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掐过很多很多辫子

烟台晚报 2019-08-13 11:45 大字

杜浙泉

我在美国逛商场,每每见到草编制品的小标签上,以英文字母标注其产地是我的家乡,倍感自豪之际,当年掐辫子的情景浮现眼前。

我的老家是掖县(今莱州),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村里上小学时,夏天一到傍晚,村妇及孩童们聚拢成堆,边掐辫子边拉呱儿,街上到处是笑语欢声。到了冬天,我盘腿坐在油灯下,伏在炕桌写完作业,就开始掐辫子,边掐边听奶奶讲故事,困了也不肯去睡。

辫子的原材料是小麦秸子,选上好麦秸,或用原秸,或除去秸节,劈草而掐。当地人管劈草叫“扩(音)草”,用铜制的专用刀具,前边是针形,后面分有若干瓣,先将一根根麦秸均匀地分成细条,三根五根不等。秸草需要事先浸湿,使其软化,沥水后,以布卷之,露出前端夹于腋下,边编边续草。编结时,双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尖交错相捻,所以,叫作“掐辫子”,比“编辫子”更贴切一些。

掐成的辫子一圈圈地挽在手中、胳膊肘上,每圈有规定的尺寸,够一定圈数即为一桄;攒够多桄,将其卖给村里专营收购业务的辫庄,挣来的钱足够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花销。我们村的辫庄规模较大,还把收上来的草辫进行染色,销往各地。

莱州沙河镇一带,掐草辫、制草编用具的行当由来已来,据称“始于唐宋而兴盛于清朝中期”。但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以麦秸草辫编出的制成品仍然属于粗犷型,多见于草帽、篮、篓之类的生活用品。从上世纪60年代起,草辫儿起了变化,除了染色,又添了一道漂白工序,尤其草辫边线的模样,一改传统的直平式,相继掐出了多种花样,如锁链、扇面、锯齿、粽角等形状。麦秸草编制品也从日常实用之物,向工艺品发展了。原材料除了麦秸草,还加上了玉米皮,草编制品的品种花样多得令人眩目。

不过,我记忆最深的,还是掐辫子。求学与工作令我早早离开了故土,但有了童年时掐辫子的劳作经历,我的自豪感里更多了一重底气。

新闻推荐

山东省启动Ⅱ级救灾应急响应 防汛工作重点由台风防御转为抢险救灾

寿光各企业组织的抢险队。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晓东摄据中央气象台消息,预计“利奇马”12日晚上将在山...

莱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