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诗坛名家写下《入蜀集》宋琬:未听巴猿白发生

华西都市报 2020-06-04 02:04 大字

清初诗坛名家写下《入蜀集》 长江上的乌篷船。不知宋琬当年入蜀,坐的是什么船?

长江边的渡口。

三峡边的山神庙。

长江三峡壮美风光。

□许永强

康熙十一年(1672)夏季,宋琬被授四川按察使,途经山东、浙江、安徽、湖北、重庆等省市,次年暮春时节到达成都。这位命运多舛的清初诗坛领袖人物,仕途的再次光明与入川途中瑰奇的山水,激发了宋琬的诗兴,创作了其晚年时期的顶峰之作——《入蜀集》。

在成都任职期间,宋琬除弊安俗,将城中豪强所占空地和郊外荒田分给难民耕种,并积极改革陈规陋习,深受百姓爱戴。1673年冬,宋琬进京朝觐康熙,适逢吴三桂反叛,攻陷成都,他的妻子和儿女遇难,宋琬因此惊恐忧郁,以致气塞胸臆,病逝于京城馆舍。

壹 仕途偃蹇

历两次牢狱之灾

宋琬(1614—1674)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其一生经历明清两朝。宋琬出生于世代书香的名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都以善行孝行名世,亦有文名。宋琬少时就能诗,有文名。弱冠之时,诗赋已经名动海外。

崇祯十六年(1643)二月,清军攻陷莱阳。宋琬父兄死于抵御清兵、保卫莱阳的战役之中。自此,宋琬背负国仇家恨步入清朝。进入清朝后,宋琬心里无比悲痛。他在《长歌寄怀如须》写道:“一朝变起尘沙飞,老亲白首同日归。骨肉摧残那忍道,余生孤子将畴依。”心情如此悲痛,自然也在面对新朝之时,有绝意仕途的想法。“此身甘隐逸,终剪墓边莱”一句正道出了他的这种思想。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于顺治三年(1646)中乡试,夺亚魁,并于顺治四年(1647)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被学者奉为虬珠拱壁。

但家仇国难对于宋琬的影响使他颇不易于以做官为人生目的,并且仕途历经坎坷入狱两次。第一次以言受人构陷,于顺治七年(1650)入狱,大约一年时间。从宋琬当时的诗文看,这次入狱不是很严重,出狱后任吏部郎中,并没有降职。

他的入蜀与其第二次入狱有直接的关系。顺治十八年(1661)春,山东栖霞于七为乱,清兵围剿栖霞。莱阳受此牵连,入狱者甚众。又此时族子一炳因盗窃罪发,恨宋琬兄宋璠不救,诬告宋琬家人与于七勾结。清廷立逮宋琬全家下狱。从此时一直到康熙二年(1662)十一月三日得山东巡抚蒋国柱力白其冤,方得出狱。

出狱后宋琬流寓于江南三年。康熙十年(1671),康熙帝除掉权臣鳌拜等人,正式亲政。宋琬不失时机地上书自讼冤屈。这一次他是幸运的,康熙动了恻隐之心,有诏重新启用,任官吏部。当时宋琬已是58岁的人了,他第三次进京,身份是平反试用的补官。在不能施展抱负的情况下,宋琬大展诗才,和在京为官的施闰章、丁澎、严沆、张文光、赵宾、陈卓明相互酬唱切磋,时称“燕台七子”。官是没做大,诗倒是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在明清转捩之际,宋琬成为了家族的转折点、关节点。他亲历了社会的变革,也见证了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虽然参加了清朝科举考试,走上了出仕的道路,但其时宋琬的身份是在明朝“身不受国恩,名不录仕籍”的一介白衣秀才,他内心存在着更深沉的焦灼、痛苦、纠结与无奈。他在抉择中矛盾挣扎、痛苦徘徊,他的出仕是由社会大环境、个人性格和政策倾斜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但正是因为宋琬的仕途坎坷经历,才使其创造出了千古不朽的诗作。贰 晚年入蜀

巴山蜀水壮诗兴

在京城呆了一年后,康熙十一年(1672)春,宋琬外放四川按察使。按察使又称臬台,主管一省司法。就官阶而言,宋琬算是官复原职了。赴任前,宋琬专程去了家乡莱阳,亲友相聚,其乐融融。但谁能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故乡之行。

对于入蜀,宋琬是很高兴的,他在《琅琊公子歌》中写道:“劝君且作西南游,丈夫足迹须令九州遍,安能效儿女子深闺,局束怀古丘?”诗中有一股豪迈之气。这种思想也深深地表现在他的诗歌中。

“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入蜀途中巴山蜀水各具异彩,宋琬入蜀的不朽诗篇都受到了巴山蜀水奇异景象的帮助。所谓“江山资其凄婉,风雨壮其哀愁”。

我们先看看宋琬写“山”的诗《天柱峰歌》:孤峰突起何巑岏,下临江水清且寒。拔地涌出翠菡萏,梢云戌削青琅玕。欲系扁舟暂容与,橹急涛惊不能语。夜半空山霹雳声,恐作蛟龙却飞去。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加之想象比喻夸张,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动的天柱峰图:一座孤立独耸的高峰,山下是清且寒的江水。在江水的映衬之下,天柱峰好像在江水之中忽然起来的荷花。用“翠菡萏(荷花的别称)”来比喻山峰,给了读者以视觉上的美感。接下来,作者又把天柱峰比作一块高到触云的美玉。水势湍急,想要系住小舟停下来看一会天柱峰,但是无奈水势太急,连片刻也不得停。近看而不得,而山是这样的险峻,水又是这样的湍急,所以作者害怕这样险峻的山,会不会在夜半的时候,化作蛟龙飞走。当然,作者这里用的是文学语言,极言天柱峰之雄险奇伟,以至于怀疑是不是蛟龙所化。

