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棉花 织绦子 乡村记忆

烟台晚报 2018-11-28 09:30 大字

孙景璞

纺棉花,就是把棉絮纺成线,确切地说,应该叫纺线。织绦子,就是把棉线织成花边。

有谚曰:“南方人喜床,北方人尚炕。”过去北方人的民居,卧室内都建有火炕。火炕除了供人休息和睡觉,还是一个家庭的活动中心。人们在火炕上吃饭、待客、拉呱、学习、娱乐,做剥花生、缝纫、刺绣、编制等活儿。有首《炕谣》说得好:“王大娘,坐炕上,纺线线,忙又忙。纺得线儿长,织布做衣裳。儿媳妇,坐炕腚,织绦子,卜楞楞。织得快,织得精,忙忙活活把钱挣。胖孙子,心头肉。大花猫,炕头虎,相依相偎睡炕头,暖暖和和乐悠悠。”这首民谣不仅生动深情地唱出了这个三口之家天伦之乐的幸福生活,而且也具体形象地道出了婆媳二人手工劳作的情景,犹如一幅农家乐图画展现在人们面前。

纺棉线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祖母曾纺过多年线。西邻本家族四奶奶也纺过线,而且她的手艺比我祖母还要好一些,有时候祖母还向她请教。

纺线,一要有工具,就是纺线车子。二要有原料,就是轧去棉种而且弹过的棉花。

纺线车子是从集上购买的,也有请木工做的。它是根据齿轮的原理由木材制成的,是由车架、大轮、摇把、小轮轴、牵引绳、转锥等部件构成。车架呈横工字形,由木板卯成,左端的横木短,上面架着小轮轴,轮轴中间有一小槽沟,是挂牵引绳用的。右端的横木长,上面架着由16块木条组成的大轮的轮扇,轮扇上有“之”字形交叉的粗线绳。在大轮的内侧轴上嵌有一木摇把,顶端有一小圆孔。在大轮和小轮轴之间系上一圈牵引绳。因为牵引绳要不停地拉动小轮轴,摩擦力大,所以都用坚韧耐磨的弓弦绳(牛筋)来做。全纺车唯一一个铁件是转锥,也叫转进,是一根中间粗两端细、表面有螺旋丝口的铁针,较粗的一端固定在小轮的轮轴中,能够随轴而转。

纺线所用的棉花都是客商提供的,纺线者都是给客商加工,挣一点加工费。双方议定每斤棉花要纺成10至12两(当时是16两秤)线,多者加价,少者扣钱。纺出的线儿还要分等议价,质优价高,质劣价低。我记不得纺每斤棉花的加工费是多少了。祖母起早趁晚,所挣的钱,勉强可以够买油买盐等日常零花。

纺线,首先要做好两项准备工作。一要把棉絮撕开,摊成一块块长方形棉坯,然后用一根竹筷卷成一个圆柱体,谓之“骨缀”;二是要把轮轴的铁转锥套上一个高粱叶柄的裤筒。纺线的手法是:纺线人面对纺车,右手食指伸入纺车摇把的孔洞里,轻轻用力,顺时针摇转大轮,让牵引绳拉动小轮的轮轴,使铁转锥也飞速转动起来。右手手持棉“骨缀”让其尖端的棉絮接触转锥的尖头,转锥的旋转就把棉絮拧成一股细线儿了。左手拿着“骨缀”慢慢地后撤,线儿也随之拉长,待到线儿扯到50厘米左右时,右手手指慢慢地逆时针摇动大轮,使转锥也逆时针方向转动,右手随之向前移动,把拉长的线儿转到高粱叶的裤筒上。就这样重复操作,纺完一个“骨缀”,接上第二个,纺完第3个“骨缀”时,就停车把高粱叶裤筒带线从转锥上抽出来,再套上另一个高粱叶裤筒,纺第二轮线线。撤下来的线线,再用“工”字形的线拐子抖成长约25厘米的一桄一桄的线圈。当把从客商处领回的棉花全纺成线线后,就把纺成的线交付定期来供货的客商,称重验货评级,领回加工费。

