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状元王俊民其人其事

烟台日报 2020-08-03 09:19 大字

□张万和

王俊民,何许人也?

《中国状元名录》与山东方志上,赫然写着:“王俊民,宋嘉佑六年(1061)辛丑科状元。”

王俊民(1036-1063),字康侯,因籍贯罗峰镇而别号王罗峰,中国科举史上仅有的八百名状元之一,山东省仅有的五十名状元之一,胶东地区唯一或唯二的状元。

据史载,胶东科举史上的进士颇多,但文状元总共出过两位,都在宋代,乃吕蒙正和王俊民,分别为宋代第16位和第47位状元。然而,吕蒙正出生于胶东掖县,幼年迁居洛阳,后以洛阳籍科考折桂,为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状元,曾三度任相,封莱国公,赠中书令,谥文穆。如果允许“双重地籍”的话,那么他与王俊民便成为胶东史上唯二的状元了;如果不允许“双重地籍”的话,则王俊民便是胶东史上唯一的状元。

王俊民,一代贤英,释褐出仕官至应天府发解官,充南京考试官,任内英年早逝。

王俊民,何许人也?

王俊民籍贯何处,正史的记载明确而统一,但当今传载不一。

据《掖县全志》《招远县志》《莱州府志》《山东省志》等记载,王俊民是宋代“京东东道莱州府掖县罗峰镇人”,就今而言,乃山东省招远市人,这一点确凿无疑。

但是,在当今全国各地许多书报文刊、科举展馆、网络媒体和其他记载中,却大都说他是“今莱州市人”,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都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造成这种错说误传,事出有因,盖因对历史沿革的不了解,简单化地推理误判所致。众所周知,京东东道相当于今山东省,此无异议,但古莱州府、古掖县、古罗峰镇的历史沿革,就有些复杂。

历史的客观事实是:古莱州府不同于今日的莱州市,古掖县也不同于后掖县和今日的莱州市。古莱州府曾管辖胶东十七县,治所主要在掖县城,后分出一个登州府,治所主要在蓬莱城。古掖县则包括后掖县和罗峰镇,后掖县不包括罗峰镇,但演变为今莱州市,由烟台市代管;而罗峰镇,前身为曲成县,隶属莱州府,唐代改为罗峰镇并入掖县,金(南宋)代又分置为招远县,与后掖县并列,但改属登州府,今则为招远市,也由烟台市代管。因此,王俊民的京东东道莱州府掖县罗峰镇人,理所当然地应是今山东省招远市人,而非今莱州市人。

那些简单化地将“掖县”说成“今莱州市”,而忽视“罗峰镇”并入的是“古掖县”、改置的“招远县”与“后掖县”并驾,显然是对历史沿革的无知,以致错推误判。

不过,因为历史上招、掖曾是一家,王俊民也曾在古掖城北关住过,其家族后来有的也定居掖县,故说王俊民是今莱州市人也颇有情理,那里应是他的第二故乡,言其是招远人、莱州人都无可厚非,因为他是整个胶东地区共有的荣耀。而今在今招远和莱州两地,也都分别为王俊民建立了纪念的雕像和楼阁。

王俊民具体的籍贯所在,是宋代罗峰镇城里村,即今招远市罗峰街道办事处城里村。据笔者考证,其原籍乃招远城南齐山镇(原道头镇)庄王头村,后因王得中状元而更名为状元头村。王俊民的墓葬,就在村北聚灵岭东麓,应是落叶归根,魂归故乡。

清代的《招远县志》记载:其“墓尚有砖,田夫牧儿动之,必心病,还其处,乃已”,足见尊崇敬畏之情。中华民国七年(1918)五月十一日第八百五十二号《政府公报》中,曾将此墓列为民国政府文物保护单位。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整地改土时,灌木笼罩的状元荒冢,被彻底垦毁。继而修建海莱公路,占据一半墓地,另一半沦为粮果地。

王俊民,怎样一个身世?

