胀了。

高维庭空手拿起一个蜂巢,上面爬着密密麻麻的蜜蜂,它们一点都不害怕。 “你看看,这只就是蜂王,个头比其他工蜂都要大。 ”在蜂箱里会有一只蜂王,蜂王的个头是工蜂的两三倍大,通体发黑,为了更好地辨认,高维庭给蜂王的尾巴上染上一点红颜色。

在高维庭的带动下,三儿子高玉会、三儿媳杜珍花,还有孙子、孙媳也都跟着养蜜蜂,全家人养的蜜蜂有60多箱。

因为年轻时经常搬运蜂箱,高维庭的腰已经驼了,前些年胃还动过手术,但是这一切都丝毫阻挡不了他对蜜蜂事业的热爱,“我就是喜欢,看到这些小家伙就高兴,只要我能干得动,我就要继续养蜜蜂。 ”

人物故事

2

他把蜜蜂授粉技术带给果农

养殖蜜蜂,除了一份热爱,还有一份责任与坚守。在青岛的众多蜂农中,高法暖的身份比较特殊,除了养殖蜜蜂时间比较早之外 ,他还是第一个大学生养蜂人,养蜂也是他的专业。不过,他跟养蜂结缘,却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1989年,高法暖毕业于福建农学院蜂学专业,取得本科学历。他被分配到青岛供销社下属的一家公司上班,主要负责食用菌培育工作。在灰埠镇聘为技术员期间,有一次他看到当地瓜农给香瓜人工授粉,也就是俗称的“点花”。 “当时老人弯着腰,蘸着花粉一朵朵地授粉,点一朵花就要站起来,既费时又费力。我就想到了可以使用蜜蜂来授粉。 ”高法暖询问对方,瓜农们都不会使用蜜蜂授粉。

高法暖骑着自行车到了莱州,买回了两箱子蜜蜂,送到了瓜农的大棚里,结果蜜蜂授粉效果非常好。

“我就把家里仅有的1000元钱,买了5箱蜜蜂,在当地推广蜜蜂授粉。 ”从1997年,高法暖在平度逐步推广蜜蜂授粉,从草莓大棚开始,再到油桃、西瓜、大樱桃、蓝莓,在他的努力下,当地果农逐渐接受了这种高效的授粉技术。

1999年,正好有个南方养蜂人到平度采洋槐蜜。那位养蜂人已经上了年纪,不愿再四处奔波。高法暖花了1万元盘下了50箱蜜蜂。他就带着这些蜜蜂四处给果园里的果树授粉,还要带着蜜蜂到潍坊一带,采集洋槐蜜、香菜蜜,每次都要在大山里风餐露宿20多天。

在高法暖的带动下,哥哥、弟弟也开始养殖蜜蜂。兄弟三人养了700箱蜜蜂,一年可以授粉达到2000箱次,毛收入有20多万元。 2008年,高法暖成立了青岛健达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9年4月,他牵头成立了平度市养蜂协会,并当选协会秘书长,协会共有100个会员,蜂群存养量近2万群,其中绝大部分蜂农主要从事授粉工作。

人物故事

3

他帮助8000多户贫困户脱贫

18年前,也是因为一份热爱,崂山人徐青开启了自己的蜜蜂事业,从一个养蜂界的门外汉成为业界的 “大咖”,被业界誉为“中华蜜蜂守护者”。

因一杯蜂蜜结缘甜蜜事业

5月17日,记者来到徐青位于崂山区北涧的养蜂基地。徐青从一个蜂箱中拿出密布着蜜蜂的蜂巢,“这就是中华蜜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土蜂。它们体躯小、采集力强。 ”看到记者有些惊诧,他笑着解释:“其实你们的害怕是源于心理恐惧,蜜蜂并不会主动蜇人。 ”

之所以养蜂,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18年前,他跟着发小去看发小的姥爷,姥爷已经76岁了,“当时发小问姥爷春节快到了给买点什么?姥爷说实在想要买东西的话,就给他买一些好一点的蜂蜜。 ”当时,徐青就记下了这个事情,从此他也开始喝蜂蜜。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青喝到了崂山本地中华蜜蜂产的蜂蜜,这种蜂蜜口感细腻清醇,与之前喝过的蜂蜜全然不同。当时在青岛养蜜蜂的人不算多,特别是养中华蜜蜂的更少。中华蜜蜂是中国独有的蜂种,近年来却面临生存危机,同时,在舶来品种意大利蜂的冲击之下,中华蜜蜂的养殖愈发衰落,当时存量不到10%,且都在交通闭塞的深山沟壑。 “我喜欢喝蜂蜜,应该来保护好这个群种。”徐青从2003年就开始了拯救中华蜜蜂的行动。他带着海米、扇贝柱跑到了四川,找到了一位当地的养蜂大户,邀请对方来崂山养蜜蜂。

