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白露为霜”的寒露时节,不少潍坊人家的茶几上,潍县萝卜就成为“主角”。冲上一壶热腾腾的茶水,再吃上一口辣中带甜的萝卜 一口萝卜一口茶的“潍县味儿”

大众日报 2020-09-21 09:51 大字

潍坊市寒亭区一菜农在大棚内收获萝卜。(资料图片)▲潍坊通过节会等途径放大潍县萝卜文化效应。(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都镇强 张蓓

萝卜,是我国北方秋冬时节常见的蔬菜,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冬季储藏白菜、萝卜更是一代人的记忆。将萝卜当水果吃,甚至如今萝卜论“根”卖,却是潍坊独有的“景”。

“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的萝卜皮”。与其说是带有“对比”味道的谚语,不如说是老百姓将三者归于同类地理标志的美好愿望。眼下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此时,潍坊市的不少田地里,地垄上的潍县萝卜正滋润着大地的营养,奋力地向上生长。在这片有着三四百年萝卜种植历史的昌潍平原上,潍县萝卜文化历经播种、生根、发芽等逐渐成长为一种特色文化。

当地人称“高脚青”

每到“白露为霜”的寒露时节,不少潍坊人家的茶几上,潍县萝卜就成为“主角”。冲上一壶热腾腾的茶水,伴随着氤氤氲氲升起的水汽,再吃上一口辣中带甜的萝卜,这就是一代代潍坊人秋冬季节的“味道”。

一口萝卜、一口茶,简单的饮食动作却蕴含着朴素的“保健”道理,正所谓“十月萝卜赛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萝卜有着重要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在中医里有着利五脏、消痰止咳、温中顺气等功效。

潍坊境内有青萝卜、白萝卜、伏萝卜、大巴萝卜、红萝卜、胡萝卜等多个品种。通常所指的潍县萝卜是青萝卜,品种为二大缨,其甜脆多汁,落地即碎,适宜生食与熟食。由于大部分长成翠绿的颜色,只有一小段白色的留在泥土里,潍县萝卜又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高脚青”。

萝卜的“卜”一字,用潍坊方言音同“贝”,一定程度上可见潍坊人对萝卜的喜爱。萝卜的历史不短,其中在汉代文献中,萝卜名为“芦菔”“芦萉”“罗服”等。“萝卜”一词始于唐代,到宋代“萝卜”一词使用更广,萝卜已成为大众食品。北魏时期,潍坊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有萝卜种植的记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编修的《潍县志》中就有栽培萝卜的记载。此后,《潍县志稿》《潍县乡土志》等,都对潍县萝卜作了记述。

“按老潍县人的共同认知,潍县萝卜最著名的产区是今潍城区北关一带,有谚语为‘北宫后北宫前,齐家庄子刘家园’。”潍坊市文史专家于家干的“味蕾”体验中自然少不了潍县萝卜。据他介绍,白浪河穿潍坊城区入渤海。在白浪河两岸冲积平原上,由于多为沙质土壤,适宜于潍县萝卜生长。加之白浪河历史上多次改道,适宜于种植潍县萝卜的地域也甚为广阔。目前,潍坊各县市区都有种植,甚至外省、外国都有引进种植。

历经三四百年种植历史的潍县萝卜,如今已经成为了潍坊市的一张名片,并得到了业界认可。《中国萝卜》一书中就“秋萝卜品种”列举了11种名优品种,“潍县青”是其中之一。同时,在《山东省志·农业志》第四篇第四章《蔬菜》之第二节《种类及名优产品》中列举了7种名优特产,潍县萝卜名列其中。

“快了萝卜不洗泥”

由于种植历史长,潍县萝卜已经从狭义的蔬菜变为了带有潍坊印记的文化符号。潍县萝卜文化出自百姓,与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丰富多彩,更是诞生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对此,有学者就指出:“潍县是民俗文化的厚土,潍县萝卜文化是长期传承于这片肥沃土地上的一种特色文化。”

生于清末的潍县乡贤裴星川在他的《竹枝词·咏潍县萝卜》中,就非常自豪地流露出对家乡萝卜的钟爱:“潍县萝卜久驰名,消食化痰善养生。叫卖声声甜又脆,清新悦耳富诗情。”

不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人家,从他们的笔下、口中传出了带有“拔出萝卜带出泥”乡土气息的潍县萝卜文化。比如,在潍坊当地广为流传的《萝卜仙子的民间信仰和传说》《“萝卜憨”娶媳妇儿》《龙脉神泉与萝卜仙祖》《吃萝卜喝茶的来历》等,更是以食载道,以食寓道。

“潍县萝卜衍生出的文化现象,属于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的范畴。潍县萝卜的成长史,正是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内‘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真实写照。”于家干说,潍县萝卜何时名扬,也是其研究的一个方向。

