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藏古今 往事越千年 泰安“第一古街”岳阳街

泰安日报 2020-04-24 08:09 大字

□顾川泰山

人在岁月中慢慢变老,城在发展中日渐年轻,老城的味道渐行渐远,心中的眷恋与日俱增。让我们一起品读老城老街历史,留住老城的根,留住老城的魂。

老泰城生活场景

(来自网络)

岱庙碑刻

据《秘宗拳与东岳庙会》(《泰安市情》2006年第2期),泰山庙会初称赛会、岁赛。宋人王暐《道山清话》记有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人们到东岳祠集会,称为朝拜。南宋陈淳《北溪字义》记东岳圣帝生辰这天,全县男女,整个昼夜在岳庙聚会礼拜,称为朝岳。可见庙会这种形式至宋元时期已经确立下来,成为定制。

再至明代,随着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信仰的广泛普及,“饮我,福我,寿我,惟神降祥,岂敢祷昧以忘大惠”。(清光绪十年《重修泰山碧霞元君祠记》)。在庙会中,又加入为碧霞元君祝寿活动的内容。碧霞元君的诞辰是三月十五日(一说为四月十八日),与东岳大帝前后脚,庙会活动便从正月开始,一直延续到农历四月份,“统古今天下神,首东岳,东岳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清韩锡胙《元君记》)“万民朝拜碧霞君,四远归依仁圣帝。”(《水浒传·第七十四回》)远近咸至,场面极盛,是旧时民众最重要的民间活动。因其时间长,且在春季,故称长春会。“每当祈赛云集,布幕连肆,百剧杂陈,?(sè)矗喧豗(huī),肩摩错者数月。旧传三月廿八日为岳帝诞辰,是日尤盛。”(清唐仲冕《岱览·岱庙》)

泰山庙会之盛,从五个方面可见一斑。

一是市肆之盛。《水浒传·第七十四回》描写宋时的街市景色:“原来庙上好生热闹,不算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只客店也有一千四五百家,延接天下香官。到菩萨圣节之时,也没安着人处,许多客店都歇满了。”此说虽有夸张成分,但也说明那时商业之盛,里闾街巷、城内城外,到处张灯结彩,布满了香客店。较著名者,有“八大香客店”。至清末,专供朝山拜庙的香客店主要集中在西关和北关一带,香客多自城西进城,此一带便成首选。香客店除了提供食宿外,还向香客们提供各式祭品、跟班、导游、雇轿等一条龙服务,也因此在城池外出现了诸如元宝街道(专门制售元宝香烛等祭祀贡品)的专门贸易街。

二是信众之盛。每逢东岳帝君诞辰,“天下之人远数千百里,名有香帛牲牢来献。”(明许彬《重修嵩里山祠记》)一旦到了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寿诞这天,“烧香的人,真乃压肩叠背。偌大一个东岳庙,一涌便满了。屋脊梁上,都是看的人。”(《水浒传·第七十四回》)民国傅振伦《重游泰山记》对赴会信众有较为细致的描摹:“时值夏历三月中旬,为泰山庙会之期,善男信女,远道而来朝山进香者,相望于途。妇女皆缠足,头梳长髻,衣裳博大,不着裙衫,腿带宽可四寸,多深红艳绿色,盖犹有数年前内地古装之遗风。捧香合手,喃喃不绝于口。至于男子朝山,则随僧道鼓吹而已。有手持直角三角形之黄旗者,其上大书‘朝山进香’四大字,右侧书‘莱邑义峪庄’诸小字,是殆来自山东东部莱州者。”文中除提到女子朝山,记录当时服饰风俗外,还提到一个极富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香社。香社又称香会,是基于进香祈福的共同目的结成的地方性信众团体。有的一个庄子,有的几个庄子,甚至十几个、几十个庄子,成群结队,费用均摊,一起吃住行,有共同的目标和行动,有一定的约定和规矩,主事人被称为会首、社首、香首、香主等,“众率之如师如长,令如诸父兄”。每年庙会期间,各路香众,如百溪归流,汇入庙会的洪流中来,在泰山上留下许多碑刻足迹。岱庙天贶殿前有两个大铁桶,为消防器物,每只可盛水3立方米左右,其上铭文有:“大宋国兖州奉符县献铁桶,会首李谅。”此桶铸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为宋代香社所献。香社现于泰山的历史久远,是泰山信仰发展的重要标志,至民国时仍长盛不衰。原来的香社信众要步行,远途跋涉,随着津浦铁路的开通,不少香社省去了徒步的艰苦迟缓。民国鲁客《泰山香市杂写》中描述:“像现下你要到泰安车站上去看看,没有一次有津浦车、平浦车不另外加挂三两个车厢,专为送走香客。”而且还可以享受团队的半价票优惠。

