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夫君上大坝 往事如昨

烟台晚报 2020-01-04 09:39 大字

朱桂香/口述张新玲/整理

这次能不能不去出工?

1958年深秋的一天,丈夫回家跟我说,公社开会了,要修建一个大水库,得组织劳力出工。

我丈夫叫张凤桐,是我们莱西姜山镇绕岭村生产队的会计,上级开会传达精神、布置任务,他要比别人早知道一些。当时莱西、莱阳两县刚合并,开会比较多,冬闲时节组织劳力出工也是常事,所以初闻这条消息我并没有太在意,更没想到修建水库会与我有何相干。

当丈夫告诉我,他可能也要上水库工地、而且时间可能比较久,我才真正对这件事情关注起来。

那一年我刚好30岁,丈夫35岁(均为虚岁)。按说,作为村干部,又正当年富力强,他带头出工理所应当。问题是,我当时正怀着5个月的身孕,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大女儿7岁,儿子刚刚3岁。这时候,丈夫不在身边怎么行呢?

我试探着问丈夫:这次能不能不去出工?丈夫说:咱是干部啊,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不带头咋行?

其实我十分了解我的夫君,知道劝说不了他,我也不能拖他后腿,只好另做打算。我托人给娘家捎了个口信,请我娘来帮我一把。娘家在莱阳团旺镇朱家白庙村,距婆家不过8里路,我娘一接到口信,就颠着小脚走来了。我婆婆去世早,只好劳累我娘她老人家了。

几天后,我就到公社驻地送丈夫,他跟着全社的民工队进驻了产芝水库工地。工地位于莱阳城西北方向30公里处的产芝村,这是大沽河上游的一片洼地,从招远流淌过来的河水在这里要被拦截一下,蓄入水库,兴利除害。

到时候咱洗衣裳,也能用上水库的水呢

当时的人们把去产芝水库出工,习惯叫作“上大坝”,据说那年上大坝的民工有1万多人呢,以至于留守的妇女们见了面,都要问一句:“你外头也上大坝了?”

丈夫在工地的身份是炊事员。因为他会一点厨师的手艺,更重要的是他办事认真、细致,所以担任这一角色十分合适。其实厨师的手艺基本用不上,那时候生活艰苦,整个冬春的主菜无非就是熬白菜、炖萝卜,面食则是地瓜、饼子,甚至要煮一大锅地瓜干充饥。

几天后,生产队有辆马车要上工地送料,我正想去看看丈夫,顺便带几件棉衣过去,于是让娘在家里照看两个孩子,我坐着村里的马车就去了水库。

水库工地热闹极了!站在大坝高处,看到的是人山人海,没有边儿。那时候没有什么机械,全靠铁锨挖、小车推、粪筐抬,人人忙得不可开交,整个场面热火朝天。

找到我丈夫的时候,他正跟另一名劳力往大粪筐里装土,装满后两人用扁担抬到坝顶。丈夫名义上是伙夫,实际上除了做饭的时间,他都跟别的民工一样忙碌在工地上。看到我来了,他既高兴又心疼,赶忙把我领到工棚里休息,中午还特意给我开了小灶———半碗地瓜面汤。

趁着午饭后的一段空闲,丈夫把我带到一片芦苇地里,说起了悄悄话。那是一片野生野长的白芦苇,进去后比人都高,茎干又粗又硬,梢上顶着芦花,随风飘曳。丈夫是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很浪漫的。他折下一根芦花,在我凸起的肚子上轻轻抚着,说:“这回如果生个男孩,就取名‘芦苇’;女孩就叫‘芦花’,你说好不好?”

我嗔怪丈夫:“你倒够急的,孩子还没生先取个名儿等着。”“对啊,”丈夫自豪地说:“等水库建成了,我要带你和孩子来玩。将来孩子好知道他爹当年修大坝的故事!”

丈夫接着告诉我,这个水库是胶东半岛最大的水库,相当于半个公社的面积,等蓄满水后,就跟大海一样,一眼望不到边,“光搬迁的村庄就有好几十个呢,有的村还要搬到咱那块去重新建村。将来咱姜山大洼都能用上产芝水库的水浇地!”丈夫说的一点不错。不久,就在俺村北边新建了两个村子,一个叫东风,一个叫红旗,200多户人家全是从库区搬迁而来。

那次见面以后,丈夫整个冬天都在工地上没有回家,而我,可能是曾经身临其境的缘故吧,对水库也有了感情,跟别的留守妇女谈论起来,总是煞有介事地对水库的规模、功能介绍一番,临了忘不了加上一句:“到时候咱洗衣裳,也能用上水库的水呢!”

