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道司巷长期称海岛寺巷
潍县城东门附近的海道司巷因为坐落着民国时期记载为海道司行署的官方机构而得名。而民国时期的潍县城地图上则将该巷标注为海岛寺巷。此后,这里长期沿用海岛寺巷名称。
清末海道司巷民国标注为海岛寺巷
清代光绪年间,进潍县东门(朝阳门)以后,沿东门大街西行不到90米,路北就是海道司巷南口。海道司巷为一条长度不足180米、宽度在6米左右的南北走向小巷。虽然称为“巷”,但在城里的古旧街巷中还算宽阔。
当时,海道司巷的基本地理面貌为:沿南口北行80米左右,路东便出现一条宽度在两米左右的小巷,小巷的标注名称是水巷,因为城里南门附近还有一条水巷子,为便于区别,本地人俗称这里为小水巷。民国时期的记载中也称这里为小水巷。小水巷宽度在1米左右,十分狭窄,向东略偏北行,就到了东口并与东马道相接。从小水巷西口沿海道司巷继续北行100米左右即到达海道司巷北口、察院街(后来的察院前街、红旗街)西口、新街子东口结合部。
到了民国时期,相关文字记载中仍然称这里为海道司巷,但同期的潍县城区地图却清楚地将这里标注为海岛寺巷,原因不详。有人曾戏称,可能绘图人是京剧爱好者,画地图时正陶醉于《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唱段,就将这里随手标注成了海岛寺巷。
当然这是玩笑话。因为潍县历史上并没有海岛寺这个地方,也未见与海岛寺有关的任何记载。而海岛寺巷的名称自此却成为这里的正式地名,并沿用多年。
近五十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曾经的海道司巷(海岛寺巷)已经改称红旗南巷,两旁住户的红底白字门牌上则依然标注为海岛寺巷。另外,我在小水巷西口与红旗南巷对接部位看到的小水巷面貌是,巷内寂静无人,但仍是一条小巷的样子。接近东口时,本来就狭窄的小巷,因为小水巷东口位于东马道与相同走向的和平路对接处,而东口北侧建筑物紧邻高出近1米的和平路西侧人行道直上直下的石砌高台,仅存一道不仔细看根本就发现不了的墙缝,行人根本无法通过。当时的小水巷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条单头过道。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潍坊市政府公布的有正式名称的街巷中,已无小水巷。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住户门牌改换为蓝底白字,这里才恢复海道司巷的原名称。几年后,巷子南北两头都挂上了印有文字和大写拼音字母对照的“海道司巷”及潍坊特有风筝标志的单面路标。
古旧街巷人文信息丰富巷北建有三贤祠
作为位于城里显要地带的古旧街巷,这里的居民以景况优裕的民众为主,巷子两边的房屋建筑几乎都是深宅大院结构。民国时期海道司巷、海岛寺巷两旁分布有十六处大门,大门内都是这样的深宅大院,居民中有不少人都属于地方名流。
潍县电话股份有限公司(一说潍县电话局)专营商用市内电话业务,是1932年(一说1931年)由商人张辉山与其他投资者依据《公司法》创办的,是本地最早的电话局。张辉山是实际上的总经理,他还曾任潍县商会副会长,为商界名人。郭荆玉曾任丁氏益群小学校长,为本地名师。陈寿荣为本地金石书画名人。他们都是这里的居民。
海道司巷(海岛寺巷)中部路西偏南处,坐落着本地知名的协同义绣货庄,为一处拥有10间房屋、南北两院的传统院落,经营品种以寿衣、鞋面、枕顶为主。
七七事变前的潍县城市经济繁荣时期,潍县30多家商号和店铺从事绣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本地手工业发达标志之一“九千绣花女”规模的基本载体。协同义绣货庄则是其中的大商号之一。协同衣局与协同义绣货庄同院,制作戏剧服装和道具。另外,巷子两边自南到北还有铜首饰铺、扎彩铺、火烧铺等商业店铺分布。
巷子北端路西坐落着本地知名的三贤祠,大门门额上有石刻“三贤祠”牌匾。三贤祠为一处东西狭长的院落。东头有房屋三间,西头是三间带有明显本地传统风格的台屋。台屋是主体建筑。
三贤祠的前身名为周公祠,是潍县民众为知县周亮工(明代崇祯十三年至十六年,即1640至1644年在任)创建的生祠。崇祯十五年底至十六年春,他率领全城军民严防死守潍县城三个多月,确保了城池及城里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周公祠就是人们感念他的恩德而建的。后来,周亮工来到周公祠参观时,感慨万千,最后是涕泪交流地离开的。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周公祠,又添塑知县赖光表(乾隆三年至九年,即1738至1745年在任)像。道光年间再添塑知县郑燮(即现在已成为潍坊城市名片的郑板桥,乾隆十一年至十七年,即1746至1752年在任)像,周公祠改称三贤祠。三贤像都在主体建筑台屋内。
海道司海道司行署位置只有简单记载
关于海道司巷地名的来历,目前的官方解释为:因明代海道司行署设在这里而得名。而该海道司行署,我见到的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记载都是简单的一句话:海道司(清)、海道司行署(民国)位于潍县城东北隅。与察院或察院行署一样,海道司或海道司行署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小情、建筑分布、内部结构等诸多情况都不清楚。不但如此,海道司巷是条短巷,地理实况单纯、简约,不像城里察院地带那样地域广、街巷交错,但就连海道司或海道司行署具体在这条短巷的位置也未见记载。
有人推测,海道司巷西头路北的周公祠、三贤祠可能是海道司或海道司行署的原址所在。如果这个推测符合实际情况,那么潍县城里的这处海道司或海道司行署,实际存在和运作的时间就不是很长了。
海道司或海道司行署是什么性质的官方机构?我在目前本地与海道司巷有关的著述中见到的解释很笼统:海道司行署是古代掌管海道事务的机关。而海道事务具体指什么则不清楚。
其实,海道司及其职能很具体,是明代地方按察司属官——海道副使在地方首府及地方所辖沿海府、州、县巡察的驻地。海道副使,又称巡察海道副使,巡视海道、巡视副使、海道等,主要职责是处理沿海地方海防等事务。明代嘉靖年间开放海禁后,广东、福建的海道副使除了海防事务,还监管海上贸易、海上对外事务等。为拥有多种职权的按察司海防长官。
古代潍县北部位于渤海莱州湾南畔,有长约15千米的海岸线。因此,潍县的地理属性属于沿海县。山东按察司海道副使有巡视、监管潍县海防事务的责任,故潍县设有海道司或海道司行署。但潍县为滩涂海岸,涨潮、退潮时的海岸线位置变动很大,古代并不具备从事海上贸易的基本条件,海上对外事务更是无从谈起。故潍县的海道司或海道司行署,具体事务不可能很多,存续时间不长就改作他用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能的。
文/图王瑞甫
新闻推荐
“烟台优秀武术代表人物”评选启动 即日起接受报名,符合8种情形的烟台武术人可以参评
本报讯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充分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烟台武术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人物风采及其武术成就,由烟台市...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