王俊民虽有状元的高贵头衔,但身世的传说并不雅观。即使在他的出生地,流言蜚语也不绝于耳。诸如厉鬼托生说、假死孕妇坟生说、私生子寄养说、流浪儿收养说等,不一而足。

招远故里尽人皆知,那是一些外传而来的妄说谬传,无人相信,但其风行弥漫,杜而不绝。这同样事出有因,与他死后被污名化有关。

其实,王俊民的出身清白高贵,乃地方官僚名门。据《掖县全志》《招远县志》和《齐东野语》等记载:王俊民,“祖,世田舍翁,父名弁,字子仪,颂诗登科,为郓州(今东平)司理。”王俊民之父王弁,是招远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后出仕为宦。也就是说,王俊民出身于清廉的名宦之家。

王弁入仕,始任郓州司理,王俊民曾与弟觉民、定民,随父迁徙就读,后又入太学读书。其间,曾写下五言诗一首《赠初虞世》:“寒窗一夜雪,纷纷来朔风。之子动归兴,轻袂飘如篷。问子何所之?家在济水东。问子何所学?上庠教化宫。行将携老母,寓居学其中。”此乃其寒窗苦读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仅存的两首诗作之一,现刻于招远市魁星公园的“文华壁”上。两年后,王弁晋任开封府巡判官,王氏三兄弟再次随父迁读开封。又三年,王弁因秉公执法,得罪权贵,被无端诬陷处罚,贬谪至苏州以东的昆山阙待罪一年,不久又谪任谭州(今长沙)地方小税吏,历尽艰难。

其时,惨遭贬谪、颠沛流离的王弁,因惦念家中老父孤居,便让长子王俊民返回故里,边读书边服侍高堂。两年后,侍亲苦读的王俊民,在省试中一举夺魁。继而,又为遭受诬陷贬谪的父亲申冤,曾千里跋涉,出府入衙,历时越年,遍访知情人,终于查明真相,搜集到确凿证据,然后秉笔直书,具状申诉洗清,最终在韩琦宰相等人的支持下,使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履职“自漳州移太湖令”。

出身名门的王俊民,也在随父就读的艰辛和为父申冤的坎坷中,奠定了大公至正的人生观,并在弱冠之年即才华名扬京都。

王俊民,蟾宫折桂动京华

王俊民在“宋嘉祜六年(1061年”蟾宫折桂,时年仅25岁。他的状元及第,得益于大名鼎鼎的详定官王安石的举荐,由宋仁宗皇帝亲自钦点,“诏从王安石所选荐”,应是魁星点斗,实至名归。

王俊民蟾宫折桂,名噪京华,社会逸闻颇多。据《莱州府志》《招远县志》等记载:“未御试时,京师已喧传王俊民为状元,不知言之所起,亦不知俊民为何人。及御试,王荆公与杨乐道共为详定官;荆公以初覆所定第一人皆未允,当于行间别取一人为首。乐道以为不可,议不决。既而,二人各以己意进禀,诏从荆公议。及发封,果俊民也。”另载:当王、杨二人议决不定时,弥封官朱从道劝道:“上意已决,二位争议徒自苦,俱禀交由上决。”故方有此果。

此事当属实,个中自有缘。御试前、未发封时,“京师喧传”王俊民为本科状元,并非空穴来风。盖因会试前,省试夺魁的王俊民,进京为父申雪的状子写得特别棒,曾受到宰相韩琦等人的赏识,并情不自禁地私下赞道:“王俊民颇有才,下科状元想必是此人。”不想此语竟不胫而走,传至市井,故有“京师喧传”之说。王俊民萃拔群英,蟾宫折桂,朝野公认,宰相韩琦曾赋诗相贺:“青云一第人恒在,白发双亲世每难。”国公陈林也有贺诗:“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尽管如此,王俊民得中状元,还是“贻首冠蓬山之诮”。这本与王俊民不相干,人当见怪不怪。《招远县志》等记载道:“王安石时为知制诰(掌起草诏令),尚未拜相,但其改革的政治主张,为仁宗所赞同,而为保守派所强烈反对。对于科举考试,王安石在当时所写《详定试卷二首》诗中有云:‘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杨雄;当时赐帛倡优等,今日论才将相中。’”这明白地说明他改革重诗赋经义取士的旧习,选拔真才的主张。详定落初,复审第一名,而选拔王俊民为状元,保守派未必能心服不含恨,而当时的保守派在朝野的势力颇为强大,王俊民被诮“首冠蓬山”,或与此事有关。他们不敢冒犯天威,直面重臣,只好迁怒王俊民,肆行谤议而已。这倒反证了王安石慧眼识珠,王俊民萃拔群英。