三是祷祝之盛。打醮祝寿是东岳庙会最隆重的场面。“三更前后,听得一派鼓乐响,乃是庙上众香官与圣帝上寿。”(《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众人击鼓鸣金奏乐,打旗擎幢招幡,抬楼阁绣辇彩亭,为东岳大帝举行盛大的游行仪式,两旁万人拥塞,观者夹路,好一番折腾。对于一般信众而言,“贫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岁,资者求息,衍生者求年,求子者求嗣。”(民国《重修泰安县志》)祈愿还愿是香客最主要的任务,也是最不可麻痹大意的地方。朝拜者依内心的愿望和信仰,向东岳大帝和泰山老奶奶做出最虔诚的展示。在朝拜途中,他们便要合手捧香,祷祝颂辞。更有甚者,要头顶元君像,背负格锭,一步一叩拜,三日而至。还有五步、十步、二十步拜的,一日而至。(据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及至庙会则“奉牲牢香币,喃喃泥首阶下”。(清韩锡胙《元君记》)明萧协中《泰山小史·东岳庙》中亦云:“四方奔走香火者,不胜万计,佛声鼎沸,香烟缭绕,摩肩接踵,竟日夜不辍,若此祗事之诚,岳庙与元君当并享亿万年矣!”并诗云:“经声帝号炉烟里,膜拜嵩呼玉殿前。”

四是贸易之盛。庙会如集市,是重要的展览会、促销会。每逢庙会期间,各路商贩或搭铺子,或摆地摊,除祭祀供品外,各类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孩童玩具,奇巧百样,琳琅满目。明张岱《岱志》描述当时的情形:“货郎掮客错杂其间,交易者多女人、稚子。”冯玉祥“丘八诗”中对庙会也有较真实的记述:“赶庙会,开市场,各种货物来四方。有洋货,有土产,还有大喝小吃馆。这一边,摆面摊,台凳板桌都齐全。爹揉面,娘烧炉,生意买卖儿照顾。那一边,更热闹,汉子张口大声叫:酸梅汤,荷兰水,价钱便宜味鲜美。有老少,有男女,杂乱拥挤来复去。买者少,看者多,腰里无钱没奈何。乡民苦,乡民穷,金钱日日外国送,说缘由,话根底,生产赶早用机器。”(《庙会的市面》)。还有一种不雅的“贸易”:职业乞丐,“千舍千有,万舍得福”“步步升高”“积德吧,掏钱吧”等职业用语,逢人索物,不给不让走。这种情况在民国期间更甚,时傅振伦、鲁客均有描述。

五是娱乐之盛。在更多人的印象里,庙会最大的特点是“热闹”,是休闲娱乐的难得时节和去处,所以一直到今仍有“逛庙会”一说,道出那份清闲与自在。更多的娱乐在庙会上,“其余空地,斗鸡蹴鞠,走解说书,相扑台四五,戏台四五,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一方,相隔甚远,各不相溷也。”(明张岱《岱志》)高跷龙灯狮子舞,弦子渔鼓对台戏,每至庙会,各路艺人云集于此,亮相献艺,将一个庙会变作文艺的盛会。有两样人气最旺,一是曲艺。据《泰安地区志》(1996年)记载,泰山庙会成为各路曲艺艺人献艺竞技之地。有许多著名艺人在泰安成名,如山东快书艺人于传宾、周同宾等。说唱山东大鼓自成一派的谢大玉,13岁来泰山庙会说书,博得赞誉。其余的还有以表演西河大鼓闻名的刘泰清,因演唱山东琴书成名的李鸿贞等。二是打擂。《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便发生在这里。所谓燕青的打擂比赛,实际上是以相扑为主的武术比赛,又称争跤、角力、角抵,类似于现代的摔跤。“小乙(燕青)自幼跟着卢员外,学得这身相扑,江湖上不曾逢着对手。”(《水浒传》)也因小乙哥这次比赛,泰山打擂更加尽人皆知,成为传统武术项目。

