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发展普惠民生 砥砺奋进再铸辉煌
清晨,阳光自东向西抚过,第一万两千次停留在渤海湾和莱州湾的衔接处———河口区。这片黄河三角洲最前沿、胜利油田腹地、总人口29万、2365平方公里的盐碱滩,已经蜕变成了东营的北部经济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
河口区作为东营市最年轻的县区,黄河故道、退海之地赋予其历史厚重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等多种发展制约。然而,历史的车轮从不为落后者停留,河口区历届区委、区政府深知这个道理。自1984年成立以来,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河口区迅速开启了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开发建设的序幕。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河口区历届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畏艰难,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河口特点的发展路径,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
———河口区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精准施策;努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提高效率,优化布局,不断升级。
经济总量迅速膨胀,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地区生产总值由1984年的278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291 . 13亿元,河口区GDP34年增长了千余倍。公共预算财政收入由146万元增加到20.08亿元,年均增长24.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068万元增加到344.14亿元,年均增长27.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384万元增加到62.76亿元,年均增长20 . 37%;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由4221万元、1921万元增加到254 . 59亿元、188 . 15亿元,年均增长21.41%、23.21%。伴随经济体量指数级增长的是产业结构和层次的不断优化提升。由建区初期以农业为主体的“一三二”格局,发展成为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第三产业为重要增长支撑的“二三一”格局,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84年的60.4:10.2:29.4调整为2017年的4.8:49.8:45.4。
农业生产稳步提高,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河口区农业自然资源配置差,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尽管人少地多、待开发土地面积大,但土地瘠薄,耕地质量差。但是谁能想到,如今现代畜牧、生态渔业、绿色种植已经成了河口区的三大优势产业。河口区克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面临的诸多挑战,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规划建设了百万亩生态渔业示范区、6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高端精深加工产业园,落户了澳亚三大万头奶牛牧场、正邦百万头生猪养殖场,建成了国内单体日处理能力最大的富友联合澳亚乳业项目、澳亚-奥克斯全国首家奶牛优秀种质研发创新平台。全区农业产业呈现规模化、园区化、链条化发展态势,2017年,全区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15亿元,是1995年1.8亿元的8.4倍。全区生猪出栏达到40万头,奶牛存栏3.9万头,肉牛存栏1.4万头,肉蛋奶总量29.0万吨,水产品产量15.1万吨,农作物种植面积45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35家、94家、288家、74家。
工业产业持续壮大,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河口区是胜利油田的腹地、主战场,但坚持走“依靠油田,但绝不能依赖油田”的发展之路。包括石油化工在内,河口区培育形成了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年产值925.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0.3%,成为全区工业发展的主引擎。河口区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新能源资源优势,投产建设了山东(河口)风电产业园、亨通曦和新能源100兆瓦生态高效渔光互补项目等,全区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65万千瓦、10万千瓦。河口蓝色产业园落户企业发展到53家,实现产值270亿元,综合税收达1.16亿元,增长43%;河口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9430万元,增长5.8%。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23家,实现总产值1025.80亿元,是1984年的18220倍。实现利润48.77亿元、利税62 . 25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4133倍、565倍。第三产业加速发展,融合趋势更加明显。在新户镇果园村,曾经的猪圈变成了美术馆,曾经的老屋成了诗歌爱好者聚会的乐园,以此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河口区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推动乡村旅游、节庆展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四大产业同步发展,成功举办七届湿地槐花节和全国摄影大展等活动,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连续举办九届油品贸易洽谈会,全省首个蚂蚁金服“千县万亿”项目落户运营,黄河三角洲石油化工交易中心交易额突破190亿元,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石油交易平台,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工程。2017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132 . 07亿元,占GDP比重45 . 36%,年均提高0 . 48个百分点。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动力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财税金融、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等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一次办好”综合服务平台,所有窗口实现“前台受理、后台审批、统一出件”无差别受理服务新模式,大力精简环节、材料和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实现“3545”改革目标。成立区财金投资集团、土地储备开发公司等5家区属国有公司,三丰香油、安运车娘家等58家企业完成改制,全区“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5家、省内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13家;全面落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8706户。创新活力充分释放,与58家高校院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引进袁隆平、张文海等高层次人才100余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1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7 . 93亿元;中海油、正邦集团、海螺集团、中科钢研、国家电投、新加坡澳亚、印尼佳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河口区委书记苟增杰说:“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们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绿化面积不断提升,宜居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河口区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道路绿化改造提升为主线,同步实施雨污排、林荫路、游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营造生态宜居美丽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品位。截至目前,河口中心城区面积237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958 . 82万平方米,建成城市公园3座、街头游园22座,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 . 5平方米。加强公共设施和生态建设,先后投资9 . 6亿元实施了海昌路、海宁路、黄河路等11项绿化工程,完成道路绿化29 . 4公里,绿化改造总面积66万余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1 . 82万平方米。深入开展“三年增绿”行动,累计完成投资4 . 31亿元,造林面积9 . 58万亩,湿地修复保护3845亩,有力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在湖滨新区建设方面,实施了花园路、湖滨路、西湖路、河滨路等景观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30万平方米,种植樱花、山楂等乔灌木60余种,覆盖面积90余万平方米,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高标准推进环城水系建设,实施环城水系绿化及清淤治理2 . 8公里,贯通治理水系25公里,完成道路及雨污分排改造18 . 5公里,城市更加灵动润泽。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了总投资2 . 78亿元的18个环保重点项目,空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持续改善,城市宜居度显著提升。践行全域旅游理念,推进实施了鸣翠湖湿地风景区、槐树林温泉旅游区、“锦绣河口·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特色旅游工程,为城市增添了独具魅力的生态优势和活力引擎。
