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锔艺传承人李勇:只愿世间无裂痕

大众日报 2020-06-05 09:59 大字

□ 从春龙 报道锔艺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之后并没有消失,而是在茶壶、茶杯等高档陶瓷器领域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锔艺是门非常辛苦且寂寞的行当。为了弥合一个个裂痕,或为了巧妙、艺术地修补一件瓷器,李勇甚至要反复构思一月之久。当主人看到修复一新的器物,眼神里露出欣喜的光芒,他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他还通过走访老艺人,通过拍摄影像资料、作文字记录,对锔瓷传统工艺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和保护。□ 本报记者 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 张子良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修补修复瓷器也成为一个行当——锔艺。“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歇后语就是从锔艺中引申出来的。锔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有街边锔瓷艺人的画面。

锔艺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山东、河南、河北三大派。胶东锔艺作为“山东派”的代表,也曾风光无限。莱州还出过著名的“箍漏村”,高峰时全村四五百人做“箍漏匠”,足迹遍布整个山东半岛……随着物资的极大丰富,锅碗瓢盆没有了修补必要,锔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

在烟台芝罘区,有这样一位胶东传统锔艺市级传承人。他叫李勇,坚守锔瓷行当二十余载,收徒百余人,通过不断探索创新,让老手艺焕发了新生机。

第一百零三个徒弟

5月20日,是程万里的大日子。

武汉“解封”后,他迫不及待地驱车1200余公里来到烟台。经过一系列的严格检测后,终于来到塔山脚下的这处普通民宅,成为李勇的第一百零三个徒弟。一个多月来,他跟师父同吃同住,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天正好是他“毕业”的日子。

“师父手把手地教我,把自己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我很感动。”程万里告诉记者,他原来从事物流行业,机缘巧合爱上了锔艺这个行当。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回到武汉后,他准备开一家锔艺工作室。

师徒制,是锔艺传统的传承方式。李勇提起自己的师父和学艺经历,至今历历在目。

20世纪90年代,他和家人到城郊赶大集,在集市上见到一个锔匠正在为人修补瓷器。第一次见到这种用钉子把瓷片锔在一起的手艺,他心中充满了好奇,一直念念不忘,想要弄明白其中的奥妙。1996年,他经人介绍,终于拜了锔匠史温泉为师。史温泉是莱州市西郎子埠村的农民,因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当地劳动力多以从事“锔艺”为生。那里也是胶东半岛锔匠最集中的地方。在锔艺的鼎盛时期,村子里每年3月份都会召开锔匠年会,四五百名锔匠参加。他们请人搭台唱戏,戏台子都是锔匠用的扁担挑子搭起来的。

“我的师父话很少,也不会给你系统地讲理论。他只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教给你,这些也都是他从老一辈艺人那里学来的。”李勇告诉记者,当年他学锔艺的时候,锔匠还属于“街撂子”一族,走街串巷地喊着“锔盆,锔碗,锔大缸来”,收入微薄,根本不足以养家糊口。自己学艺完全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从没想到会把这一行作为谋生的主业。

锔艺之变

“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个碗能用好几代人。磕碰了、碎了,都不舍得扔。”李勇告诉记者,老锔匠们走街串巷,赶集赶会,每到一个村,就被一村人围起来。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史温泉这一代锔匠的生意就不好做了。锅碗瓢盆再也不是稀罕物件,锔匠的生意越来越少,西郎子埠村如今也已经没有人再做锔匠了。

大浪淘沙,锔艺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之后并没有消失,而是在茶壶、茶杯等高档陶瓷器领域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李勇从博古架上拿下一只建盏。一串银质葡萄从盏口延伸到底部,葡萄叶、果、须皆灵动鲜活,雅致有趣。“这里原是个很长的裂缝,一般是用锔钉加固即可。可是客人不喜欢锔钉外露,我就手工敲打了一串葡萄将接缝隐藏起来了。”李勇告诉记者,这个手艺叫银饰錾刻。是他多方打听,到山西平遥找到一位手艺人学到的。