王俊民蟾宫折桂后,罗峰镇在城里村为其建状元坊一座,后坊圯毁,而今重建。坊前书楹联:“奎壁焕天章,卜就千秋文运;罗峰培俊彦,育成一代儒风。”坊后书楹联:“天宝物方华,沽水潆洄绵圣脉;地灵人亦杰,罗峰耸峙炳文光。”他本人也曾赋诗相庆,写下一首《祭圣水泉》:“一天复一天,苦学不记年。神山借读时,得益圣水泉。贡院佐思巧,感恩鳌头岩。今日折桂来,焚香谢魁仙。”此诗现碑刻于招远市魁星公园“文华壁”上,以及莱州市大基山鳌头岩下的圣水泉边。

王俊民,宦涯短暂盖亦伟

王俊民的宦海生涯,短暂而贞烈,真正的昙花一现,瞬间之绽放却是永恒的壮美。

他弱冠得中状元,年轻有为,前途无量。“释褐”,即脱去布衣,换上官服,始任“廷尉评签书”,为掌管司法的官员;继任“武宁军(徐州)节度判官”,为地方司法要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掌文书事务等;复任“应天府发解官”,“充南京考试官”,为国选贤。当时的应天府,在今商丘,古称宋城、宋州,大宋朝发迹于此,因之命以国号,为宋四京之一。当时的应天府书院,为大宋最高书院。王俊民除授此职,应是重用,后不幸“卒”于南京,年仅二十七岁,是最令人最遗憾的“状元之殇”。

有关王俊民的宦涯事迹,并无详多的记载,但从其短时间内连续不断的升迁中,足见业绩不凡。

王俊民是一个品德高尚、行操端正、才华横溢的年轻俊才。《莱州府志》《招远县志》记载:“俊民性刚峭,不可犯,有志力学,爱身如冰玉。”又载:“他若制科第三等,进士第一人,自有宋迄今日,千佛名经犹放出一头地。王罗峰(王俊民别号)起濂、洛、眉山后,弁冕诸君子。”此中的“濂”“洛”“眉”,分别指濂溪学派的周敦颐、洛学创始人二程(程颐、程颢)、眉山人苏东坡,他们都是当时的精英翘楚,王俊民与这些名流比肩齐名。方志复载:“宋鉴,仁宗志和二年,改元嘉祐,……诏定制科进士之法,较若画一,而韩、范、欧阳诸君子,又皆一代名臣,为之泰山北斗。是以一时之彦,若程颢、朱光庭、苏轼、苏辙、王介辈,皆彬彬蔚起,豹变龙光。公(王俊民)一旦弁冕多士,遂与之后先步伍,是虽行事不少概见,然意其人,盖亦伟矣。”

由此可见,作为独占鳌头的王俊民,干才非凡,与诸多大宋贤英同朝为伍,倘若不是英年早逝,定然是名垂汗青、彪炳史册的精英人物。

即使王俊民的弟弟王定民,也是才华横溢。《招远县志》的《文学》篇中记载:“王定民,字佐才,俊民弟。工书法,能诗,与苏子瞻(苏东坡)友善,相倡和。”并收有苏东坡《答王定民》诗一首。

王俊民,死因扑朔迷离

可惜,天不假年,王俊民“及充南京考试官,竟撤棘骑箕尾,玉楼就记。”意即任职考官却招来科考放榜、大臣去世的厄运而载于史册。

关于王俊民的死因,史志、杂记、逸闻传说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竟成千古之谜。至少有六种说法:

一是厉鬼夺命说。广为流传的《王魁负心》、《王魁负桂英》等戏剧中,将王俊民搬上舞台,说成是负心汉王魁,得中状元后即背叛供养他读书赶考、山盟海誓的艺妓恋人,致其衔冤怀恨自杀,化作厉鬼,夺其性命。还有的传说,王俊民未第之前,曾将家中女婢坠于井中,其冤魂化作厉鬼,索其命,致其毙。一些污本谤书中,更是直呼其名:“那秀才姓王,名魁,字俊民也。”有的则说王魁的“魁”字,不是人名,是状元(魁首)的别称,王魁即王状元俊民。

