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热线 孩子心中的好父母(一)

烟台晚报 2019-01-09 09:25 大字

父母之爱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细节的处理水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一趟没有回程的旅行,因此我们应该慎之又慎。

家长无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错,日积月累,会慢慢形成一个严重困扰孩子的大问题,给孩子带来深刻痛苦,甚至扭曲孩子的心灵。不是家长爱心不够,只是他们不知道有些做法不对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和教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间的关系,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家长手中握着的是锄头还是刻刀。它使孩子的世界和未来全然不同。

下面,我给各位家长讲述一些教育方法,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教孩子自主做好一切

我觉得中国的妈妈是最辛苦的,为孩子考虑得最多,为孩子做得也最多,可结果却适得其反。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虑了,一点不落地盯着他们,从长远来看,是帮孩子的倒忙。凡事应该让他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我是一个比较懒惰的妈妈,从儿子不到一生日会拿小勺开始,我就不再喂他东西吃,而是让他自己用小碗吃,开始时他弄得到处都是,我只给他擦一下,几天后他吃得就像模像样了。后来,他又自己模仿我们使用筷子,尽管有时候他夹不住,我也不会批评他,不到一个月他使用筷子就很顺溜了。

看着儿子坐在桌子前和大人一样的吃饭,我很骄傲。许多人看到儿子吃饭都会说:“哎呀,你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们那个这么大了还得喂着吃呢。”

儿子小时候的玩具我从来不给他收拾,而是让他自己玩完后收拾好,或者和他一起收拾,因此从上幼儿园开始,儿子的东西都是自己收拾,老师布置带什么东西他一般都会记住,包括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来不用督促自己就写完了,我一直不大用管他。

上幼儿园大班后,他有两次忘了写作业,到睡觉躺下后又想起来,便爬起来到客厅去写,我不管他,继续睡觉,他写完后就自己回到床上睡觉。“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做家长的管得太多,总是不放心孩子,而我觉得,“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家长不要充当权威

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我们成人不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吗?

前几天遇到一位父亲训儿子说,我小时候家里孩子多,你爷爷奶奶忙,谁管我啊,我能走到今天,不就是靠自觉吗?我和你妈妈对你多关心,每天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学习,你却一点不懂得努力,你怎么就那么不自觉呢?

因为我和这位父亲很熟,就直率地对他说:你这是说对了,就是因为你小时候没人管,才学会了自觉;你儿子不自觉,恰是因为“管他的人”太多了。该他自己想的,父母都替他想到了;该他自己感受的,父母都去给他提醒了,他干吗还要自己去留这个神呢?他哪里有机会学习自我管理呢?

我遇到不少对孩子管制太多的家长,总想说服他们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就提议让他们以后少管孩子,这是改变问题的必经之路。但我的提议多半会遭到家长类似的质问。在他们看来,让家长“不管”孩子,就如同让他们放弃孩子的抚养权一样刺耳和反感。事实是他们根本不想去理解我这里所说的“不管”,它不是削弱家长的责任,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需要家长内心树立起的一种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

对一个孩子来说,马上要有重要的考试,却还不去认真学习,这确实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这“不自觉”只是表象,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系列问题,比如理性不足、厌倦感、自制力差、价值观不成熟、缺少自尊、自卑等。

其实,这一系列问题和家长一直以来不合适的管理方式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果家长想管,就一定要改变方法,用以前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因为他目前的状态就是长期以来你所实施的“管”的一个结果。

人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儿童尤其应该舒展他们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成长。儿童是一个完美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

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知道在孩子的某些发展阶段上和某些发展方面,你是无能为力的,或者说是不需要作为的。很多时候,“不作为”才是最好的作为,“不管”就是最好的管。妈妈懒惰一点,孩子多半都会勤快。引导孩子多接触古典文学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给他读一些诗歌。我发现他既爱听,也爱记。

我在教儿子读诗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了一个认识,即儿童应该大量背诵诗歌,尤其是古诗。我在儿子不到四岁时开始教他读古诗。几天后我便开始惊叹儿童的记忆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将一本厚厚的唐诗三百首背的滚瓜烂熟。我又给他买了《三字经》、《弟子规》。

自此,儿子的识字量迅速增加,到六岁时他已经能自己看书了。

我的做法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他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他读。我想,对于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来说,任何词汇于他都是全新的。我们认为“通俗”的或“不通俗”的,于他来说其实都一样。“大灰狼悠闲地散步”和“大灰狼慢慢地走路”,在刚学说话的孩子听来,并不觉得理解哪个更难。我们最初灌输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了什么。有的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时,怕孩子听不懂,把书面语转化成通俗的口语,这其实没必要。正如一个从小讲汉语的人面对英语时会有为难,而一个从小听英语的孩子却从不觉得听英语是件困难的事一样。所以千万不要担心,孩子天性中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给他“读”或给他“讲”,对他来说同样有吸引力。