县乡公路加快建设,“网化工程”全线竣工。要想富,先修路。围绕把河口建设成为东营北部交通枢纽,彻底改变交通末端的宏伟目标,河口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不断加大道路工程投资力度,加快县乡公路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18年年底,河口区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了1625 . 167公里,其中县道111 . 007、乡道257 . 872、村道899 . 368、专用路356 . 92公里。建区以来农村公路建设里程1321 . 9公里。2012—2017年新改建农村公路629 . 1公里,投资6 . 67亿元。其中,自2016年以来,河口区新改建农村公路124 . 7公里,涉及85个行政村,概算总投资9727万元。2018年,河口区村级公路“网化工程”全线竣工,实现了“村村互通、路路相连、网络示范”的农村公路网化建设,实现了主要街道与临近公路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必要通达,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提升。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保障群众医疗需求。多年来,河口区坚持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加大卫生行业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实现了由乡村医生到专业医疗团队、由“望闻问切”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由“治病”到“治未病”、由“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等重大突破,保障了全区人民群众医疗需求。自实施二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来,先后投资2 . 16亿元建设了区人民医院综合楼和感染性疾病科,投资1 . 3亿元实施了区中医院医康养综合建设项目等。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新建村卫生室30处,改建39处,实现了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在全区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一体化管理卫生室100%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100%零差率销售。鼓励所有符合条件在岗乡村医生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按照当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高缴费档次的90%给予缴费补助。全省率先实施基层卫生计生一体化工作,使公共服务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了人员从“合并”到“合力”的优化重组,提升了服务能力,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最大限度提高补贴,努力实现老有所养。一直以来,河口区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在新农保开始实施时就定下了“各项补贴始终位列全市第一”的目标,千方百计开源节流,确保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稳步提高。自2010年起,连续8年将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列为全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挂牌督办,积极推进。2011年7月,河口区作为国家级试点县区启动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并按照市政府意见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合并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共同组织实施,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了城乡一体。2012年11月,获得省政府颁发的全省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在财政补贴方面,河口区始终坚持在政府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提高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标准,将提高缴费补贴在国家规定的每人每年3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最高200元。
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河口区紧紧围绕“服务民生、促进就业”主题,积极开展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三下乡活动、“送岗位、进军营”、“民营企业招聘周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就业见习供需洽谈会”、“金秋送岗”等形式多样的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并于每周六定期举办现场招聘会,为城乡劳动者就业提供服务平台。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增长趋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 5%以内,2010年至2018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 . 4万余人次,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就业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
文体事业健康繁荣,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建区以来,河口区以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为目标,加快推进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城市书房、“悦读书社”图书流通服务点、乡村剧场、历史文化展馆(室)实现了城乡立体多层次覆盖。文化信息化建设实现突破,手机图书馆、数字阅读馆、音乐图书馆、朗读舱、文化馆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库投入使用,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建设50处数字文化广场。河口区还举办了群众文艺汇演、油地军港闹元宵大联欢、广场文化艺术节、黄河三角洲(中国·东营河口)湿地槐花节暨全国摄影大展等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河口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近年来,河口区共有50余件作品荣获国家、省、市级奖励或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体育事业同样取得了全面发展。在全区中小学成立了特色运动队,举办全区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增强青少年体质。顺利承办全省象棋比赛、东营市第九届运动会、东营市全民健身运动会部分比赛项目、老年门球赛等体育赛事,举办河口区首届油地军港运动会、山东省“百千万”体育竞赛河口区预赛、全民健身月、全身健身日活动、广场舞比赛、职工篮球赛,每年组队参加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省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全区文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 王文朋 通讯员 杨胜男)
新闻推荐
今年,莱州市金仓街道坚决落实“三清三明六个一”的扶贫要求,工作人员带着感情走访,真诚朴实入户,心贴心交流,实打实帮扶,做到贫...
莱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