二是雷劈致死说。民间盛传,王俊民的出生不阴不阳,乃亡妇假死,于墓中所产,后被人收养还阳,但得中状元后,就忘却养父母的抚育之恩,伤天害理遭报应,回家途中被雷击致死,仅剩一颗头颅下葬,葬地故称“状元头”村。

三是病死说。地方县志记载之一:“充南京考试官,得狂疾,免出试院,终以不起,年二十七卒。”另有一些模糊记载,则一字以蔽之:“卒。”

四是误服丹药致死说。《齐东野语》记载:王俊民奉诏出任应天府发解官,“得狂疾,对碑狂呼,剪铰文书,又因误服药物而突死。”《宋诗纪事》也记载:任内“因用药不当,洞泄虚脱,无人照应而死。”且所服药物名,为“金虎碧霞丹”。

五是自杀身亡说。有的逸闻史料记载:王俊民在贡院忽得狂疾,“取案上小刀自刺,不慎伤,即归医治,于旬创愈,但恍惚如失心者,后自残身亡。”

六是秘密杀害说。《王状元伸冤记》等民间史料记载:宋嘉祐八年(1063),仁宗皇帝患病,曹皇后干政,传懿旨命王俊民出任考官,诱迫其助力诡谋状元,但王俊民刚正不阿,拒绝同流合污,痛斥时弊,结果触犯权贵,被杀人灭口,死后被妖魔化。

这些说法大相径庭,但有一共同之处,无一不说明王俊民确属非正常死亡。其中第一、二种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如《招远县志》所言:“不知偎巷俚人语世俗所传王魁果报之事,尽诬语也。”而第三至第六种说法,共同点都是他死于贡院,但死法迥异,耐人寻味。

一个年仅二十七岁、为官只有两年的状元郎,为何会落得这样一个不可思议、复杂纷纭的死法呢?退一步说,如果他真的是自然病死,或得狂疾而死,或误服药物而死,或自残而死,其死后的社会反响,应是哀惋与同情,怎么会出现五花八门的杜撰性诽谤呢?显然,这是在故意混淆视听,背后无疑掩藏着不可告人的隐秘。

王俊民,状元之殇千古烈

尽管人们不认可王俊民之死的诸多妄说,不相信诬戏《王魁负桂英》等的离奇荒诞,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为其正名的剧目,包括大明皇帝朱棣看过诬戏后反其道而行之,命人编出更正的《焚香记》、《王魁不负桂英》等戏,另有人也曾编过《桂英诬王魁》,都是为王俊民洗冤,但遗憾正不压邪,污名难祛。

其实,王俊民的真正死因,就是上述说法中最末一种最为真实,即是因忠于职守而被加害致死的。他的死,蒙奇冤而具殊荣,惊天地而泣鬼神,浩然正气射牛斗,忠贞英魂动人心,乃科举史上罕见的悲剧,堪称雄杰英烈。

流传民间的《王状元伸冤记》,是王氏后人申冤无果的自述性史料,为后人打开尘封历史的视窗,管窥隐秘事件的真相,提供了颇具可信力的信息和佐证。其他一些弥足珍贵的地方史志,难得一见的社会轶文逸闻,也都对此作了鉴证与补充。特别是当代莱州作协杨黎明主席挖掘主编的《邑志轶文》《古邑春秋》等史料,莱州作家尹洪林创作的《贡院遗恨》,都破天荒地复活了历史,对王俊民之死进行了纪实性的正面描写,笔者也创作了《状元之死》,并自行改编了十场新编历史剧《大公碑》,以期为其正名。

这些具有拨乱反正意义的文作,去伪存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将发生在宋代嘉佑八年(1063)春闱的、最严重的科举腐败弊案真相大白于天下,揭露了腐败舞弊者的自私、贪婪与血腥,讴歌了殉难者忠于职守、大公至正的慷慨与壮烈。