丈夫回工地10天后,孩子出生了

春节过后,我已经进入预产期。本想留丈夫在家陪我,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丈夫跟其他民工一样,刚过正月十五就回工地了。这回我没上公社驻地送他,只是站在街门口,目送他背着军用水壶、挎着帆布背包,走出胡同尽头。

我娘从上年入冬来我家住着,一直到辞灶才走,送年之后又回到我家,因为孩子快生了,我更需要她。

丈夫回工地10天后,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廿五,孩子出生了。

孩子生下来,接生婆告诉说,是个嫚儿。我说,她爹给取好名字了,叫芦花。

芦花过百岁的时候,丈夫才回家看了一下,但只住了两天就赶回工地了。听丈夫说,水库已经挖出形状,大坝快要筑成了,长5里地,宽100多米,高20多米,上边都可以跑车呢。

丈夫还说,工地上基本不用扁担和粪筐抬土了,民工们用木头铺成轨道,设计出一种四轮小车,通过木轨搬运土方,轻便多了。据说,莱阳驻军也出动汽车帮助施工,还放电影慰问民工。军民携手战山河的场面可壮观啦。

丈夫自豪地说,烟台地区和省里的领导经常到工地视察,还走到民工中间问寒问暖,跟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地区一位副专员还吃过他蒸的窝窝头,跟他握过手呢!

麦收之后,丈夫所在的民工队伍完成任务,凯旋归来。上级给每人发了一只搪瓷茶缸,上边印着“产芝水库大坝竣工纪念”字样。那只茶缸成为丈夫的随身宝贝,以后每次出工必定带在身边。

入了伏,挂起锄,带着妻女看水库

丈夫履行了当初的诺言,在产芝水库建成后,多次带我去游玩过。那时候出行不便,一个村子也很少有几户拥有自行车。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70年盛夏的一天,丈夫特意借了一辆大金鹿自行车,带着我和芦花去产芝水库游玩。12岁的芦花坐在自行车大梁上,我坐在后座上。那是芦花第一次坐自行车,第一次出远门,她不住地拍手尖叫,那个高兴劲儿啊!路上,丈夫还跟我说起了俏皮话:“别人是‘入了伏,挂起锄,拾掇拾掇看丈母’,我这是‘入了伏,挂起锄,带着妻女看水库’!”

丈夫当初描绘的情景也都实现了:产芝水库的水,通过辇止头灌区东干渠,再流进各条支渠,可以直接浇灌姜山的土地,而且干渠正好经过我们村头,距我家不到30米!放水的时候,用一根橡胶水龙带,一头伸到干渠里,另一头伸到菜园里,自流灌溉。妇女们在干渠里洗衣服,也用上了产芝水库的水,方便极了。

丈夫最后一次去产芝水库,是1999年9月9日。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丈夫就是看好了这一串数字“9”。这一年,丈夫已经76岁了,身体虽然还算不错,家里也早就买上自行车了,但要骑车子去产芝水库明显力不从心,所以大清早他就从村头乘车,回来时依然感到劳累,但心情特好。丈夫说,产芝水库越来越漂亮了,下一步还要建成旅游风景区呢。平日十分节俭的丈夫还花两元钱买了一张门票,进入水库南岸的西山公园逛了一圈。“去了这趟,不知道再能不能去了。”丈夫感慨道。

翌年3月,也就是2000年的春天,丈夫溘然离世。

5月,我怀着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专门到产芝水库凭吊了一番。想到50多年前大坝施工的壮观景象,想到丈夫抬着大粪筐的结实身影,想着芦苇丛中给孩子取名的一幕一幕,禁不住百感交集,眼含泪珠。我的夫君倘若地下有知,当安息矣。

新闻推荐

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美丽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莱阳:激活乡村振兴“美丽基因”

□董卿杨秀萍报道莱阳市山前店镇南张夼村利用村庄“美丽”资源发展民宿旅游,打造磨盘小路、青瓦石墙、小桥流水的美丽...

莱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