对方被徐青的诚意所打动,跟着来到了崂山。徐青从周边地区收了86箱蜜蜂,当时投入了30多万元,在崂山雨林谷开始养殖中华蜜蜂。

万事开头难。怀揣着一份热情的徐青没想到在创业最初就遭遇了滑铁卢,他养殖的86箱中华蜜蜂,不到一年,活下来的只有6箱,这让他损失惨重。为此他思考了很长时间,一直解不开这个谜。

痛定思痛后,他直奔北京王府井的新华书店,把当时书店里所有跟养蜂有关系的图书共130多本一次性全部买回家。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他一边养蜂,一边读书,光是整理的读书笔记就有60多本。

花3年时间全国学艺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养蜂技术,徐青征得家人的同意,当起了“现代徐霞客”,他花了3年时间,走访了广西、云南、福建、广东、四川、河南、河北等国内29个省区。

养蜂人大多在大山深处,徐青经常要在大山里行走六七个小时,很多蜂农都亲切地叫徐青为 “山东佬”,并且把自己的养蜂经验一一传授给他。徐青终于掌握了中华蜜蜂的养殖技术,成为了养蜂界的能手。

2010年,徐青回到青岛后,成立了蜂联中国,这是一家集中华蜜蜂研究、繁育养殖、蜜源培育、科研孵化、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企业。徐青将总部设立在家乡青岛,他希望能从这里作为源头,将中华蜜蜂的养殖推广到山东省内,直至普及全国。为了挽救中华蜜蜂,蜂联中国的养蜂体系全部饲养此类蜂种,已经在青岛、香格里拉、宝鸡建立养蜂基地。

卖房卖车免费培训蜂农

东汉时期的姜岐是我国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养蜂专家,据《高士传》载,姜岐隐居山林,“以畜蜂崭为事,教授者满天下,营业者三百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 ”

带着授之以渔的信念,徐青成立了青岛姜岐中华蜜蜂研究院,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蜜蜂研究院,徐青成立的初衷,就是为大山深处的中华蜂养蜂户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指导。

2016年4月,徐青在崂山区开办了第一期中华蜂养蜂技术培训班,邀请养蜂专家为本地50户养蜂户传授养蜂技术。

“我们所培训的对象,大多是山中的贫困户,我为他们提供免费吃住和培训学习。”为了给免费培训项目提供财力支持,徐青甚至把自己的一辆路虎汽车卖掉了,还卖掉了在李沧区的一套房子。“人这一辈子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年来,在家人的支持下,我为了保护中华蜜蜂已经投入了三四千万元,做这些事情,我觉得都是值得的。 ”

2016年到2018年,徐青还到怒江扶贫。 3年时间里,他在当地培训了3000多户蜂农。2019年,徐青又被请到陇南培训当地蜂农,共培训了200多户蜂农,并被评为陇南市中蜂养殖特约顾问。

在徐青的指导下,崂山区先后有86名蜂农扩大了中华蜜蜂的养殖规模,实现了果园授粉的全覆盖,使得樱桃、草莓、杏、桃等水果的产量和品质大大提升。徐青建立了青岛第一个省级中华蜜蜂保护种场,还被崂山区授予“乡村振兴之星”等称号。

自养蜂知识培训班组建后,徐青已成功帮助全国8632名贫困户实现养蜂脱贫,中华蜜蜂这一蜂种也在徐青的保护下得以延续。“我未来的目标是在3年内,把培训数量从现在的8000多户增加到两万户,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保护中华蜜蜂。 ”

新闻推荐

20万元文旅惠民消费券昨发放 8个区市、百余项活动同步开启“中国旅游日烟台文旅惠民周”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张洁刘昭洋通讯员宁夏薛婧莉摄影报道)为迎接第十一个“中国旅游日”,推进“山东人游烟台”“烟台人游...

莱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