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河 好运天下 话说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

皖北晨刊 2019-11-27 16:17 大字

文/邱志荣

2500年的运河发展史

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海侵过后的山会平原(主要在今萧绍平原)多为湖泊沼泽和咸潮出没之地及南北向自然河流。公元前490年,越王句践开始实施由山麓地带向平原发展,在以今绍兴城龙山为中心的9个孤丘,东西约5里、南北约7里的范围内,先建小城,不久又建10倍于小城的山阴大城,形成一个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越国平原都城。

《越绝书》卷八载:“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据考证,这条记载中的古水道,西起今绍兴城东郭门,东至今上虞区东关街道的炼塘村,全长约25km,以北毗邻故陆道,南则为富中大塘,除了航运,还起着挡潮和为以南生产基地蓄水排涝等重要作用。句践到平原建城时,将其疏挖整治,形成整体,使其更充分发挥航运、水利等综合作用。至越王句践时期,已形成了一条东起东小江口(后称曹娥江),过炼塘,西至绍兴城东郭门,经绍兴城沿今柯岩、湖塘一带至西小江再至固陵的古越人工水道。它贯通了山会平原东西地区,并连接吴国及海上航道。

在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时期,山阴故水道作用显著,沟通了越国战略后方基地富中大塘及诸河的航运,阻隔部分潮汐河流,促进了东部平原开发,并为鉴湖工程打下基础。秦始皇巡越促进了南北航线较大规模的整治,山会航道又有新的发展。

山阴故水道至今保存完好,发挥着重要的水利、航运、生态等作用。

汉晋:形成基本格局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会稽郡太守马臻纳三十六源之水,兴建了鉴湖。鉴湖北堤是在原山阴故水道的基础上增高堤坝,新建和完善涵闸设施建设而成,西起广陵斗门,东至蒿口斗门,全长56.5km。鉴湖建成后,水位抬高和设施完善使此一线航运条件更为优越,“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

鉴湖初创至晋代,山会地区主航线即为鉴湖,至晋后至唐,西线(山阴县)的航线渐为西兴运河所取代,而东线(会稽县)鉴湖仍为主航线并延承至今。鉴湖兴建后,会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同时又对水利、航运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元300年前后,在晋会稽内史贺循的主持下,开凿了著名的西兴运河。它自郡城西郭西经柯桥、钱清、萧山直到钱塘江边,起初称漕渠,全长约50km。鉴湖和西兴运河的共同作用,效益不断显现。

唐代: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

唐代,浙东运河航运地位更加突出。由于鉴湖和西兴运河交通便利,使甬江和钱塘江通过浙东运河的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绍兴城成为浙东航运的中心枢纽城市,不但与国内各地加强了商贸交易,又由于明州港口的发展,与日本、朝鲜及南洋等国家的商来客往更加频繁。浙东海上丝绸之路进入较快发展时期。

五代时期,由于陆路及内河航运受阻,沿海便成为吴越国通往闽广和中原各地的主要航线,北上中原不仅贡赋常由此道,使者往来及贸易通商也“常泛海以至中国”,并在“滨海诸州皆置博易务,与民贸易”。当时的航道大致由钱塘江走浙东运河到明州,再北上,经山东半岛登州、莱州,然后取道东西两京(今河南开封、洛阳)。据记载,钱佐时“航海所入,岁贡百万”,足见其海上航运贸易之盛。

两宋:国家主航道

北宋中期,两浙路向朝廷所贡的粮食、布帛和赋税,已跃居全国第一位。至南宋,浙东运河航运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由于宋室南渡后,“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赵构从杭州过越州驻跸州治。宋建炎四年(1130年)升越州为府;翌年,宋高宗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改元绍兴,又“仿唐幸梁州故事,升州为府,冠以纪元”,此为绍兴之名由来。绍兴二年(1132年)定都临安后,这条运河成为繁华富庶的绍兴府、明州和浙东运河沿岸其他城镇的水上交通枢纽。又因南宋陵园设在绍兴(今绍兴富盛镇攒宫山宋六陵),帝后梓宫迁运,全靠这条运河水道。南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描述了浙东运河“浪桨风帆,千艘万舻”的繁华景象。

随着宋代经济政治中心南移,宁波成为东南重镇,大量对外贸易、贡使来朝等依赖宁波港作为国家级的海陆交通和贸易枢纽。瓷器、茶、丝织品、书籍、文具、铜钱等,成为宁波港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品。同时,从岭南、福建等地以及日本来的海船,在明州驻泊后,改乘内河船,经浙东运河至杭州,与大运河对接,直达扬州等商业城市。

元明:功能提升

元代,浙东运河地位不及南宋,但仍是海港城市庆元(宁波)联系腹地的主要航线,地位仍十分重要,政府多有建设、疏浚之举。

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戴琥任绍兴知府,对绍兴平原河网及运河集中进行了整治。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兴建了著名的滨海三江大闸,山会海塘连成一线,始与后海隔绝,山会平原完成了从鉴湖水系向运河水系的演变。浙东运河的主要段落,即由钱塘江南岸经过绍兴到曹娥的100km航道,可以一直通航,不再有牵挽盘驳之劳。

清代:中国大运河的南端

清代,浙东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繁华,运河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十分突出,运河塘路的建设标准也更高,古纤道“白玉长堤”于此时得名。康乾盛世中,两位帝王尤重拜祭大禹、游赏兰亭,在乘龙舟途经浙东运河时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南巡盛典》记载了当时为迎接乾隆帝整治绍兴运河的情况。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前后制作的《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第二部分绘制的是从绍兴府经杭州直至京城的大运河,足证浙东运河为中国大运河之南起始端。