当年,宋仁宗皇帝赵祯年迈羸弱多病,慈宁宫曹皇后趁机干政,亲涉春闱。慈宁宫总管张茂则是曹皇后的心腹,他的侄儿张仲是辛丑科考生;春闱首席主考官沐从道,是曹皇后的外甥,曹皇后亲做红娘,将沐从道的女儿许配给张仲。这些皇亲侍臣,结成一个无形的关系网,诡谋将本科状元钦点与张仲。

张茂则、沐从道凭借曹皇后威名,肆意招摇撞骗,设局让主考官杨乐道启开弥封,窃得试题。张仲得意忘形,设宴招待同乡,醉酒妄言他已得中本科状元,结果引起舆论大哗。考生们愤而不平,争敲登闻鼓告御状,默写试卷比高低,闹得满城风雨。主考官言齐主持正义,拒绝举张仲为状元,力荐闵州举子许将,后在激烈争论中,不幸失脚撞廊柱而亡。

王俊民临机受命,充任主考官后,张茂则、沐从道又密谋策划,对其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欲迫其就范,假其手签署殿试呈文。但王俊民洞悉其奸,不为所动,大公至正,揭私杜弊,据理力争,秉公否张仲、举许将为状元。

王俊民的大公无私,感动了主考官杨荆公。杨荆公幡然自省,夜会王俊民,和盘托出舞弊内情,将所握证据委托王俊民保存,后悬梁自尽。张茂则、沐从道做贼心虚,搜查王俊民居所,意图销毁舞弊证据,但被其预先秘藏于大公碑下。

王俊民忠于职守,匡正祛邪,却遭到张茂则、沐从道的胁迫要挟。为表抗议,其以退为进,请辞未准。张茂则、沐从道为赜探索隐,又特意设局,让王俊民饮下含毒药酒,骗签殿试公文。但复被王俊民察觉,其佯醉拒绝,并被推倒头撞棱柱晕死。张茂则、沐从道急请京畿名医初虞世来诊。锁院制下的王俊民趁机写下隐诗密笺,代传宰相韩琦,韩琦决定请旨稽查贡院。

张茂则、沐从道为达目的,竟又违背锁院制,破例让王俊民之妻敫桂英进贡院吹枕边风,被再度识破而拒绝,夫妇望天诉月,言志盟誓,秉大公行大道。

在各种弊行败露无望、又闻韩宰相奉旨稽查贡院后,张茂则、沐从道恼羞成怒,凶相毕露,悍然将王俊民杀死于贡院大公碑前。又派人捉回敫桂英,查获奏疏信函。敫桂英见丈夫身亡,悲愤交加,夺刀砍去张茂则一只耳朵,后撞碑殉夫。

韩琦径奔贡院稽查,但为时已晚。其取出密本后,面圣廷断。曹皇后也见风使舵,寻找替死鬼,赴会作证洗白。根据宰相意见,宋仁宗准断:重组考官队伍,取消张仲科举资格,复核举荐许将为状元,将张茂则处以杖毙,沐从道削职为民发配边关,对言齐、杨荆公、王俊民夫妇厚葬多恤。但为掩饰宫廷之弊、维护皇家之丑,帝与后皆不同意将王俊民冤情布告天下,树典范,谥名号,致其大公事迹不彰,节烈精神未弘,死后反被污名化,结局悲催,超出常规。

之后,王俊民之父、之弟、之侄、之侄孙等先后多代人,前赴后继,踏上漫漫的申雪正名之路,曾惊动过多位皇帝、宰相和诸多达官显贵,但慑于皇家隐私和淫威,最终都不了了之,最后只有自陈诉诸民间。

一代状元,千古奇冤,悲壮事迹就这样尘封宫闱,忠烈精神无奈千载不彰,诬语弥漫社会,污名狼藉朝野,令千秋惋叹,万代遗憾。

往事越千年,疾风荡埃尘。幸而进入盛世今朝,随着文史研究的深入和文艺创作的繁荣,有关王俊民的史实渐次回归本真,并艺术地再现于世,终使沉冤得以洗雪,正义得以伸张,英灵得以告慰,大道之行千秋颂,大公精神万古扬,此乃时世之治,家国之荣,人生之幸!

新闻推荐

莱州举行防汛抢险应急演练

□记者从春龙通讯员姜建彬官小扬报道本报莱州讯7月15日下午,莱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在该市临疃河水库举行防汛抢险...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