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非遗 活力传承 东昌府播撒乡村文化振兴“金种子”

聊城日报 2018-11-20 10:22 大字

本报讯 “能到东昌府区参加第十二届葫芦文化艺术节真是不虚此行,在展会上不仅能看到天南海北各式各样的葫芦作品,也让我对东昌葫芦雕刻这项国家级非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虽说已过古稀之年,学习新技艺的劲头还始终如初!”今年76岁的王智才老人打趣地说。来自烟台莱州的他退休后喜欢上了烙画葫芦,听说聊城举办葫芦文化艺术节,特地带了自己的两个作品来参赛。

在本届葫芦文化艺术节上,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及台湾地区的2000余家葫芦工艺品展户参展,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展会分会场——“中华葫芦第一村”堂邑镇路庄村,俨然成了葫芦的世界。在“堂邑葫芦”工艺第六代传人、路庄村村民郝洪燃的葫芦加工厂,十几名农村妇女拿着烙铁在烙画葫芦,不一会儿,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八仙过海、寿星、观音送子图便跃然葫芦上,这些烙画葫芦的妇女,正是经过培训的路庄村村民。

郝洪燃介绍,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葫芦工艺品深受外国客户青睐。“昨天沙特的一个客商,通过一家宁波的外贸物流公司订购了我们28万件工艺葫芦,其中24万件是12生肖的,4万件是草帽娃娃的。”

在郝洪燃加工厂打工的周冬梅,今年家里种了3亩葫芦,10月之前就已经被本村加工商收购完,每亩地收入超过9000元。农闲季节,她作为葫芦加工娴熟技术工,每天保底有100元的收入。“村里每年都会邀请专家、教授来村里讲课,分享种植和雕刻的新技术或市场新行情,如今,我们村越来越多的人都成为了有文化的创作型农民。”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铸魂。东昌府区一方面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带动文化致富;另一方面推进文化惠民,以文化振兴服务乡村振兴。该区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结合本地的葫芦雕刻、木版年画、铜铸、鲁锦、牛筋腰带等非遗,在条件适合的村庄开展培训和“互联网+”新概念学习,扶持这些地区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目前,沙镇镇黄西村依托黄屯米酒非遗项目建设的“天乐庄园”已开门纳客,带动了近200个贫困户实现脱贫;道口铺街道张堤口毛笔制作特色村等一批非遗民俗村正在陆续建设中,“非遗衍生品”正日益成为东昌府区乡村文化振兴的“金种子”。

围绕“文化惠民、服务群众”目标,东昌府区推动基层文化服务精准有效供给,不断完善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今年新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处,目前,全区各镇街实现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各村、社区均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全部达标。今年,共组织举办群众文化活动800余场,举办“东昌文化大讲堂”公益培训12期。其中,政府购买“一村一场戏”文化服务200场,公益电影放映7356场,为乡村振兴送上了“文化大餐”。

□记者 林金彦通讯员 席 真

新闻推荐

莱州市纪委监委多措并举助推“双招双引”

莱州市纪委监委立足职能定位,发挥专责作用,推动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工作再提升,多措并举助推“双招双引”为全市经济社...

莱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