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佳话在青岛 居青岛的胶东名士故事很多
胶东遗老团,首推吕海寰
清末,逊清遗老“组团”到青岛,团体中有掖县人赵尔巽、吕海寰,黄县人于式枚、莱阳人王垿等,由于是山东老乡,又避居青岛惺惺相惜,他们经常会聚在一起。在这些人群中,经常提及的名字是吕海寰。
齐燕会馆经常设宴招待吕海寰,希望他多为乡梓做事;青岛首富刘子山也会备下厚礼,拜访他;吕海寰还会在家里请客,客人中有李家驹、于式枚、劳乃宣、李德顺等人;就连青岛遗老们合资开办草帽加工厂,发生了冲突,都是吕海寰从中斡旋,决定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加工厂的去留,结果多数人同意关闭,清吏联谊会停止活动,转而去参加尊孔文社去了。
以斡旋闻名的德国公使
于是,清朝胶东代表人物我们选定了吕海寰。那么,吕海寰是谁?
吕海寰(1842~1927年),字镜宇,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南隅村人。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历任驻德国、荷兰两国公使,工部尚书、钦差商约大臣、兵部尚书、外部尚书、督办津浦铁路大臣,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职。
简单的履历证明了他在清朝显赫的地位。吕海寰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低级幕僚家庭,家道中落。吕海寰自幼聪慧异常,后来为了生活所迫去顺天(今北京)大兴县谋生,清同治六年(1867)中举。得到了主考官、协办大学士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李鸿藻赏识,从此涉足外交事务,后来担任清政府兵部员外郎。时逢日本强迫清政府拟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条约,他将“洋货照完半税”改为“照完正税”,“准日人在通商口岸城镇运货设行栈”改为“通商口岸之城镇”等等,密报总署,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了补救。泰安、江阴两教案及英国轮船以在台湾被扣留检查为由要求赔偿损失一案均处理得有理有节,中外钦服,遂以善办外交闻名。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李鸿章专门推荐吕海寰为驻德国、荷兰大臣。这一年的冬天,德国借口巨野教案侵占青岛。二十六(1900年)年,德国驻清公使克林德向巡街清兵开枪被自卫清兵击毙,德国大哗。不少驻德公使劝吕海寰逃离柏林,可他始终坚守职位,凡是涉及国体主权方面的事情都据理力争,毫不妥协。《辛丑条约》签订之时,德国方面突然提出清朝使节面见德皇时行跪拜礼。吕海寰极力斡旋,方使赴德的清使醇亲王免行跪拜之礼。回国后督办津浦铁路,阻力重重,举步维艰。吕海寰苦口劝导,解决了浦口站之泺口桥两大关键问题,使铁路顺利通车。
辛亥革命后,吕海寰来到青岛,因为驻德国公使的身份,他受到了德国和清政府的重视。清室退位,因吕海寰与德国的关系,举家入住青岛。
青岛胶东团的关键人物
文史专家鲁勇先生说,胶澳总督知道吕海寰出使过德国,也对他另眼看待,专门派人到他家中拜会,在举行宴会的时候也专门邀请他。当时的青岛流通几种通货,货币以鹰洋、银票和银两为主。然而,在市面上发现了伪造的银元宝或银锭,造假者把中间挖空,里面注入锡块,冒充银两,中国商人深受其害。吕海寰便带着真假元宝去找德国总督,给他看假元宝,于是总督决定由中国商会设“公估局”即银质检验所,凡是在市场上流通的银行,需要通过检验加盖印记才能使用,中国商人十分感谢吕海寰。
吕海寰非常喜欢交朋友,胶东地区的逊清遗老以及劳乃宣等人也经常来他家拜访。有一次饭局,“吕海寰说,洪述祖来青岛,破坏了这一片净土,使人认为是保护亡命之徒的地方。他说他身后总有人跟着,是保护他呢,还是监视他呢?一些嫌疑都在他身上。从此,在戏园子里看戏,遇见洪述祖也不与他说话,以后洪述祖就去崂山南九水住了。”鲁勇先生称。
吕海寰还喜欢收藏字画,来青岛带来了很多,其中有宋拓淳化阁帖,此事传开后,很多人要求鉴赏,后来吕海寰干脆不再接待来宾。
在青期间,他还编写了一本《庚子海外纪事》全四卷,记录了光绪二十六年五月至次年七月这一时期的外交文件和西方的有关评论。
当然,吕海寰最著名的是曾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日俄战争爆发,他与同任商约大臣的工部左侍郎盛宣怀等,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此为中国红十字会之始,吕海寰任会长。此后,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在国内主要进行救灾事宜,如1912年浙江水灾,1917年皖北大水,1919年苏、浙、皖、鄂水灾的救、医、赈,均成绩斐然。1920年9月辞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职务,担任名誉会长。吕海寰后来担任名誉会长,1924年到天津定居,1927年1月病逝,享年85岁。