祖母纺线还有一个“小发明”。因为纺线的日子长久,右手食指在纺车的孔洞里,磨得红肿疼痛。祖母就用一根长约一搾的小木棒,插到孔洞里,手握木棒摇纺车,这一小革新,减轻了手指的痛苦,迅速地被周围的邻居们采纳了。

织绦子

莱州说的织绦子就是织花边。花边是用细棉线,或丝线编结而成的生活用品,适宜做台布、茶垫、枕套等。这项技术在清末时由欧洲传入中国沿海一带的烟台、上海、温州、汕头等地,是农村妇女们在农闲季节做的一项家庭手工副业。

我母亲曾经织过多年绦子。所需工具主要是一个绦子包和几十个棒槌及若干大头针。绦子所用的原料是棉线。这种线是含股线,很结实,是客商供应的。所有织绦子的人,都是干来料加工的活,只是挣一点加工费而已。

织绦子要有绦子图案,这种图案是印在纸上的,多是圆形的,也有三角形,方形的,由客商提供并传授织法技术。一般都是先在村里培养几个骨干,再由这些骨干传授给其他人。

织绦子的工序是:首先要把线缠到每个棒槌细的一端上,要缠多少个棒槌,根据图案的需要而定。为了防止缠上线的棒槌头重脚轻,还要在棒槌的下端系上几个像豆粒一样的玻璃珠。其次要把绦子图案用大头针扎在绦子包的圆顶上。每个结点都要扎上一个大头针。大头针的作用,一是固定住图案;二是悬挂缠好线的棒槌。

织绦子的方法,主要是把图案所示的各个结点用线编结起来。手法是拿着棒槌从图案的中心开始,在各个大头针之间,或拉直线,或缠绕,或交叉,或打结,逐渐向外延伸,直到织到边缘。绦子的质量要求是,整体要平整均匀,松紧适度,洁白无瑕。所以织者必须眼明手快,看得清,手上灵,动作快,不间断地拾起这个棒槌,扔下那个棒槌,棒槌不断敲击绦子包,发出“卜楞楞”的悦耳的声音。

有一年,母亲和几个织绦子的妯娌们遇到一件麻烦事。有一次,大家领的线都不够用的,交货时都缺一个绦子,都被扣了钱。母亲估计这是客商在捣鬼。可能他发线时用的是小秤,缺斤两;也可能他的线内有水分。就和大家商量出两个应对的方法。一是在交货时,让两个妯娌各准备一杆秤,必要时拿出来对比;二是在领线时,故意找理由拖延时间,用拉呱、逗乐子的方法,边与客商说话,边翻晾棉线;或者左挑右捡,甚至两人争抢摔打、撕扯线线,以此来蒸发线内的水分。经过一番折腾以后,再称线线。客商称完后,再让两个妯娌回家拿出自家的秤来对比一下。对比之后,客商的秤没问题,是线内有水分。经过这次智斗,揭穿了奸商坑骗人的伎俩。

母亲因为家务事繁重,白天织绦子的时间较少,多靠加夜班织。就这样织成一个绦子也得两天时间。速度不算快,但是质量上乘,总能多挣几个钱。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纺车不停地旋转的影象和其呜呜声;那织绦子的动作和棒槌的卜楞声。我永远难忘祖母和母亲为家庭生计,为抚育我成长,所付出的那些艰辛劳动。

新闻推荐

手机半夜被盗民警清晨追回 男子因涉嫌盗窃罪被刑事拘留

本报讯(YMG记者史崇胤通讯员梁晓伟)在KTV唱歌临走时,发现吧台放着一部手机正在充电,黑龙江小伙李某顺手牵羊偷走了柜员的...

莱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