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城乡统筹发展:地改市建开发区设莱山区创高新区 沧海变桑田,不变的是 烟台一直向前的发展脚步

烟台晚报 2018-06-29 12:24 大字

本报讯(YMG记者李泉江)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彼时的烟台还是一个农业为主的沿海地区,在1978年全市25.77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达11.68亿元,占45.32%;工业为8.65亿元,仅占33.57%。

改革开放40年来,烟台各项改革齐头并进、深度推进、蹄疾步稳、成效明显。

1983年撤地建市,烟台迈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一步,同时也迈出城乡统筹发展新步伐;1984年烟台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同年,国务院批准兴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除长岛外全部县市区开放,全国百强县烟台长期占据四席;1994年增设莱山区,成为港城烟台一个活力板块;2010年高新区归入“国家队”,烟台吹响东部发展的号角……沧海变桑田,不变的是烟台一直向前的发展脚步。今天的烟台,已然站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从鲜为人知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2017年,全市GDP达到7338.95亿元,比上年增长6.5%,省内仅次于青岛,全国所有城市排名第20。

撤地建市,烟台迈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一步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时间节点往往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1983年,烟台地区撤销,烟台市成立。从此,烟台市开始实行市管县的领导体制,城乡统筹发展大潮涌动,烟台的发展掀开崭新篇章。“它有利于城乡经济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放开手脚发展生产;有利于利用城市经济管理经验丰富、科学技术先进、情报信息灵通等长处,加强城乡的联合与协作,提高县社工业水平和产品质量,搞好商品流通;有利于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保证重点建设,多办一些公益性文化事业;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逐步缩小城乡差别。”1983年10月30日《烟台日报》刊发的本报评论员文章《迈出新步伐,夺取新胜利》中,用四个“有利于”评价市管县领导体制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

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是烟台历史上行政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顺应了烟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趋势。实践证明,“市管县”之后,烟台市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加快了重点地区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并引导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从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出发,积极投身到新烟台市建设的宏伟大业上来,为烟台以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烟台一举站在了中国开放最前沿

1984年5月4日,将永远定格在烟台发展的历史坐标上。

那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烟台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烟台从一个偏于一隅的海滨小城,一举站在了中国对外开放最前沿。开放的大潮,从此在黄渤海畔以汹涌澎湃之势,激荡出一曲发展的雄壮乐章。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根据当时的国家政策,入列开放城市将享受众多优惠,比如:放宽利用外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增加外汇使用额度和外汇贷款;积极支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对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给予若干优惠待遇;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进料加工出口……”时至今日,回忆当年的相关政策,曾在市外贸局工作过的赵伟仍记忆犹新。

当时的烟台,地理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对外贸易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在民间,人们对“对外开放”这一新鲜事物,还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心态来对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年4月12日,烟台市委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召开沿海城市座谈会精神。明确要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指示上来,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提出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是收而是放”的指导思想,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建设步伐。此次会议后,烟台的对外开放全面拉开序幕,并在各个领域付诸探索与实践。很快,一系列创举呈现在眼前:烟台电视台、烟台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成立开播,烟台大学奠基,烟台至北京、上海的航线开通……

1984年10月20日,振奋人心的消息再度传来:国务院批准兴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此时,烟台人对外开放的热情已经开始全面释放。作为首批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开发区的迅速健康发展,有力带动促进了全市改革开放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

扩大开放,全国百强县市烟台长期占据四席

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作出决定:扩大沿海经济区开放范围。烟台的龙口、莱阳、牟平、蓬莱、招远、海阳、莱州7县市对外实行经济开放,享受国家规定的某些优惠政策;当年5月30日,山东省政府决定烟台市所辖县、市(除长岛和有重要军事设施的区域外)全部列为对外开放区。

烟台反应迅速。1988年5月,烟台召开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标、任务、指导方针和工作重点,研究制定了《烟台市发展外向型经济规划纲要》(1988年到2000年)和《烟台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若干规定》。

