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又逢春” 手艺人王伟忠的匠人之心 □张钰珠 李连荣

烟台日报 2021-03-01 08:48 大字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饥荒三年饿不死手艺人。”手艺人,通常指“以自身手工技能谋生的人”,当下还有一种说法——“技艺高超或精湛的手艺人”,又被称为“匠人”。手艺不分行业,正所谓行行出状元,雕刻、绘画、书写对联、手工做鞋,这些都是你我身边的手艺人。今天,我们走进了“沙河木雕匠人”王伟忠的家里,感受“匠人之心”,品味“木雕之美”。

兴之所至,心之所安

尽其在我,顺其自然

1968年8月14日,王伟忠出生在美丽的海滨小城莱州。这座城市自古受文人墨客熏陶,精髓里自不乏艺术气息。王伟忠自小酷爱画画,初中毕业以后拜师于杜琬坤老师,学习山水花鸟,转年有幸有机会在莱州高职的前身——掖县农技高中进行专业的美术研习,后来就职于制作工艺美术厂,工作6年。

追溯青年时代,王伟忠曾通过了山东艺术学院的雕塑专业艺考,但是由于年龄的限制、文化课和学费的原因,与山艺失之交臂。若问这一路走来的支撑与信念,朴实执着的手艺人或许没有过多深刻的词藻表达,但古人云“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尽其在我,顺其自然”或许已是最好的表达——淡泊中透着坚守,淡然中透着执着,不忘初心,大抵如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王伟忠自1994年至今,一直从事实木雕刻,家具、摆件的雕刻信手拈来,曾经先后在海阳从事过出口意大利欧式家具的研发,在淄博凤阳集团担任过高端家具木雕设计,在泰安做过立体摆件及景区纪念品的雕刻制作。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从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镂空到半立体,一直做到了全立体雕刻,实现了技艺的提升,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技法。

2015年王伟忠加入莱州市木雕协会,荣获两届奖励;2017年,在山东艺术学院参加国家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并顺利结业,学业作品《富贵满堂》《夏之韵》被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收藏,其艺术创作价值得到业内高度认可。

通常,王伟忠完成一个作品需要20天的时间。他经常用的木料有樟木、椴木、香椿木、榉木、梓木、黄杨等木材,它们的特点是软硬适中,易于雕刻,色泽也较浅,便于着色。拿到材料,先构思出整个形状分布,雕刻出大体形状,有了轮廓后,再刻出具体形状,然后就是用木雕刀反复地雕刻、打磨,最后上漆、上蜡、保养。每天需要集中精力雕刻3-4个小时。他说:“现在的木头雕刻作品已经没有多少人像我这样还是坚持手工雕刻了。因为雕塑也可以用雕刻机,使得原本复杂的艺术工作变成了一个工业生产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的是技艺更是精神

柏拉图说“美是难的”,追求美更是条注定孤独的路。从事木雕艺术大抵相似,也是条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路。一件木雕作品从最初的选材创意到最后的成品展现,需要多少锲而不舍的雕刻斟酌,需要多少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我们无从体会,但是在感叹技艺精巧的同时不得不感叹木雕艺术家背后的功夫,有多出神入化,有多鬼斧神工。

在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时,王伟忠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进行创新创造,才会具有生命、具有传承意义;同样,我们也需要有民族文化自信,需要对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技艺有认知,有审美,有信心。他也希望人们能够更多地关注非物质遗产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下的改变与创新,更多感怀老一辈艺术家对于技艺踏实刻苦追求的匠人精神,不仅传承技艺,也要传承文化和精神。

遗憾的是,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高速变革,让人们不得不面对日益增加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多的传统手艺人选择改行,许多传统手艺正在慢慢地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的甚至已濒临消失。这些技艺曾是手艺人赖以生存的谋生方式,而今天,它们更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一种文化、一种情怀。

一门手艺最初的发展是源于市场需求,手艺人投入到行业中求的是维持生计。当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不再如往日一样是生活必需品,而慢慢变成了货真价实的工艺品,不再有广泛的市场,以此谋生的人也不得不转向其他的行业以求生存。这一转变,使得传统手艺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险,因此对这些传统手艺的重视就显得至关重要。有了重视,它们才能得到推广,有了推广,它们才能获得关注,有了高关注度,传统手艺才能存活下去,尽管我们明白,它们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以“日常必需品”的角色重回市场了,但至少,它们不会消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是一份情怀、一份价值。

如今这篇文字就是为了记录这些传统的手工艺,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它们。如若干年后这些手艺真的消失了,这份记录也将永远留住关于它们的回忆,以及它们背后每一位参与过的手艺人。

新闻推荐

莱州市金城镇“三举措”引进高层次人才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唐寿锐通讯员王倩)莱州市金城镇为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质量,通过严抓...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