泰山庙会在清季民国年间因战乱凋敝下来,岱庙也成了驻军营地和商贸市场。新中国成立后,庙会一度成为物资交流会,“文革”期间停办。1986年,在岱岳观旧址一带重启庙会,之后东岳庙会得以恢复和发展。

老泰城千年古街众多,但非要分出一个之最来,窃以为岳阳街或然。街因庙起,此街本属岱庙,从秦汉初创演化至今。

岳阳街位于岱庙正阳门前,又名庙前街,均因北邻岱庙(东岳庙)而名。其东起岱庙东南角楼,西至岱庙西南角楼,长约240米。“文革”间更名为朝阳街,街西口岱庙城墙上仍标注为此名。

岳阳街南,有四条纵向街道,自东往西分别为东迎翠街、东太尉街、西太尉街、西迎翠街,均为长约百米的路段。东迎翠街北起岱庙东南角,南至升平街,又名柴火市街,俗称干柴市,旧时为柴火交易场所。东、西太尉街分列遥参亭东西两侧,北起岳阳街,南至升平街,因岱庙配天门西太尉殿而得名。西迎翠街为岱庙西南角至升平街一段,旧时为老县衙官员及家眷居所,又因为县丞署所在地,一名二衙街。以上五街,围成岱庙前广场,可认为是岱庙一部分。

岱庙在旧城内西北,为城中之城,犹如北京城中之紫禁城。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泰山有上、中、下三庙。”上庙为东岳庙,在岱顶大观峰下,早圮。岱岳观为中庙,位于泰山南麓王母池西,曾“屋宇又崇丽于下庙”(据《泰山道里记》引《从征记》),今部分重建。岱庙为下庙,为保存最完整者,规模列泰安诸庙之最。作为珍存的历史遗迹,当代对岱庙的研究卷帙浩繁,此处仅对其创建及沿革略述一二。

岱庙又名岱岳庙、泰山庙、岳祠、岳庙、泰庙等,明季始称岱庙。初创于秦汉时期,历代拓建重修。《汉书·地理志》云:“博县有泰山庙。”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曰:“岱宗庙在博县(汉县治在今泰山区邱家店镇旧县村附近)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宋杨亿《大宋天贶殿碑》云:“秦即作畴,汉亦起宫。”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从征记》:“(岱庙)城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帝所植也。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余,广八丈。”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令所管崇饰祠庙。”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东封泰山,诏建天贶殿。《宋宣和重修岱岳庙碑》载,宣和四年(1122年)岱庙重修后的规模,“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缭墙外围,罘罳分翼,岿然如御都紫极,望之者知为神灵所宅”。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庙遭火灾,堂室荡然。次年重修,历三年告成。金贞佑四年(1216年),毁于兵燹(xiǎn)。元至元三年(1266年),创构仁安殿。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重修,“殿堂廊庑灿烂一新,又创为新堂五楹”。明宣德三年(1428年),庙火。明天顺四年(1460年),奉旨修葺,“殿宇周廊,门观缭垣,悉皆完治”。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大修,“金碧辉映,庙貌森严”。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又毁于庙灾,“仅存寝宫及炳灵、延禧二殿”。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十一年(1562年)两次重修,“自堂而下,毁者以举,倾者以易,圮者以完,漫漶者以鲜以洁”。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修,规模布局已具完整。清康熙七年(1668年),毁于地震。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修工程告竣。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再次重修,“凡神像、大殿以及各殿宇、廊庑、门垣全行拆改新修”,并于正阳门悬“岱庙”匾额。