十年前,于家干曾专访到了一位一辈子经营潍县萝卜生意的当地人郭东庆。已故的郭东庆住潍城南关大街,毗邻火车站,十几岁就开始挑担卖萝卜。小本生意讲究的是精明、会算账。当时的郭东庆主要是卖城南高家楼村、徐家村一带的萝卜;冬季卖北宫一带的萝卜,春节期间卖“洼”(即窖藏)过的北关萝卜;春天,他则卖西关的萝卜,茬细,水分大,不易糠。根据季节的不同,转换不同产地的萝卜。

在郭东庆看来,潍县萝卜真正闻名天下是在上世纪初叶胶济铁路通车后。当时,烟台地区不通火车,胶东半岛大部分旅客外出,都是由潍县上火车。潍县客流量的增加,使潍县萝卜的知名度骤然提升。每到年关,上万旅客云集火车站,大部分旅客上车前要购买几个潍县萝卜,以解路途中的干渴。

“春节期间,他在火车站一天卖到上千斤萝卜,买的人多,来不及洗,用抹布一擦就出手,‘快了萝卜不洗泥’的谚语用在这里最合适!”于家干印象最深的就是老人的手,一双经历岁月洗礼的手上满是龟裂的口子,这就是冬天在凉水冷风中洗萝卜冻裂出来的口子。

郭东庆曾与于家干谈起了“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的萝卜皮”谚语的由来。以下是他记忆中的由来版本:早年,一烟台人带着苹果与梨上火车,一潍县人带着萝卜上火车,结伴下关东。五六天的路程,舟车劳顿,二人感到浑身不舒服,各人拿出各人的水果吃。潍县人吃了萝卜,头上冒汗,连连嗝气,舒服了。烟台人吃了苹果,还是不舒服。于是,潍县人拿一萝卜给烟台人吃,一吃很辣,坚持吃下去,嗝出了一口气,很舒服,又要了几块萝卜皮吃,连连嗝气,立马舒服了。于是,“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的萝卜皮”的谚语就不胫而走。

不仅民间人士对潍县萝卜文化的研究孜孜不倦,官方层面也愈发重视对潍县萝卜文化的挖掘,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助推潍县萝卜产业快速发展。比如,潍坊市寒亭区就组织专业力量,对潍县萝卜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挖掘整理,编纂了50多万字的《潍县萝卜》一书。在考证了萝卜及潍县萝卜的栽培历史的同时,还搜集整理了有关萝卜的民俗和民间故事。

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潍县萝卜就曾当成“国礼”走出国门,送到了苏联。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电文中提到的“大萝卜”正是潍县萝卜。有潍城区北关村群众在回忆中曾提道:“当时北关的互助组、初级社种的潍县萝卜,秋后都被刚成立的市蔬菜公司收购了去。”

潍县萝卜文化的繁荣,也带动了潍县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种植面积扩大了,而且知名度越来越高:潍县萝卜在2006年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梳理潍县萝卜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几个阶段。非商品生产阶段。潍县萝卜自开始种植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终被当作大众化的越冬蔬菜种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只有少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商品生产初级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20年时间里,潍县萝卜种植面积逐年递增,潍县萝卜由最初的自吃开始进入农产品销售商品范畴。标准化生产大发展阶段。随着种植管理技术不断进步,潍县萝卜以良好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好评。

于是,萝卜论“根”卖也就成为一种现象。逢年过节,潍坊人走亲访友的礼品里总会有潍县萝卜的“身影”。莫看这一根根的潍县萝卜,却是寄托了当地群众对客人的尊重。记者有一位朋友颇为心细,前几年快递尚未发达时就为外地同学寄潍县萝卜,最后一算账快递费比萝卜还贵。即便如此,也没有阻拦住他想让外地同学尝一口潍县萝卜的心意。

一个产业做大与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近年来,潍坊市也非常重视潍县萝卜产业的发展,2017、2018、2019,连续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扩大“潍县萝卜”的地域品牌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潍县萝卜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二字。比如,潍坊市从2017年开始实施“潍县萝卜品质提升工程”,目的就是通过创新而促进潍县萝卜的发展,收集、保纯该市各类型的潍县萝卜品种资源,提高潍县萝卜品种的整齐度,并针对国内市场需求,开展了辣味较淡的潍县萝卜杂交品种选育研究。

如今,潍县萝卜文化、潍县萝卜产业已经相融,在融和中迸发出果实。在潍县萝卜主产区的潍城区、寒亭区,已经在尝试用文化反哺产业,每年都会举办各自的萝卜节,让萝卜成为节会的主角。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再过些许时日,潍县萝卜也将迎来丰收。

新闻推荐

莱阳市依托“平安合伙人”志愿者队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和美家园 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YMG全媒体记者李仁唐寿锐莱阳市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如何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9月12日上...

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