招贤纳士,
杨校长的功绩
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青岛群星灿烂的时代。大量的文人名士拥入岛城,来自胶东圈的名单同样显赫。比如蓬莱的高恩洪、杨振声、臧云远、刘芳松(西蒙)等,来自诸城的王统照、臧克家、孟超等,来自青州的赵太侔,来自日照的王献唐等等,他们都是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抵达青岛,或者是因为一所闻名遐迩的大学,或者是为了求学,他们为青岛留下了文学作品,人文踪迹,也激励了青岛文脉的传承。
青岛的大学,得益于两位蓬莱人高恩洪和杨振声的开创,而杨振声更是凭借招揽了一众鸿儒名流,成为成绩卓越的校长。
杨振声(1890~1956年),字今甫,亦作金甫,笔名希声,山东蓬莱(今烟台市蓬莱区)水城村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杨振声是当年北大的风云人物,《新潮》杂志的创办人之一,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曾两次被捕入狱,后考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当蔡元培申请在青岛办一所大学的愿望付诸实现后,他首先就把橄榄枝伸向了这位得意门生。杨振声辞去院长职务,来到了山东老家。这一年,杨振声四十岁。
1930年夏天,杨振声被任命为国立青岛大学的校长。他将先生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带到了青岛。尤其是他求贤若渴,任人唯贤,不管是什么背景,什么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会极力邀请到青岛。
梁实秋在《忆杨今甫》一文中回忆道:“1930年夏,今甫奉命筹备国立青岛大学,到上海物色教师,我在此时才认识他。有一天,他从容不迫地对闻一多和我说‘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儿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这\‘先尝后买’的办法实在太诱人了,于是我和一多就去了青岛,半日游览一席饮宴之后,我们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
为了吸引人才,他极尽所能。他聘任梁实秋为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闻一多为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此外,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游国恩(九三学社社员)、著名教育家黄敬思、数学家黄际遇、物理学家王恒守、化学家汤腾汉、生物学家曾省、语言学家闻宥,戏剧家和物理学家丁西林等,都是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杨振声全部网罗到了国立青大,使得学校人才济济,灿若群星。学校的声誉与时俱增,一时在国内极负盛名。
为了让学生们增长见识,杨振声先生还经常邀请著名学者来校演讲和讲学,章太炎、胡适、罗常培、冯友兰、陈寅恪等人都曾作客国立青大。1931年夏,中国科学会议在青岛大学召开,会长为蔡元培。会议期间,蔡元培先生向全校师生做了一次关于美学方面的学术报告,受到热烈欢迎。
杨振声先生为人正直、廉洁、谦虚、热情。当时,青岛大学的经费只有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的四分之一。为了节省经费,杨振声谢绝学校配车,并将校长楼让给其他教授住,自己在黄县路7号租住房屋。为了解除大家思乡和苦闷的情绪,杨振声还组局“酒中八仙”(即校长杨振声、教务长赵太侔、外语系主任梁实秋、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秘书长陈季超、教授黄际遇、总务长刘康甫、九姑方令孺),轮流在顺兴楼和厚德福两处聚饮,三十斤一坛的花雕抬到楼上筵席之前,“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因爱国学生要求罢课和去南京请愿,加上学校经费紧张,杨振声萌生了退意,经过几次挽留,杨振声还是离开了青岛,离开了国立青大。
新闻推荐
12位市县长拼多多接力直播 “烟台优品线上云购节”开启,全平台烟台企业累计涨粉1300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赵玲玲“有的朋友可能没吃过海参,这是‘海产八珍’之首,烟台海参多肽、氨基酸含量高,不含...
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