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商贾谱传奇 胶东商帮在青岛组商会、办实业、开老字号

半岛都市报 2020-06-16 05:55 大字

胶东商帮追利四方

胶东地区各市的开埠,促进了胶东的经济繁荣。而胶东从来不乏具有经济头脑的商人,鲁商在中国商业发展中具有较高的地位,而胶东商帮又是鲁商的代表。那么,为什么胶东出商人呢?

胶东濒海而处,北环渤海,南临黄海,负山面海,具有富足的鱼盐之利,然而,正如《山东海疆图记》卷八所云:“所产不足以供终岁之食,给生不堪舒愉,故其民多贾”。在古代农业社会中,胶东地形不占优势,人稠地少,难以维持生计。不过,大海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可能。

“湾阔水深,舟楫便利,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方便,可以吸纳众多的资金,促使品种繁多、数量巨大的商品集散交易,成为经济活动的集中场所”。(《胶东文化撮要》)于是,从秦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到隋唐登莱与辽东、高丽、日本贸易的频繁,再到宋金元时期胶东诸口岸的发展,胶东一带经济非常活跃。明清时期时有海禁,贸易一度受阻,但只要港口海禁松弛,沿海船只栉次鳞比。

明清时期,胶东的当商、钱商、盐商、行商都开始崛起,“其在东省贸易者,以盐、当、票号为最大”(《李忠节公奏议》)。

胶东商帮,是指分布在登、莱两府的各县商人,后来他们不拘泥于本地,走出家乡,把生意带到了胶东其他地方以及东北、沿海城市、内陆城市等地。较为出名的胶东商人有蓬莱商人、黄县(今龙口地区)商人和掖县(今莱州地区)商人。

俗话说“蓬莱腿子、黄县嘴子、掖县鬼子”,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有些贬低的意味,其实不然,这正是三地商人与众不同的经商之道。

善于长途跋涉、四处奔波,这是蓬莱人的长处。蓬莱临海,风景如画,犹如仙境,秦皇汉武都曾求长生之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也与此地相关,然而,蓬莱“北面滨海,无可种之地,四面绕山”,“地少土薄,丰年且不敷所用,一遇凶歉,愈不能有仰食奉省”,因此,招商通运,是为了弥补田地不足。蓬莱富裕之人,多以当铺为主,到了清末民初,蓬莱的钱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钱庄票号达到了鼎盛时期。

善于商贾谈判、讨价还价、能说会道是黄县人的优势。黄县经商同样有地理位置上的无奈,地狭人稠,“故民多逐利四方,往往致富。远适京师,险涉重洋。奉天、吉林方万里之地,皆有黄民履迹焉”(同治版《黄县志》)。黄县也是当商居多,实力最大的是丁氏家族,丁家的当铺遍及山东、东北、京津十一省,堪称山东首富,人称丁百万。除了当铺、钱庄,丁家的经营范围还包括药房、粮行、丝业、煤、石油等。黄县商贾,“本富为上,末富次之”,所以黄县虽然自然条件一般,“丰年之谷不足一年只食”,却号为“富庶之区”。

靠智慧谋略、审时度势,能够及时把握行情则是掖县人的风范。掖县靠海为生,以盐商居多。掖县商人有着精明的生意头脑,能够准确把握市场走向,尤其是在上世纪初的青岛,掖县商人表现突出,青岛首富刘子山和盛锡福老板刘锡三都是掖县人,两人代表的掖县商帮在青岛乃至山东创造出商业传奇。

□文/半岛记者张文艳

图/《青岛近代民族工商业画史》(署名除外)

在青岛,胶东商人的踪迹几乎遍布各个行业,尤其是上世纪初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的商圈和工业领域里,处处可见胶东老乡的身影。他们绝大部分来自蓬莱、黄县或掖县,是近代以来胶东工商界的主要代表,半岛记者选取几位典型的人物,通过一些史料和专家的介绍,解读诚信守义、头脑灵活、勤劳勇敢的胶东商人成功的密码,这其中有叱咤风云的传奇故事,也有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爱国事迹。

齐燕会馆(资料照片)

叱咤风云,傅炳昭引领黄县帮

胶济铁路的修建和青岛港口贸易的繁荣,使得青岛商业发展迅速。当然,德国侵占青岛的背景下,进出口贸易大多数是被垄断的,华商在夹缝中生存,赚取利益。显然,德国胶澳总督认识到华商在中国市场中的重要性,便于利用腹地资源,更多地开辟中国市场,将青岛建成繁荣的自由港。于是当局鼓励建立商会,笼络华商。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胶东的黄县商人、掖县商人、即墨商人等,聚沙成塔,抱团发展,且各有分工,黄县以纱布为主,掖县多经营草辫,即墨经营花生,加上南方各地商人的进入,青岛商业异常繁荣(《青岛近代民族工业画史》)。

