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 为这一“刻”

青岛早报 2020-04-30 05:39 大字

早报4月29日讯 榼子制作是最具青岛特色的地方工艺,有木质、黑陶和红陶几种材质,其中红陶榼子是民间收藏最稀少的。近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了第四批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城阳区红陶榼子 (果模)制作技艺传承人李义琴入选,解开这项百年技艺的神秘面纱。

66岁的李义琴家住河套街道大涧社区,制作红陶榼子已有40多年。李义琴说,清朝年间,自己的太爷爷曾到莱阳一带的窑厂当学徒,学会了红陶制作技艺。回来后就将这门手艺传授给李氏族人和村民,到他儿子这一代,已传承了六代。

大涧村原有4个窑厂,李义琴18岁时就到窑厂干活。业余时间,几个工友就坐在一起,研究搞出点花样来。最早他们制作过烛台、香炉,和砖瓦放在一起烧。后来开始做鱼榼子、筷子筒等生活用品,因为有祖传的技艺,李义琴做起这些来得心应手。上世纪60年代,村民过年过节都要制作馒头,于是邻居们纷纷上门借用鱼榼子,但往往是有借无回,渐渐地,李义琴尝试制作更多的鱼榼子。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红陶榼子在当地最盛行的时期。 1982年,李义琴离开窑厂,前后不足10年时间,他制作的鱼榼子三四百件,但留下来的不多。上世纪90年代后,木制榼子开始盛行,且价格便宜,加上村里窑场关门,红陶榼子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从此一度消失了20多年。

“红陶榼子看似简单,却要经过六大工序,从取材到烧成至少需要半个月。 ”李义琴说,首先是选土,大涧村以前是一片海,取土时很有讲究,要选择洼地,去除表层40厘米的土层再开挖,不能有杂质;和好的泥块要用塑料纸包裹,放置三四天。其次是打泥,用橡胶锤反复敲打,至少半个小时,这样的泥土密实坚硬、韧性十足;打好的泥块不能直接用,还要经过晾泥,这也需要三四天。

接下来就是勾样、雕刻和烧制了。勾样时不能用刀,必须要用自制的钢丝。出来轮廓后,摘除多余的泥巴,然后再用手抹平。 “抹平也不能使用工具,需要借助手感来完成。”李义琴说,完成这一步,再晾两天就进入雕花了,用钢刀在模型上刻出各种纹理。对于老艺人,用刀时不用画轮廓,随着钢刀的起伏,一条鱼花跃然泥上。入窑前,制作好的鱼榼子要再放置三四天,等晾干后才能烧制。经过两天的烧制,一件完整的红陶榼子才算大功告成。

/链接 /

城阳3人入选市级非遗传承人

记者了解到,此次第四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共有31人,其中城阳区有3人入选,入选项目涉及传统技艺和民俗两大类,分别为寺后老烧锅酒酿制技艺传承人于同刚、红陶榼子(果模)制作技艺传承人李义琴、东夷渔祖郎君庙会传承人韩平德。

(记者 王涛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济南市民读者给文创产品创意大赛支招 平阴玫瑰文创应与电商联动推广

设计作品在当今社会,文创产品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设计,而更应该成为一个商品,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双重价值。此次平阴玫...

莱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