我给儿子讲故事始于他一周岁前,不知最初给儿子读书时他听懂没有,但我每次给他读书时,他都很安静。我给他买的书被我们一遍遍地读着,每次我都一字字指着读。到儿子开始说话,就跟着咿咿呀呀地鹦鹉学舌,越来越能把妈妈给讲的故事一句句地背出来,还经常自己装模作样地读书。

清楚地记得在儿子一岁八个月时,有位朋友来串门,儿子站在门边给自己讲故事,很投入地读着《丑小鸭》。朋友大为惊奇,以为他识字。我笑说,哪里,他把我给他读的内容都背会了。

就这样,我一直以“读”的方式给儿子讲故事,并注意声情并茂。随着他慢慢长大,我发现以“读”代“讲”丝毫不影响他的理解,还丰富了他的语言词汇。他在说话间总是能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很少有小孩子那种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说,或者词不达意的困难。但凡见过我儿子的人都会说:“你儿子说话和大人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认识一些字了,这使我确信了“读书”的好处。于是又进一步,从由我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他指着我来读。他指到哪,我读到哪。逐渐地,儿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把故事与文字联系到了一起。文字在他的眼睛里一点也不空洞枯燥,文字是有内容的,文字就是故事,是有趣而生动的。此外,我带他到公共场所时,他总是问我各种牌子上的字,包括广告牌、指路牌等等,只要一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到七岁时,他就不问了,因为他都认识了。

没统计过儿子在什么时候认识了多少字,凭印象,他在五岁以前认识的字都是零零散散的,不会自己看书,总是由我来给他讲。五岁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许是某个偶然因素促成,比如说他要妈妈给讲故事,而我说没时间,你先自己看吧,于是他开始自己看书了。对书中内容的强烈好奇,使他顾不上文字的生疏,囫囵吞枣看个大概,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我及时夸奖他识了那么多字,会自己看书,再把他不认识的字给他读一读,这个故事就被他吸收了。

他从完全个人的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自此一发不可收。书越读越多,字也越认越多。在幼儿园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家长和孩子一起去学习,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更容易唤起孩子的兴趣,也会让双方都有很强的成就感。孩子学古诗从幼儿时开始较好,但也许你的孩子已上中学。这也没关系,读诗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学习是件终身的事情,不存在绝对的“错过时机”。

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从小表现出超常的数学才能,刚上中学一年就把中学几年的数学都学完了。有人建议他去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他父亲不同意。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教授,他对杨振宁提出的要求却是,花几年的时间去学中国古典文学。后来,杨振宁先生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古典文学对他的熏陶,认为这种熏陶对他的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

在对儿子的教育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本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学起来轻松,大人实际上也轻松,事半功倍。

我听一位家长说他儿子刚上高中时数学不好,遇到问题轻易放过,不肯钻研。他看了孩子的数学课本,觉得那些内容已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自己也辅导不了。按一般人的思路,是给孩子请个家教,或报个课外辅导班,但他考虑了别人的辅导水平及方便性,觉得自己学会了再来辅导儿子更好。于是他开始啃儿子的数学课本。

儿子当时的数学水平好歹比他强,他有不懂的地方就问儿子。孩子在讲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他们就一起去研究,研究不通的就让孩子去学校问老师或同学,回来再给父亲讲。做父亲的当学生不是做样子,他是认认真真地学习。当他发现自己的数学水平大有提高时,儿子的数学成绩也进步明显,而且孩子学会了对问题进行追究,不再像以前那样有问题放着等别人来告诉他,比上补习班的效果好多了。

总之,家长们与其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操心,花钱花力气,单方面逼着孩子学习;不如用些心思,设计和制造一些包含有相关知识的事情来让孩子去做,让孩子有机会运用他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践是最好的“课外补习班”。比如家长结算家庭财务账时,托辞说计算器坏了,请上小学的孩子帮忙用笔计算一下;电器坏了,可以和物理课上学过电学的孩子一起运用他的知识去尝试修理一下。尤其是从孩子的兴趣中找到需要把握的知识,把他的兴趣和活动设计到一起,那是最好的。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没有成为儿童的思考的源泉……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莱州市三级心理咨询师于秀玲)

新闻推荐

王学尧用26年见证开发区建设 他让荒草丛变“花园”

困难面前挺得住、站得直2018年,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洪流催人进,砥砺奋进正当时。与此同时,2018年也是东营...

莱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