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美味开凌梭

青岛早报 2021-04-15 08:37 大字

[摘要]烟火人生

我的老家在平度和莱州两市交界处,由于距海近,人们历来有吃开凌梭的习俗。所谓开凌梭,指的是渔民春节后从渤海捕捞的第一批梭鱼。此时的梭鱼肉质厚,腹内杂物少,没有土腥味。一旦过了惊蛰,其品质会有所下降。因此,很多人竞相追逐“开凌第一梭”。

俗话说:“开凌梭,鲜得没法说。”乡亲们往往在这时候才舍得早早来到集市上把新鲜的开凌梭买回家孝敬长辈,而且送得越早越有面子,送晚了在人前都抬不起头来。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买一斤开凌梭将近十块钱。

那时候,买开凌梭、吃开凌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正月里必不可少的项目,而且颇有隆重的仪式感。父亲和母亲买回一两条梭鱼,刮鳞去内脏清洗干净,梭鱼的胃——我们叫它“烟袋锅”也不舍得丢,与鱼一起下锅。“烟袋锅”嚼起来脆脆的,味道很好。

在我的老家,家家户户都会做开凌梭。锅里加少许油烧至八成热,加葱段、姜块、蒜片爆香,收拾干净的整条梭鱼挂糊,下锅两面煎至金黄色。然后添入开水清炖,先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炖,临出锅前加少许糖、醋和盐,再将一把韭菜段撒进汤里,喷香的家常烧开凌梭鱼就可以端上饭桌了。

或许是为了避免正月里待客时小孩上桌乱抓抢吃的尴尬,也或许是为了彰显对长辈的孝敬尊重,父母很早就告诉我们:“小孩子不能贪吃开凌梭鱼,吃多了不好。只有老人吃了对身体才有好处,能延年益寿。 ”于是,我们就眼巴巴地看着爷爷奶奶先吃。爷爷夹起一小块白白软软的梭鱼肉,叹息一声:“这每一口吃的都是钱啊!”他把鱼肉在嘴里细品一会,再一口咽下去,紧接着喝一大口白酒:“今年又吃上梭鱼了,真是享福了。 ”然后,爷爷就对开凌梭很少动筷子了,转而去吃咸菜、炖白菜。现在想起来,到最后大部分的鱼肉还是进了我们兄妹的肚子里。

爷爷有个弟弟,我和妹妹叫他二爷爷,独自一人住在我家南面的两间房子里,我记事的时候他有六十多岁了。二爷爷编得一手漂亮的芦苇炕席,那花色,那纹路,整整齐齐,一丝不乱。寒暑假里我们几乎天天待在二爷爷家,二爷爷一边编苇席一边给我们讲故事,我记得有《三国演义》,有《封神演义》,还有《西游记》等等。正月里,二爷爷的二女儿,我们叫她二姑回娘家,赶城子集买了两条梭鱼,单条一斤多不到两斤,往一个大脸盆里舀上水,把鱼放进去暂时养起来。二爷爷正在正间房屋地上编席,用余光瞥了一眼脸盆里的鱼,对二姑说:“你那是买了两条泥鳅吧? ”瞬间,二姑委屈得眼泪都淌了下来,哭着回了家,连饭也没有吃。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中午,我们几个朋友在城边头的大学同学家里吃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主人家最后做了一条鲤鱼上桌,鱼不是很大。可能是酒喝多了,我无意间讲起二爷爷曾经挖苦二姑送的开凌梭像泥鳅,把同学难堪得无地自容。现在想来,自己当时是多么浅薄啊。

2014年春节,我和妻子去昌邑看望她的大舅和舅母。回来的路上,一位老朋友送了我们几条养殖的活梭鱼,每条足有四斤多重。一到家,先给姥爷姥姥送去两条,又给岳父岳母送去两条,剩下两条和父亲母亲一起用家常法子做了,舀一勺鱼汤品了一下,味道足以和开凌梭相媲美。而此时,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了。

新闻推荐

莱州市成立重点项目审批服务中心,服务重点项目建设 全程帮办 一天出证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唐寿锐通讯员宋浩赵钒迪谭菲摄影报道)“没想到现在审批效率这么高,全程有人帮办,一天就能出证。”莱州...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