当时的工农业发展规划全部向外向型经济靠拢:《全市十大出口企业集团规划》,在已组建葡萄酒、钟表、冶金三个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再组建内燃机、制冷设备、机床附件、齿轮箱、三环锁、工具、家具、家用电器、制革和灯心绒十大出口企业集团。

全市农业十大出口体系规划,以花生、苹果、长把梨、肉鸡、貂皮、兔毛、蚕茧、芦笋、海产品和粉丝十大农副产品出口体系的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改造传统农业,走优质、高效、创汇的农业发展道路……

上述规划很快付诸实施,有效促进了全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988年后,全市出口商品收购额逐年增长,1991年,达到24.02亿元,是1987年的两倍多,超额完成了规划提出的指标。

到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烟台已占据四席,分别是龙口、莱州、招远和蓬莱。

莱山设区,成为港城烟台一个活力板块

1994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69号函,正式批准烟台市增设莱山区、牟平撤县改区。

市民张海滨回忆,第一次到莱山,是在20多年前的秋天。那也是他平生第一次到烟台。那时的烟台,市区很小,从汽车站坐上学校迎新的大巴,不一会儿就驶出了主城区。那时候,莱山还未建区,从金沟寨一直到学校所在的清泉寨,还都是典型的郊区和农村,沿着海边一路驶来,随处可见被火红的椿叶和黄栌染透的秋天。

毕业后,他留在了烟台,当年的大学生成了如今的公务员,工作单位位于莱山,家则在一山之隔的芝罘,每天往返穿梭于两区之间,他几乎见证了莱山建区以来所有的成长和变化。他欣喜地看到一个和谐、秀美的现代化新城正在一天天崛起,成为港城烟台一个活力板块。

1994年,莱山建区时没有一家国企,仅有6家稍具规模的乡镇企业,列全市12个县市区经济总量最后一位。20多年栉风沐雨,如今的这片土地,正在上演传奇。

以黄海社区前身樗岚村为例,1984年以前,这里的村民以打鱼、种地为生,人均收入不到400元。现如今,这里形成了汽车修理、建筑建材、房地产开发、旅游服务等7个行业,还拥有10多个经济实体。在黄海城市花园,为了方便居住在这里的大批韩国人,莱山区公安局专门在警务室配备了服务外国友人的志愿者。

挺进东部,高新区再吹烟台发展号角

从曾被人笑称“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城市郊区,到高楼林立的现代化科技新城;从创立之初的不被看好,变为人人争相奔赴的创新“高地”,只用了8年的时间……在常人看来,烟台高新区完成了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奇迹。

1990年5月,即国家正式启动“火炬计划”的第三个年头,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运而生。2010年9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烟台高新区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加入“国家队”,成为“火炬计划”麾下的“国字号”主力军,这是烟台高新区人梦寐以求的事。

接下来的4年时间,国内首个科技CBD项目投入使用,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名单,获批国家火炬计划海洋生物与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从那之后,烟台高新区捷报频传,迅速崛起,成为烟台乃至整个胶东半岛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烟台版图的形状恰似一只翱翔在东海之滨和山东半岛上的雄鹰,而烟台经济开发区与烟台高新区正是这只雄鹰的两翼。烟台经济开发区经济之翼已经腾飞,而高新之翼正在亮翅—————唯有开发区与高新区双翼齐飞,烟台这只雄鹰才能搏击长空,展翅飞翔,才能与名城烟台的城市名片相匹配,才能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大会战中建功立业。

新闻推荐

以文化为根,以农民为本,莱州市郭家店镇小草沟村以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康乐家园” 将村里的闲置仓库、房屋改建成大队客栈、乡里乡味、乡里乡货等

“你看,这个房间里还有土炕呢。”“屋外就是小菜园,可以随时采摘新鲜蔬菜啦。”昨日下午,来自北京的10多位游客来到莱州市郭...

莱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