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输血”又“造血” 莱州市朱桥镇史家村迎神奇“裂变”
走在莱州市朱桥镇史家村,一排排整齐的果蔬大棚矗立在村头,新建的3个标准化生姜储存窑深藏地下,大型农机具摆满合作社大院,崭新的多媒体教室里党旗鲜艳、窗明几净、科普图书琳琅满目。这一切,印证了这个昔日贫穷的偏远小村庄在精准帮扶和党建引领下正迎来裂变式发展。
闭环模式——产业扶贫表现亮眼
“多亏了你们的鼎力帮扶与援助,才有我们史家村今天的好日子,这完全归功于你们的精准对口帮扶”。近日,当将一面书写“扶贫帮困办实事、真情帮扶暖民心”的锦旗送到莱州市农业农村局时,史家村支部书记史海尧激动地说。
三年前,当莱州市农业农村局驻村第一书记进驻到该村时,就与村两委干部和村里的“能人”们因地制宜,找准扶贫突破口,共同制定了产业规划。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利用上级扶贫资金和项目资金,成立了莱州市沙窝窝果蔬专业合作社,投资了130万元建设了27个温室果蔬大棚、3个储存能力达24万斤的生姜储存窑,购置了玉米联合收获、自走式高效植保机等大型农机具,从此史家村的产业发展便有了“硬核”武器。
第一书记张杰结合史家村现状及自身优势,提出了“党支部引领+合作社经营+农户参与+平台销售”的闭环模式,走“集约化、精品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拓宽农产品增值增效空间。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三产联合,示范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合作社让农户实现土地租金、劳动报酬、股金收益分红三份收入,2019年以来,村集体收入也连续二年超过12万元,结束了以往集体无收入的窘态。
输血造血——种地能手人才辈出
扶贫既要“输血”又要“造血”,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近年来,帮扶部门推进扶贫扶志扶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帮扶干部千方百计地激励群众主动学技术、找门路,引导他们创业、兴业,扶持村民“造血”,避免贫困户脱贫又返贫。
27个果蔬大棚被贫困户认领后,如何教会他们种好、管好、用好,成为扶贫干部一个难题。第一书记作为农业农村局的一名技术干部,除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外,还经常邀请土肥、果蔬等农业专家深入大棚,采取集中办班、入户指导、实地观摩、现场教学、发放资料等方式,推出有效的“菜单式”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从种子育苗、滴管安装、施肥除虫、种苗栽植等现场教学,把看家技术都教给了扶贫对象。
史洪云自从认领了合作社里的果蔬大棚以后,高级蔬菜农艺师尹同萍便决定与他结对子,除了手把手传授农业技术外,还帮他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信心。在她的帮助下,史洪云摸索出一套大棚生态种植甜瓜的好方法,每年仅此一项,收入就达到6万多元,成了村里人人称赞的种地能手。有了一身技能之后,他又带领身边的瓜农开展规模种植,使史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果蔬专业村。
整合资源——乡村治理“内外兼修”
过去的史家村垃圾成堆,村道高低不平。如今村中藏秀,地下卧龙,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村舍巷道四通八达,设施大棚生机盎然,到处呈现出村净、景美、业旺、人和的幸福家园。
近年来,该村党支部不断转变身份,为村民搭建议事平台,将“修炼美丽”的主动权交到村民手中,共同探讨出一条向美向好之路。在开始实施时,有些村民瞻前顾后,村内的党员干部便带头,拆了木棚清理杂物,种起花花草草,再安上统一样式的篱笆,效果一出,村民纷纷响应。
在民生方面,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始终坚持优先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增强村民的幸福感。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吸纳社会资金200万元,从而使民生基础设施大大完善:新建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1座,改建党群公共服务中心1座、新建成文体广场与益农信息社各1 处,配置垃圾收集箱9个,改厕200个。
YMG全媒体记者 唐寿锐 通讯员 王帮高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经济日报记者曹红艳刘瑾王金虎编者按《经济日报》2021年1月27日头版头条刊发《蔚蓝三问——山东烟台海洋经济发展调查(上)...
莱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