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更多是参与,老幼、亲朋,在各种仪式中找到那份归属感 大年初一 拜贺新年
□ 本报记者 卢昱
今天,大年初一。
一句“大过年的”,仿佛金科玉律一般,将中国人带入特有的精神世界。在齐鲁大地上,人们对岁末年初的临界点空前关注。这个临界点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分隔,如扫尘、贴春联,送走旧年;二是聚合,鞭炮声响、家人围炉;三是顺迎,大拜年、走娘家,处处新意。
时间能否走上正常循环阶段,人与自然能否平安经历冬春的过渡,具体到旧岁与新春的过渡,这些忧虑在临界点上被放大,所以人们担心大年夜传说有“年”兽来吃人,还要关起门来过年。
所以到了大年初一,无论男女老幼,各种活动都围绕“过年好”这一主题展开。大街小巷人来人往,邻里街坊互相拜年,喜庆气氛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好不热闹。
在鲁南、鲁西南等地,大年初一这一天,孩子们一大早要给父母磕头,拿压岁钱,然后成群结队出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祝老人身体健康、福寿绵长,老人赶紧上前来扶。过年,更多是参与,老幼、亲朋,在各种仪式中找到那份归属感。
近年来,很多年轻人不愿到处拜年,用手机发发红包,远程问候一句“过年好”便代替了他们心中的繁文缛节。齐鲁大地上各种迎新、民俗活动等文化大餐也陆续成为品牌,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登高踏春、祈福拜年、感受浓浓年味,尽享假日生活欢乐。
在民俗的更迭中,新与旧的交替,时而缓慢,时而迅速。在1917年的《临沂县志》中,当时的人们是这样过年的:每岁“除夕”先期治祭品,旨丰洁,“元旦”率妻子以祀告诸神,然后致祭祖考。若有宗祠,致祭族人咸集,肃然无敢哗者。里党具衣冠拜贺,通殷勤,盛酒食相款。其脯糈问遗,春帖、桃符,庭燎、爆竹,若夺岁、馈岁,与邻境相同。
简单的词语,将过年的程序一一道明。至今,大年初一早上,鲁南有土地庙的村庄,依旧沿袭着数百年来的习俗,晨起拜谒土地神。
而在1935年的《莱阳县志》中记载:五更盥洗毕,先迎喜神,随方向拜之。设燎,陈盘案,礼百神,祀先祖。灶前具香灯,谓之接灶。燃爆竹迓岁,卑幼俱着彩服拜尊长,奉椒酒为寿。诘旦,里党、戚族互拜先祠,然后及近服尊者,谓之“拜”年。于路相遇,彼此恭禧,谓之“贺年”。初二日夜再设祭,燃爆竹,撤祭馔,谓之“送年”,亦有于初三日黎明行之。女归贺父母,婿亦随来。十日内外,凡诸亲友交相拜贺宴饮。
当时,人们将“拜年”“贺年”“送年”分得很清楚,仪式感强。在山东各地的旧县志中,还记述着一种奉椒酒的风俗。“椒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方法颇讲究,由“幼及长”。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这样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北周庾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现在,子孙向家长进椒酒的风尚逐渐演变,成为各户设酒宴请尊长。椒酒也多用普通酒代之。旧与新的变化,还在缓慢进行中……
新闻推荐
元旦假期全市接待游客31.3万人次 “首届饺子文化节”吸引中外游客 本报讯(YMG记者 赖皓阳 通讯员 孙茂俊 摄影报道)2020年元旦,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2
“饺子文化节”吸引中外游客当天上午,烟台首届饺子文化节在宝龙城市广场举行。伴随着50位小朋友陆续用彩色饺子共同拼...
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