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丰碑 闪耀信仰的光芒,汇聚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正能量

烟台日报 2018-12-25 09:27 大字

本报记者刘新国侯召溪钟嘉琳每一个国家民族,每一段历史时空,都有自己的精神指引。

回顾烟台改革开放40年,总有那么一群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勇立改革开放前沿。他们勇于担当、干事创业,他们心系百姓、无私忘我,他们爱岗敬业、孜孜不倦,他们见义勇为、乐于奉献。他们是700万烟台人民的普通一员,他们就在百姓身边———“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前半生用玉米新品种为国家增产粮食1000多亿公斤,后半生还要再为国家增产粮食1000亿公斤,以报国之志撑起大国粮仓;“担当作为好书记”冷晓燕,扎根社区18年,把一个老旧社区建设成为“全国和谐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探索形成了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模式;“抹灰状元”于建友,擦亮劳模风采,38年精耕不辍,不仅带出国内“状元团队”,还为世界技能大赛培养出中国金牌选手,助推中国建筑施工水平跨入世界级;

全国道德模范刁娜,舍出一条腿,换回一条命,救起了人们对人情冷暖重新考量的审视,救起了人们对社会道德天平砝码的重新投置,救起了曾被道德寒冬禁锢的良心;

全国最美志愿者安立盛,连续五十多年坚持做好事,成立山东省首支以个人名字授旗的志愿服务大队,让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风尚……

他们忙碌在不同的岗位,书写着不同的精彩,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登海为了“一粒种子”的承诺海南三亚,登海南繁基地,又到了一年最为繁忙的季节。69岁的李登海,带上草帽,一头拱进青纱帐,安排生产计划,选配玉米。

“前半生我用玉米新品种为国家增产粮食1000多亿公斤,后半生我要再为国家增产粮食1000亿公斤。”过了六十岁的李登海,把一年当三年用,跟时间赛跑,冲刺一个又一个玉米高产记录。

为了“一粒种子”的承诺,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李登海,46载胼手胝足,劳心焦思,创出了两次世界夏玉米单产纪录、七次中国夏玉米单产纪录、一次中国春玉米单产纪录!用一粒粒玉米,缔造了一个庞大的王国,使我国拥有了解决粮食安全的农业核心技术。李登海也被称为“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与袁隆平并称“南袁北李”。“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育出高产玉米,是李登海毕生的追求。

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回到家乡莱州市后邓家村务农,当时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多打粮,吃饱饭。1970年他进入农科队,后任队长。

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创造春玉米亩产1250公斤的消息,深深震撼了他。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一两百公斤。“美国人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徘徊在青纱帐,李登海暗下决心: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一穷二白的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

高产攻关,任重道远!对年轻的李登海来说,一无资料参考,二无经验借鉴,该如何下手?

倔强的李登海,开始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来弥补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

1974年,李登海等来了去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他如饥似渴,一年学完了四年课程。老师刘恩训被他的痴狂感动,赠予20粒珍贵的杂交种子。玉米育种家于伊又给他拨亮了明灯:“要培育一种适于密植的紧凑型玉米”。

老师的种子、专家的点拨,让李登海找到了方向。他先后选用国内100多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终于找到了高产的奥秘。

1979年,后邓村诞生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掖单2号”紧凑型品种,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776.9公斤最高纪录。

年仅30岁的李登海,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率先证实和确立了紧凑型杂交玉米是我国玉米高产的发展方向!

776.9公斤只是起点。此后,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李登海屡屡刷新着自己的纪录。

1989年,李登海以“掖单13号”紧凑大穗型玉米,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亩产1096.29公斤!开创了我国1亩地可以养活4个人的新纪元,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这样一个农民出身的农业科学家,终于用自己的双手一步步拉近了与世界最高水平的距离。”李登海倍感自豪。

如今,李登海育出的那粒种子,亩产刷新并保持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随后又实现了小麦玉米百亩一年两季亩产1750公斤以上的高产突破,为中国粮食赶超世界提供了品种支撑,也为一亩地能够养活4.5个中国人提供了有力证明。“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创新中。”育种,李登海一生的事业,也是一生的追求。

北方玉米一年只能收获一次,为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李登海决定冬季到海南加代繁育,可保证1年育种3次,相当于把生命延长3倍。

每一年,李登海都像呵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每株玉米,期待它的每次发芽、抽穗、结果。平均每天站立8小时以上,忘记了北京时间、只有育种时间,忘记了节假日、只有工作日。海南育种40年,从家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李登海吃尽了苦,流尽了汗,遭够了罪。他仍然记得,1980年9月,正值玉米灌浆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挟着冰雹,把一年的育种希望打得粉碎。他说这种痛“胆裂心碎”,这种痛他经历过8次,一生难忘。“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玉米高产攻关干下去,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的事业绝对不能停止!”每每心痛之后,李登海总是咬着嘴唇,默默下定决心。

寒来暑往,愈挫弥坚。李登海每年带领育种团队套袋150万—200万个,并亲自在田间选择20—30万个果穗。在玉米新品种成功率只有12万分之一的机会面前,以每年3至4代的速度,从1973年到现在共进行了147代的选育过程,相当于完成了在中国北方需要进行147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选育出的玉米杂交品种有132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成为我国拥有审定品种最多的农业育种家。(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烟台市3个项目入选国家优质工程奖

晨报讯(YMG记者杨健通讯员姜志军)近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公布2018-2019年第一批国家优质工程奖入选工程名单,烟台胜利南路...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