草根出身,开商行,首任商会会长

这些商人众多,我们来介绍一位代表人物:黄县人傅炳昭。

傅炳昭1865年生于莱州府黄县。作为黄县帮中闯荡青岛的第一人,“傅炳昭早在章高元驻防胶澳时代,就已在总兵衙门附近的青岛口开办了经营商品杂货的源泰商号”。傅炳昭颇具商业头脑,德租青岛时期,他就意识到德语是“打开财富之门的敲门砖,发奋自学德语”,竟能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开始试着与德国人打交道。至于傅炳昭是如何赢得第一桶金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青岛文史学者李明说,“傅在青岛似乎不完全是白手起家,他的创业准备,应该是早年在日本完成的。青岛华新纱厂主周学熙的儿子曾在关于华新纱厂的历程回忆中,证实过傅炳昭在日本经商的经历”。

傅炳昭眼光独到,胶济铁路开通后,他立刻关掉源泰号,在大鲍岛开设祥泰号杂货店,主要为德国洋行采购棉纱土产、酒、罐头、食品及五金器材,而且他敢于投资,有钱就买地皮,盖房子,很快房产界也有了他的名号。

傅炳昭在青岛,有几件大事值得一提,一是“修建胶济铁路时,德人侵犯中国农民利益,爆发抗德斗争,中德官方无能为力,中方以傅炳昭为代表,德方以卫礼贤为代表进行调节工作,平息了武装斗争,从这时二人成为了好友”。

第二,他联合天津籍成通号经理朱子兴(朱杰)成立了青岛的第一家行会机构——齐燕会馆。1902年,即墨人胡存约和傅炳昭等一起创办山东会馆,会址在天后宫,之后朱子兴等河北商人加入,两省古称齐燕,1908年定名为齐燕会馆,地址在馆陶路7号,青岛的银线早市曾设在会馆里。

保天后宫,开银行,退隐也有威望

一系列的举措让傅炳昭的个人威望大大提升。1910年,依据清政府颁发的《商会简明章程》,青岛商会撤销,成立青岛商务总会,这是青岛第一个一发成立的现代商会,傅炳昭当选为青岛商务总会首任会长。此后他又在1916年到1924年,五次担任商会董事,成为大鲍岛乃至青岛港叱咤风云的华商代言人。当然,有威望就有了为民做主的责任。《胶澳志·人物志·乡贤》中记载:“青岛开埠之始,市政权操诸外人,华商稍能自振代表同业以参与市政者,仅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宝山、成兰圃与(胡)存约数人而已。德人议移天后宫,存约与傅炳昭等力争之乃止。以此为众所倚重。有事悉就商焉。”保护天后宫,功在万代。

另外,傅炳昭曾带领黄县帮雄踞青岛商界,使得黄县人在青岛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和纱布业大商号,以至于那时人们都知道“搞纱布的离不开黄县人”。“商会中同乡的凝聚力很强,其实和政府是一种很微弱的关系,特别是军阀政府,敲诈他们很严重,必须抱团。商会运作非常复杂”,青岛文史学者孙保锋告诉半岛记者。显然这是傅炳昭的强项。1922年,傅炳昭就给来青创业的同乡刘鸣卿、刘书衡兄弟指点迷津,并亲自筹划运作,成立“山左银行”和“利丰银号”。两家银行主要吸收黄县帮商号存款,经常达百万元之巨,成了名副其实的黄县银行。

日本侵占青岛以后,深知日本人伎俩的傅炳昭趁机“退隐江湖”,退出商界舞台。“傅炳昭这个人的影响尽管遭到了明显削弱,但他依然可以在诸如华新纱厂开办这样一些重要的经济活动中,保持调解的能力”,李明如是说。1924年5月,胶澳督办高恩洪发起筹办私立青岛大学,“傅炳昭和刘子山、宋雨亭等著名商人成为了校董。现在看,这是本地商人的一次慷慨的集体善举”。

1946年,82岁的傅炳昭在上海病逝,这位“对社会公益事业多所襄助”的首任商会会长,被尊称为青岛一代“人瑞”。

新闻推荐

邂逅滨中,与你共赴美好

▲砥砺奋进的潍坊滨海中学▲2019年9月4日开学典礼,潍坊滨海中学党总支组织青年教师宣誓活动。□本报记者...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