在另外一只紫砂壶身上,一只青绿相间的蜻蜓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工艺叫花丝烧蓝,属于‘燕京八绝’之一。我专门到涿州跟老艺人学的。”李勇告诉记者,花丝烧蓝是一门工艺繁复的传统技艺,但是他以前没听说过用在锔艺上。

李勇不满足于已学到的找碴、拼缝、捧瓷、定位、打眼、上钉等传统工艺技能。多年来,他走南闯北四处拜师、交流,学会了金银饰錾刻、锡镶、花丝烧蓝、金缮漆艺等等民间技艺,并将之与传统锔艺相结合,通过不断大胆创新,使锔瓷技艺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除了不断学习,这些年李勇也一直坚持到农村,到民间,不断走访老艺人,通过拍摄影像资料、作文字记录,对锔瓷传统工艺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和保护。

一切辛苦都值得

“一件器物,用时间久了,就远远超出它的实用价值,更多地成为一种情感上的寄托。”李勇说着从架子上拿下一个质地普通的白色陶瓷水杯。“这个杯子,我已经修了快一年了,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修好。你看一下这个水杯,如果在旧货市场上遇到了,你愿意出多少钱买?五块?十块?你可能宁愿去买个新的。”

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水杯,杯身上印着“奖给中铁张学芝 六五七”的字样,杯身上有十余道红色的纹路,这是用大漆修复留下的痕迹。

杯子的主人叫张学芝。1965年,她受到省里表彰,这个杯子就是当时的奖励。就在这一年,她结婚了,也有了孩子,因此她把这个杯子视为重要的纪念物,几十年来一直使用着。去年,杯子打碎了,一下摔成十来片,老太太难过得几天不吃不喝。她儿子多方打听到李勇有锔瓷手艺,就把杯子送来了。

花2000元钱修复一只5元的杯子,情感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我拿到这个杯子碎片的时候,也是一筹莫展。碎成十几片,如果用锔钉来补,那整个杯子上都是钉,非常影响美观。于是我考虑用中国传统的金缮漆艺来修复它。”李勇说,这些红色纹路是大漆,也叫生漆、土漆、国漆,在三国题材影视剧里看到的漆器就是以它为原料,具有防腐蚀、耐强酸、耐强碱、耐溶剂、防潮等优点。

大漆的风干条件非常苛刻,需要在气温28度到30度,湿度80%到90%的条件下才行,类似桑拿房的环境。于是李勇自制了一个风干箱,模拟了“桑拿房”的温湿,专门给水杯上的大漆风干。大漆完全干透后,红色的纹路上再覆以金粉,增加器物的拙朴与韵味,实用性与美观丝毫不减。

“我现在就能想象到老人拿到这只‘重获新生’的水杯后的表情。这种获得感与满足感,绝对不是做其他事情可以体会到的,这也是促使我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的原因之一。”李勇坦言。

锔艺是门非常辛苦且寂寞的行当。为了弥合一个个裂痕,李勇整日整夜地埋头工作,经常忙到下半夜两点多。从工作台前站起来时,手都累得不听使唤了。有时为了非常巧妙、艺术地修补一件瓷器,他甚至要反复构思一月之久。当主人看到修复一新的器物,眼神里露出欣喜的光芒,他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锔艺这个行业也受到了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如今,李勇不仅到南京艺术学院当过客座讲师,还被政府邀请,在非遗讲座上为市民推广、普及锔艺相关知识。他希望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能够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如今他已经收了103个徒弟,看着有的徒弟自己开了店,并且靠手艺养活自己,感到莫大的欣慰。

新闻推荐

海洋生态环境欠账多 未来如何保护? 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民主党派中央呼吁,为保护红树林、治理海洋微塑料等立法

2019年6月24日起,生态环境部启动对河北唐山、天津(滨海新区)、辽宁大连、山东烟台等4城市入渤海排污口现场排查。图为6月25...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