清季至民国间,岱庙屡遭摧残。如环咏亭在民国五年(1916年)设感化院。民国九年(1920年),更名为贫民工厂。民国十七年(1928年),山东省政府驻泰安间,将岱庙前部辟为中山市场,后部辟为中山公园,杂布商铺、饭馆、戏院、茶楼等。天贶殿改为会堂、剧场;后寝宫设讲演所;配天门改为民众餐馆;仁安门改为货品陈列厅;东御座设图书馆;整个岱庙西院改建为民众旅馆和澡堂、饭店等。民国十九年(1930年)中原大战间,岱庙成为驻军兵营。抗日战争间,伪泰安道公署驻于岱庙前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驻此,庙内文物屡遭战火摧折。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榘曾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令修复泰山古迹,邑人赵新儒督修天贶殿,并对殿内壁画加以铁护栏。

解放后,为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岱庙内旧有集市进行迁移拆除。惜“文革”间再遭破坏,1978年重获缮修保护,现修复保存基本完整。

岱庙“缭以雉堞,周三里,高三堵。凡八门,南五,东、西、北各一,如宫禁之制”。其建筑坐北朝南,朱堞金扉,龙楹螭殿,罘罳象魏,俨然帝居。据泰安市史志办《泰安历史文化遗迹志》测准,即南北长405.70米,东西宽236.70米,总面积计96222平方米。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岱庙东南隅汉柏院南部原为柏林地。宋景祐四年(1037年),北宋学者孙复、石介于此创建信道堂,为泰山书院前身,后因岱庙拓建并地迁至凌汉峰下,即泰山上书院。

岱庙前有岱庙坊,又称玲珑坊,创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岱庙毁于地震后,由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主持、张所存经理重修,历十年而告竣,并创建岱庙坊。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玲珑精细而又气势宏伟。坊板为题记,刻建坊人等。坊柱有题联。其中施天裔题联云:“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又赵祥星题联云:“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

岳阳街前的庙前广场,是古城内最重要的娱乐、贸易、集散场所,又以东岳庙会最为有名。

庙会又称“庙市”,是在寺庙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泰山庙会是一种融宗教文化、商业贸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经历了从官方走向民间的普及过程,源起于泰山崇拜及东岳大帝、碧霞元君信仰,发轫于泰山祭祀。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其滥觞于唐,定制于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也有专家认为泰山庙会源起于汉。此处不论。

在岱庙之前,“春秋飨祀泰山君,常在此坛。”(清唐中冕《岱览·岱庙》)彼时在岱址对泰山神的祭祀已经出现,之后一直延续下来。泰山中庙岱岳观祀有太上老君(即老子,李唐以老子为始祖),唐代143年间,有六帝一后(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及武则天)修斋建醮皆于中庙。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令所管崇饰祠庙,此庙即岱庙。关于祭祀地点何时由岱岳观移至岱庙,明萧协中《泰山小史·东岳庙》云:“唐武则天时改于今地(即岱庙),或云宋改今地,未详。”清唐仲冕《岱览·岱庙》亦云:“则天改今地,或云宋改,盖建徙亦靡不可考矣。”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东封泰山,加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又诏加“天齐仁圣帝”,并拓修岱庙,诏建天贶殿,以天书降泰山日(农历六月六日)为天贶节,每年这时举行盛大祭祀。再后又以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降诞之辰,岁以献祝。清唐仲冕《岱览》案曰:“天书降泰山之醴泉为六月甲午,今以三月,盖不用宋天贶节也。”金代,世宗于大定四年(1164年)诏以立春祭东岳于泰安州,其封仍唐宋之旧。频繁的斋醮祭祀活动,也吸引着四方信众云集,由官方专持走向全民参与,传统意义上的庙会已蔚然成风。

新闻推荐

农业物联网让农业更“聪明”

清明时节,花开似锦。记者进果园、钻大棚,走访莱州多地,切身感受农业物联网给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变。苹果基地安“大脑”...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