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未来农业”

烟台日报 2020-10-26 09:14 大字

(上接第一版)烟台市农业交出了一张亮眼答卷:选育的烟农系列小麦、烟富系列苹果、登海系列玉米杂交种、丰抗系列大白菜等农业新品种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已连续三年突破800公斤,连续刷新并保持全国、全省最高产纪录,其中市农科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烟农5158”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技赋能,最核心的还在于创新人才和科技平台的有力支撑。目前,依托市农科院、登海种业等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先后建成了国家玉米工程技术中心、农业部苹果育种中心等国家级科研中心4个,山东省甘薯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创新创业共同体、市农科院小麦育种研究综合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先后揭牌成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落户烟台,烟台市已累计承担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项目14个。与此同时,烟台市还积极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加强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战略合作,实施科技合作项目80多项。先后引进了束怀瑞、于振文、陈剑平、赵振东四位院士,美国康奈尔大学、意大利波尔扎诺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等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来烟台市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烟台市培养引进具有高级职称以上农技人员达300多人,先后派出70多名科技人员出国研修访问。

一系列创新成果频出的背后,是烟台持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市科技局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烟台市共安排农业科研项目89项,支持经费累计2600万元,涵盖现代种业、高效种植、健康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效农业投入品各个领域。尤其是对苹果产业的资金支持更是“空前”力度,今年烟台市整合各级财政专项资金3.2亿元;国家苹果产业集群项目、省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项目和山东苹果果业创新创业共同体项目资金,3年超过4.1亿元;8个苹果主产县今年安排专项资金1.4亿多元,为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支撑。

科技支撑农业转型升级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

随着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推广不断加强。比如,烟台苹果、海阳网纹瓜只要贴上二维码,扫一扫就能追溯农产品的“前世今生”;在莱阳,无人驾驶的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在北斗卫星导航指引下自动播种……

事实证明,在科技的引领下,烟台的农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在让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也带动了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苹果是烟台农业的明星产品,产量占全国的1/4。近年来,由于品种单一、果园老化、栽培模式落后、地力下降、设施不配套等原因,苹果产业效益和品牌影响力有所下滑。

重振的出路还是在科技。

在招远市蚕庄镇,市农科院依托国家苹果育种中心、国家苹果育种创新科研基地等平台,选择了“早中晚、红黄绿、甜香脆、名优特”品种类型,繁育苗木,帮助烟台市红果果家庭农场建成苹果新品种试验基地。

“我们引进种植了红黄绿特色新品种30余个,‘珊夏’细脆、‘秀水’浓甜、‘华硕’个头大……它们卖价比富士高出2倍左右,一个能卖5元钱。”农场负责人刘禄强说。今年,他调减了富士,扩大新品种种植面积,同时,对现有的老龄郁闭果园进行“隔一行去一行”的改造,改造后产量虽会减少20%,但果子个更大、上色好,收益预计能提高50%。

如今的烟台,40万亩刚改造的老果园焕然一新。从去年开始,烟台市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苹果产业发展,每年更新改造40万亩老旧果园,力争3年内基本完成老旧果园改造升级。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和《烟台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通过丰富政策供给,推动产业从总量的扩张向质量的提升、效益的增加转变。一场“苹果革命”正在掀起。

农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功不可没。在莱州湾,通常养在滩涂的蛤蜊,被推到了15公里外的海底;云龙石斑鱼投产后,年繁育600万尾种苗,创收3.24亿元;鲁花集团经过10多年科技研发培育推出的鲁花高油酸花生油新产品,拉动花生种植户每亩增收500元;烟农1212在2019年分别刷新全国小麦单产纪录和旱地小麦单产记录,品种推广面积达479.9万亩,新增产小麦1.14亿公斤,新增产值2.55亿元……

在平原、在山间、在海洋,在车间里,在市场上,科技给农业插上了翅膀,让大地更丰饶、海天更宽广。

农业高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每天给村民发微信信息,已经成了烟台农科院果蔬专家姚建刚的习惯。近几年来,姚建刚对口帮扶海阳市里店镇纪疃村和莱州金仓镇马坊村,主要帮扶工作就是帮助村民开展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在他的指导下,村里的黄瓜大棚收入成倍增长。弥粉法防治韭菜病虫害技术,不仅减少人工投入量,节约肥料农药,还有效保证了绿色韭菜产品质量。“多亏了姚教授,我们从来没想过,种菜都这么有技术含量,同样种植却能多卖这么多钱。”菜农纪会坤感慨地说。

近几年,烟台市深入实施“科教助农”工程,鼓励农业科研院校发挥人才、成果、平台等优势,开展“下乡入村”科技服务,加快成果转化。

市农科院创新“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服务队”“科技特派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科技特派员+第一书记”等科技服务模式。在招远市齐山镇发挥科技优势打造集育苗、新品种研发和先行先试于一体的甘薯综合实验基地,为全镇提供从种苗培育到规模种植再到加工储藏“全方位”的技术跟进与指导,全力保障齐山蜜薯种植产业发展。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之际,被省科技厅表彰的科技特派员人数,市农科院居全省组织实施单位首位;在烟台市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技专家顾问团百人专家中有72人是由烟台农科院选派的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其中13名专家担任服务队队长、副队长,累计对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648个。产业开路科技先行,拓展东西部巫山扶贫模式,将穴盘基质育苗技术、地膜覆盖技术、肥水一体化技术、精量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进行组装、集成,形成一套适合巫山县的高效、优质蔬菜生产技术模式。来自市农业局统计显示,近几年烟台市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500多场次,科技人员下乡3787人次,接受不同方式培训的农民达5万多人次。

一项项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在给农民带来一个个实惠的同时,也推动烟台市农业由“靠天吃饭”向“靠科技发展”、由“广种薄收”向“科技提质增效”转变,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科技为翼沃野丰,乡村振兴干劲足。烟台市上下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为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烟台篇章努力奋斗。

畅想一下,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未来广袤的农田将变成一个广大的农场,一切都是标准化流程、智能化作业。农民挥汗如雨耕种劳作的场景一去不复返,田地里、菜园子、果园子都成了智能机器人的天下,这不是很有趣吗?

新闻推荐

今天多云转阴 北部地区有阵雨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纪殿国)昨日是进入今年“秋分”节气第九天。气温较前一日有较大幅度下降,14时许,烟台市区最高气温20℃,...

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