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臣:我是黄继光的战友 他们同在一个师,他被炮弹皮击中大腿仍坚持战斗

烟台晚报 2020-12-13 08:37 大字

YMG全媒体记者 曲彩云

通讯员 王晓鸽 苏春刚

李岩 郭云雷 摄影报道

“我是黄继光的战友。”到栖霞采访赵福臣老人时,老人自豪地告诉采访组,他是抗美援朝第15军45师134团的,黄继光是135团,“我们是一个师的。”为有黄继光这样视死如归的战友自豪的赵福臣,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赵福臣被炮弹皮击中左大腿仍坚持战斗,直到战斗结束才被战友送到战地医院抢救。

7人战胜一个加强营

赵福臣1930年出生于莱阳,1949年在广东参军,1950年北上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的两年时间里,让赵福臣印象最深的是上甘岭战役。“我所在的15军45师134团,在五圣山前沿阵地接26军的防务,直接推到前沿,军部换防,炮兵不换防,两个排六个班所有的炮都推到了前沿。”代理炮排副排长的赵福臣老人告诉记者,一个山头仅20人左右,他和战友们轮流上阵地,零星出动,每天都制订不一样的作战计划,避免暴露火力和位置。阵地距离敌人只有300米,伤亡很大。“我带一个班坚守399.8高地,第一次敌军一个排进攻,被打退了,第二次敌军摸上来一个连,白天他们用柞树的枝叶伪装,晚上走起路来哗啦哗啦响,被哨兵听到了,我们紧急行动起来将敌人又打退了。”

这天晚上,敌人发射了4发炮弹。“东一发西一发,我们意识到这是敌军在试探和测量我军的布防,恐怕会来进攻。因为朝鲜雾气大,普通信号弹恐怕看不到,我便用60毫米迫击炮发信号。”果然,快天亮时,密集的炮声响起来,很快,3发炮弹就落到了我军挖的坑道里。“在我们心目中,美国鬼子都是纸老虎、草包兵,打仗打不过我们,就靠着他们的武器厉害,走哪都用榴炮弹,一来就整一片火海。”

当时的战斗非常惨烈,炮火硝烟弥漫着整个阵地,用赵福臣老人的话说是“炮弹直往地上掉,指挥所里的煤油灯都被炮火风浪吹灭了”,我军便用60毫米迫击炮和82毫米迫击炮进行还击。让赵福臣老人特别自豪的是,虽然敌军武器先进,但他和6位战友依靠着智慧和勇敢,愣是在两个多小时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以7人之力打退了敌人一个加强营的进攻,打死打伤两百多名敌军,“美军炮弹落在我们前线的弹坑非常大,美军撤退时有十几名士兵隐藏在弹坑里,企图趁我们休息时搞偷袭,结果被我军发现,便用机枪将他们封锁在弹坑里,炮手调整60毫米迫击炮,3发炮弹调试后,第四发炮弹落入弹坑,把敌人全部消灭。他们一个加强营,最后被消灭得只剩下30多人。我们当时不敢露头看,是旁边阵地的战友告诉我们敌军只剩下了30多人,而我方只牺牲了一个人。不消灭这股敌人,整个战斗就没法打了。”当时想到了战斗的重要性,7位战士才这么勇敢无畏。

也是在这次战斗中,赵福臣左大腿被炮弹皮击中,鲜血淋漓,多亏了他当时藏身的坑道位于炮弹射击的死角,才侥幸活了下来。战斗结束后,因赵福臣伤势很重,一条腿无法行走,连长安排两位战士背着赵福臣送到战地医院,因为炮弹皮贴在骨头上,在战地医院取不下来,1952年年末,赵福臣回到国内,到牡丹江医院进行手术,取出了弹皮。弹皮虽然不再残留在体内,但赵福臣老人大腿上依然留下看起来触目惊心的疤痕,落下了七级残疾。

借炭救了7名战友

赵福臣还记得在抗美援朝前线打坑道的事情。“我们两个炮班7个人,加上6连、5连的7个人,打了30多米的坑道,非常累但很有成就感,一个连队170多个人都能装进去。”在战事不那么激烈的时候,我军就用打冷炮的方式将宣传品打到敌军的阵地上。“天天打炮,咱不打炮敌人也打咱们,咱们打冷炮时敌人就打重炮,我们打完冷炮就跑到坑道里面,等敌人重炮打完了再回到阵地上。”赵福臣老人还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我们一发炮弹7块钱,敌军的一发榴炮弹八九十块钱,咱们打一发7块钱的炮弹能引来敌人十几发甚至几十发八九十块钱的炮弹,还是我们划算。”

有一次下雨,坑道里面特别冷,我军运送木炭到阵地上给战士们烧炭取暖,赵福臣到5连炮班借炭,没想到却意外救了7位战士的生命。

“我喊了两嗓子,没人放声,一点动静也没有,难道都不会说话了?”赵福臣迅速下到坑道里,发现5连的炮班战士不会说话也不会动了。他赶忙喊来卫生员,原来是坑道里空气闭塞,烧炭形成了一氧化碳中毒,赵福臣和卫生员连忙把7个人拖到坑道外面,十多分钟后7名战士都醒了过来。“借炭救了7名战友”的事情,赵福臣一直颇为感慨。

朝鲜前线停战后,赵福臣被安排到济南荣军四中学了3年文化,后到莱阳专区工作。在地方工作时,赵福臣依然保持着部队上的光荣传统,“我们一个人当关,美国鬼子100个人也不行。”“兵不勇敢一切扯淡。”“打起仗来老婆孩子齐动手。”这些大白话,诠释着赵福臣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正因为这种精神的支撑,和平时期生产生活工作中的困难从未难倒过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始终贯穿着赵福臣的一生,一直到现在。

新闻推荐

交通安全宣教零距离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金海善通讯员耿世良张艳春摄影报道)进入冬季,雾霾、风雪、冰冻等恶劣天气频发,给交通安全带来诸多隐患,...

莱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阳,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