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13城已完成入海排污口两级排查,但诸多难题待解
记者 | 陈鑫
作为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渤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海水自净能力最差。渤海综合治理,因而成为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中,唯一涉及海洋的攻坚战。
2019年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对排污口分布的‘热点区域’进行查缺补漏、精准识别,健全完善统一规范的入海排污口名录,真正实现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的目标。”
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从2019年1月份启动,截至9月,三省一市13个沿海城市(区)已完成一级和二级排查工作,但渤海攻坚站是一场持久战。
按照《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要求,到2020年,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天津市的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要分别达到80%、75%、75%、16%左右。
渤海的污染问题主要在陆源,主要有陆源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中,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成为重中之重。“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是牛鼻子,通过排查实行清单式管理,拉条挂帐,将牛鼻子抓住了,行动计划实施就有比较大的把握。”霍传林说。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高会旺曾对媒体表示,渤海治理最关键之处就是把入海污染物截住,对海岸带的湿地进行生态修复,让处理后的污水先进入湿地得到净化后,再流入海洋。
早年频繁的溢油事故,加剧了中国近海海域环境污染程度,让海洋生态修复起来更加漫长。高会旺认为,即使把入渤海的污水全部截住,仅目前渤海中已有的污染物要消化干净,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近年来,我国的海洋环境有所改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近岸海域优良海水水质(一、二类)面积比例为76.5%,较同年上期增长6.7个百分点。2019年前三个季度,渤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70.0%、79.4%和86.4%,较去年同期增加10个百分点以上。
然而,作为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渤海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惯性大、滞后性高、突发性强等特点,使得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达到《行动计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渤海仍然处于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的高峰期,陆源和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海量较大,辽东湾、莱州湾、渤海湾等部分海湾存在一部分劣四类水体,而且水质非常容易产生波动。多个已经“消劣”的断面还会出现反弹。
受到治理周期的影响,渤海各地区在风险防控等方面成效不平衡,生态整治修复成效不明显,部分地区的水质改善有一定成效,但是距离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渤海涉及山东、天津、河北、辽宁等多个省份,如何加强各地之间的协作性、避免推诿责任也成为一项行政挑战。霍传林坦言,部分城市确实存在重部署、轻落实,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在消除劣V类断面、海洋垃圾防治等方面进展缓慢,实施方案“上下一般粗”。
冰冻三尺,渤海污染情况“非一日之寒”,但渤海的攻坚或将成为其他海域环境治理的样本。
霍成林表示,在加强近岸海域污染治理方面,生态环境部将深入推进入海河流“消劣”和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两个专项行动,管好直接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入海河流和直排海污染源两道“闸口”,带动陆海统筹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渤海治理同样强调因地制宜。据霍成林介绍,生态环境部通过技术帮扶指导,在莱州湾重点督促做好污染来源解析,切实提升治理针对性和治理效率;在辽东湾重点督促做好退养还滩、入海河流流域治理,维护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在渤海湾重点督促巩固水质改善成效,保持近岸海域水质改善趋势。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将加强监督指导,做好《“十四五”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为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收官之后的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好基础。
新闻推荐
曲永辉被人问起籍贯时,我会说莱州,假如人家再追问,我会说,沙河。于是很多人会感叹:啊,沙河大集很出名呢!顿时,心里涌起了无限...
莱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