杰出独特的工程技术

浙东运河沿线的斗门、闸、堰、纤道、桥及造船等工程技术是由浙东地区自身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也是古代浙东人民在水利、水运上的杰出创造。

系统的航道水位控制工程

港口码头

浙东运河最西端的钱塘江是著名的潮汐河流,而运河是内河,不能直接与之相通,因之必须设置港口码头和埭以供船只停泊、阻水和交通盘驳。《越绝书》已记载越国时期的“石塘”“防坞”“杭坞”等港口、码头、海塘设施。《水经注·渐江水》写道:“浙江又经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以固守,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固陵应是越国第一大沿海港口,在越国钱塘江航运及对外军事、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闸堰工程

越国在建设故水道时,利用开挖的土方建成富中大塘,并且为阻挡北部平原潮水侵入,控制上游洪水及排涝、灌溉之需,沿河岸必定会有诸多的闸、堰、涵洞一类设施,其建筑材料应是以木结构为主。

宋代浙东运河上所谓“三江重复”,是指把运河分隔成多段落的钱塘江、钱清江、曹娥江三条潮汐河流,横截于运河上,最后总归杭州湾;“百怪垂涎”是指运河沿途上游山丘河流众多,蜿蜒而下,变化多端;“七堰相望”则指西兴堰、钱清北堰、钱清南堰、都泗堰、曹娥堰、梁湖堰及通明堰;“万牛回首”指小者挽纤、大者盘驳,主要依靠老牛负重,盘旋回首,步履艰难,形成一条运河风景线。

水则调度

浙东运河在绍兴平原段河湖密布,东西又存在水位差,由于各地和不同季节对河湖的防洪、排涝、灌溉、航运有着不同的要求,因之对水位必须统一调度。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称:“筑塘蓄水,水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这个控制入海的鉴湖枢纽工程便是位于绍兴城正北15km的玉山斗门,主要作用为挡潮和控制北部平原河网水位。宋曾巩在《鉴湖图序》中说得更清楚:“其北曰朱储斗门(即玉山斗门),去湖最远。盖因三江之上,两山之间,疏为二门,而以时视田中之水,小溢则纵其一,大溢则尽纵之,使入于三江之口。”是为鉴湖早期的水位调控,有明确有效的水位调控操作规范和制度。

针对鉴湖堙废后出现的用水、航运调度矛盾,绍兴知府戴琥在深入实地调查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创建了一座山会水则,置于绍兴府城内佑圣观前河中,观内立有“山会水则碑”,这是山会平原河湖网系统整治和有效管理的标志,也是绍兴水利史上的杰出创造。

举世闻名的纤道、石桥营建技术

石堤纤道

山阴故水道堤岸除涵闸设施采用木制外,基本为土堤。唐代观察使孟简在西兴运河南岸建运道塘,此为岸路合一的工程,部分路段从泥塘改为石塘,之后运河堤岸建设标准渐渐向石塘路发展。

浙东运河航船动力在古代主要靠摇橹、风帆、纤夫背纤。运河形成和保护要有堤岸,背纤要有道路,于是就形成了浙东运河闻名于世的古纤道。古纤道是行舟背纤和躲避风浪的通道,也是我国航运技术史上的杰出创造。主要地段位于绍兴柯桥至钱清一带的运河上,纤道可分为单面临水和双面临水两大类,根据地形和实际需要建造。古代河墈砌筑由技艺高超的石工在水下直接用石砌工艺技术操作,主要采用定位、放样、搭排架、平整基础、打桩、放盘石、砌筑基础等方法。石墩纤道桥,又名“铁锁桥”,在阮社太平桥至湖塘板桥一带的运河上。

各类石桥

在越国时期就建有载入《汉书》的灵汜桥,是为浙东运河第一古桥,今遗址可考。运河南北行人往返有赖于横跨运河的石桥。据统计,绍兴古运河上有石桥40余座,其形式多样,多姿多彩。其中荫毓桥、融光桥、太平桥、迎恩桥、会龙桥和泾口大桥、高桥,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地位。

茅以升《绍兴石桥·序言》中称:“我国古代传统的石桥,千姿百态,几尽见于此乡。”唐寰澄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所选录的桥梁中,位于全国前3位的是绍兴、苏州和温州。绍兴石桥营造技术高超,其选址桥型设计和施工由实地放样、打桩砌桥基础、砌桥墩安置拱架、砌拱压顶装饰保养落成等组成,部分石桥(如八字桥、广宁桥等)的营造技术为国内罕见,形成了很系统的技术框架。

卓越的航船制作能力

根据文献记载,越国已有专门的造船工场,还有专事管理造船的船官司、众多的造船工。各类船只的主要形制有:楼船、戈船、翼船、扁舟、方舟、舲、乘舟等。

由于古代浙东运河水运发达,舟楫之行也就成为主要交通方式和习俗。宋代孙因有《越问·舟楫》予以歌颂,文中,越人不但善于操舟,并且舟船和越国历史上著名事件、众多名人联系在一起。船之大,数量之多,场面之大,十分惊人。又有竞渡之俗,使观者掌声雷动,欢呼雀跃。

宋元时期明州设有造船场,有船坊指挥等,其主要职责就是打造船只。造船场设在今姚江南岸江东庙一带,后来称之为战船街,其造船技术领先全国。其时,浙江民间的造船业也相当发达,主要营造商船、客船、游船及其他民用船只。

明清时期,宁绍航运和用于生产、生活的舟船不断增多,质量提高,形制也日趋完备。(下转10版)

新闻推荐

寻找山东小三线

中巴车在连绵起伏的环山大道上驶进,下午的阳光透过车窗射进来,举目望去,青黛山色映入眼帘。虽然时令已过寒露,但丝毫...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