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乡师校长吴伯箫

烟台日报 2020-06-29 09:46 大字

□孙桂廷

始建于1930年的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后来人们惯称之为“莱阳乡师”,尽管在1937年末因日寇侵犯而告停,但其办学影响力不可小觑。

在前后七年的莱阳乡师办学史中,共有两位校长在此供职。第一任校长董凤宸,为创建莱阳乡师和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他过早地在抗战时期病逝。继任校长吴伯箫,受命于危难之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国文化名人,他在莱阳乡师的履职岁月可圈可点。

吴伯箫是中国文坛上一位受到颇多赞誉的散文作家,有17篇散文被选进了建国后的中学课本。他纵横教育界,从建国初期的大学领导到中国教育出版社的领导,春华秋实,奉献良多,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教育家。吴伯箫曾经出版了许多杂文集,其中之一被命名为《北极星》,而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散文界的北极星”。

莱阳乡师本来名师济济,王衷一、王冶秋、何其芳、瞿亚先等十几位老师都是不同凡响之辈,吴伯箫的加盟,更使得乡师校园锦上添花。作为继任校长,抑或品位使然,他请来了他的老朋友老舍、臧克家等大师级名家来校任教讲学,足见其卓尔不群的居高格局。

其实要写吴伯箫并不难,山东省有个“吴伯箫研究会”,很多资料可以借鉴。但他在莱阳乡师留下的岁月足迹,则委实需要拂去许多历史的浮尘。

吴伯箫曾经在青岛大学(山东大学)供职三年,在济南乡师(省立第一乡师)担任教务主任,又在省教育厅担任高教主任科员。他担任莱阳乡师校长的时候,正是我国爆发全面抗战的前夕。当时乡师几个层面的地下党很活跃,一是学生党组织,公开成立“抗日救国会”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经常开展聚会演讲活动,而且还到烟台、文登等地发展抗日组织;二是教务主任王衷一是1927年5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再加上1925年就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县委书记的鲁迅挚友王冶秋,他们都是学生运动的引导者和保护者。

吴伯箫不是党组织的人,但他向往革命,具有浓烈的爱国情感,热情支持师生们的爱国行动。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学生们演出了《我爱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等许多抗战剧目。吴伯箫不仅是支持者更是指导者,尽管在公开场合他要躲闪国民党军警特务的窥视,暗中还要保护学生。他曾经这样回忆说:“办乡村师范,站在学生的地位,主观上爱护学生,免遭军阀的逮捕杀害,客观上却给有的学生以印象,跟他们走的不是一条路……白色恐怖压得知心朋友不敢说真话,自家人不敢认自家人呵!”

在莱阳乡师任职期间,吴伯箫还忙里偷闲搞写作。他著名的散文集《羽书》里,有好多文章就是在莱阳乡师写成的。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拥有六百多套桌椅的莱阳乡师,因为日寇进犯胶东,再也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年10月底,学校无以为继,吴伯箫带领乡师学生离开学校向西南转移,尔后又辗转奔赴延安。在《记乱离》中,吴伯箫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我们,四百人,为了救亡,将我们的学校,那和平日子弦歌的乐土,忍着痛白白地抛弃了。总还记得吧,出发的那天早晨,大家冒了大雨后仲冬的寒冽,鸡叫就起来,不点亮灯,彼此摸索着收拾行囊,四百人竟也听不到一点什么杂乱的声息。沉闷是那时的悲歌啊!一声集合的号音,将我们赶到广阔的操场去,记得微茫的星光下,黑黝黝整齐的队伍里发出了多少悲壮的嘘唏。记得静默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呼‘中华民族万岁’!”

吴伯箫所描述的这场面,是何等的悲切,又是何等的悲壮!我猛然想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出炉,正是在血与火那样的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吴伯箫还写道——

“后来我们终于出发了,校门前大家郑重地举手敬礼,落在《枪在我们的肩膀》那歌声后面的,是那么整齐的房舍,精致的校园,满藏的图书仪器,同千万种回忆与怀念。”

这种家国情怀的演绎,不仅仅表现在“壮士断腕惜别离”的那一刻。有些来不及一起撤离的学生,如五级学生姜林东、高锐(后来都成为了共和国将军)等五名同学,借了几辆自行车,一路乞讨,风餐露宿,终于在一个多月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至少有两位鲁大史上的名师参加了由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一个是红色诗人何其芳,另一个就是散文作家吴伯箫。正是他们,在鲁东大学的桃李园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又一页。

新闻推荐

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里越来越多国际知名企业聚首 龙头企业吸引 “金凤凰”来栖枝

视频●潍柴打造万亿级动力装备产业集群□本报记者杨国胜张蓓本报通讯员周锦江聂玉金最近一段时...

莱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