我们再来看他关于水的诗歌《黄牛峡瀑布》:瀑布传何处?匡庐五老峰。今来三峡内,飞洒万芙蓉。 素练翻银壁,青天挂白龙。欲扶藜杖去,十里雨蒙蒙。

作者开篇先写到庐山的瀑布,接着又说来到三峡之内,看到黄牛峡瀑布,气势恢弘,水流湍急,就像飞洒出万朵芙蓉。接下来把瀑布比作素练和白龙,一个“翻”和一个“挂”写出了瀑布的动态,运用“素”“银”“青”“白”等细腻的色彩描绘给我们的视觉提供了色彩的享受,虽还没有达到王维那么高超的水平,但是也写得很巧妙。

但入川之路,毕竟长路漫漫。宋琬对漫漫长途的西行之路也发过感叹:“敢辞蜀道青天远,未听巴猿白发生”“何时巫峡内,百丈暮猿哀”。面对这样漫长的路程,又面对这么多的奇山异水,写诗自然而然成了聊以自娱,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了。叁 随心点染

诗词辑录成《入蜀集》

对于宋琬在清初诗坛的成就和地位,著名诗人、神韵派领袖王士祯评价:“康熙以来,无出南施北宋。”“南施”指安徽宣城施闰章,号愚山,和宋琬相友善。而宋琬诗歌成就的顶峰却离不开他的晚年入蜀。

入蜀途中,宋琬创作了74首诗歌,各体诗歌都有,题材也比较全面。写景诗,既有对名山大川的吟咏歌颂,也有对旅途遭际的随心点染。抒情诗,或为雄阔壮景所折服,或为旖旎风光而触动,兼而感叹历史中的风流人物,描绘传说中的浪漫故事。这些诗歌被辑录成《入蜀集》,这和宋琬晚年喜读陆游的诗歌有关。

《入蜀记》是南宋陆游入蜀途中的日记,共六卷,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宋琬以前读《入蜀记》的时候,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仿效陆游而为“续笔”。

他也写了一些与陆游《入蜀记》相关的诗歌,《峡中山水歌》就是其中的代表:我读陆游入蜀记,拟到峡中当续笔。自从下牢至空舲,瑰伟离奇写不出。此事无过柳柳州,钴鉧潭古愚溪幽。惨淡经营小丘壑,假令见此须神愁。开辟以来具图画,北苑营丘兼马夏。日光动摇翠作波,微雨乍收墨初泻。万里江流何滚滚?元气苍茫势将尽,乃知匠者非偶然,玉柱银房借粉本。虎攫龙蹲露牙爪,倏而婵娟弄妖姣,化工狡狯无不为,肯使丹青留剩巧。安得结庐长卧此,山则真山水真水。

没想到,到了之后,才发现“瑰伟离奇”的景色让宋琬难以下手。写山水景色的没有比柳宗元写得好的,这样美的景色也只有大画家可以画出来吧!宋琬唯一的愿望就是想长久住在这里,并且用一句淡到极致的“真山真水”来赞叹它。从反面写“峡中山水”美景,通过写柳宗元、董源、李成、马远、夏圭等人的高超技术来写峡中山水之美,表达作者热爱山水,热爱自由的感情。肆 感叹民生

几家幸得存腰领

宋琬入蜀,经历了很多历代名胜。瞻仰古人的遗迹,引发“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的感慨。代表作有《古香溪》:明妃生长地,环佩旧曾过。遗恨留青冢,余香染绿波。一朝辞汉月,万里渡交河。倭堕宫中髻,琵琶塞上歌。花娇分半靥,山翠蹙双螺。皓齿埋沙碛,灵衣带女萝。魂应精卫化,泪比杜鹃多。接近湘累庙,伤心共汨罗。

宋琬到达归州,面临王昭君曾经游历过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诗。王昭君不被汉元帝所发现而被迫出塞。这与作者的曲折人生,不得重用,颇被猜忌而被迫入蜀是有点类似。所以宋琬才会有这样的感慨。也算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吧!

之外,《入蜀集》中也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带点闲适意味的“咏物诗”。这些诗歌既不是作者感慨千古的胸怀,也不是思乡念友的情愫,而是作者一时的感触。雨后溪边有很多小鸟,但宋琬独独被芳草内长伴杜鹃啼叫的画眉所吸引。原因是作者就想起以前自己所拥有的“故物”,所以不禁倍感凄怆:江雨晓凄凄,珍禽满绿溪。郄怜芳草内,长伴子规啼。 高阁频相忆,雕笼未许携。客途逢故物,为尔倍含凄。(《画眉》);看到红色的杜鹃花开放,宋琬比作“杜鹃啼血”,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桃花活泼的性格,反面衬托了杜鹃花的红:望帝乘云去不还,杜鹃啼处血斑斑。桃花尚恨无颜色,深注胭脂染碧山。(《杜鹃花》)

在入蜀途中,宋琬还写了不少表现民生疾苦的诗歌,《忠州行》运用对比的写法,从以前的“盛时烟火万人家”到现在的“几家幸得存腰领”。这样的变化不由得让人感叹。面对这样的情形,作者恨不得:“欲叫天门及上书,赐复十年小臣请。”爱民之情,可见一斑。

宋琬出生于诗书传家的文人家庭,和祖辈一样,走的是古道中国文人读书求进的路子。官做了,苦也受了,但一生文人气不改,洁身自好,不失人格,所有的天赋都展示在了诗文上。

新闻推荐

老旧小区改造“梨乡模式”全面开工建设

5月14日,在莱阳市梨园小区改造现场,机器轰鸣声、石块敲打声此起彼伏,数十位工人正紧张有序开展构筑物清除、排水排污、沟...

莱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阳,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