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茅芦店 流年记

烟台晚报 2019-10-11 09:44 大字

扈文钦

我1950年出生在豫东黄河岸边一个叫茅芦店的小村庄。听长辈们说,从前,有几户人家结伴逃荒到这里,用黄河滩上茂密的茅草、芦苇搭起窝棚安了家,才有了“茅芦店”这个小村庄。苦日子过了一代又一代,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仍然靠国家的统销粮、救济粮度日。

1969年,我当兵来到山东的胶东半岛。当兵三年,第一次有探亲假,我恨不得一步迈到家里。从石岛坐长途汽车,大半天后到达烟台或莱阳,转乘火车,再绕到石家庄或徐州才能到达安阳或新乡,再坐长途汽车到达县城长垣。从县城到家还有25里路,是没有公交车的。我在县城的熟人那里借了一辆自行车,在泥泞的土路上一路猛蹬,直到天黑才回到家。

两天一夜的路程折腾得我精疲力尽。我的突然出现让父母亲欣喜异常,家人像过年一样欢天喜地。母亲看我带回一大提包大米和一箱苹果,心疼地说:“走这么远的路,带这么多的重东西,多么不容易啊!就是金山银山以后也不要往家里拿了。”

这趟探亲正赶上中秋节,我带回来的苹果,走亲戚串朋友真是派上了用场。在胶东普普通通的国光、香蕉、金帅苹果,在豫东农村可是稀罕物。那些部队农场生产的新大米也着实让家人享用了好一阵。我们那里从不种稻子,想吃大米,得挑选上等的黄豆,集体托有能耐的人带到南方,才能兑换到大米。

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还是破破烂烂的茅草屋,还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家里仍旧是一穷二白的样子。

1983年,我回乡办理家属随军,这回却发现,家乡有了明显变化。河南农村1981年就实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就解决了吃粮问题,并且还向国家缴纳了公粮。天刚蒙蒙亮,农民们就推着小车争先恐后到镇上缴公粮。村子里鸡鸭成群,绿树成荫,牛羊、毛驴、骡马遍河滩。街墙上“斗私批修”、“农业学大寨”的大标语,也改成了“以粮为纲”、“要致富先修路”。

母亲指着家里的粮食囤,得意地对我说,现在每家仅一个麦季就能见(收)上万斤粮。我大吃一惊,因为我当兵前担任生产队的记工员,记得那时一个几十户人家的生产队一个麦季也仅有八九千斤收成。黄河周边村民河滩地宽裕,按人头每人分几亩地,大多数家庭分得十几亩地。精耕细作,科学种田,说每家每户仅麦季见一万多斤粮食毫不夸张。母亲笑着对我说:“你现在探亲还像以前那样背几十斤大米回家,让人家知道了能笑掉大牙!”的确,我自己也感到这次回家拿的东西“不懂行情”了。

我想起打小就经常听母亲说的一句话:“啥时候粮食能尽够吃啊!”现在,她老人家大半辈子的愿望实现了!

每当我到邻居家串门叙旧时,乡亲们总是热情地留我吃饭,说现在家里白面吃不完,都有自己的菜地,吃个饭小意思。那说话的语气和实在的邀请显得很有底气。

我要返回部队了,母亲为我准备了大包小包的土特产:花生、大枣、咸鸭蛋……说“以前你回家,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好拿的,想起来心里就难过。现在什么都不缺了,家里人的一点心意,一定要拿到部队让大家尝一尝”。还反复嘱咐我一句话:“你都亲眼看见了,现在家里不愁吃,不愁穿,你在部队上就不要再挂念家里了。”

在家属随了军、父母相继过世后,我十多年没回过老家。那次,利用出差的机会,我顺道回老家看了看。到县城一下车就给了我一个惊喜,新建的汽车站焕然一新,宽敞阔绰。车站门口停着一排排中巴、小巴和出租车,我问了声“到茅庐店有车吗?”没想到几个人一起围过来抢着帮我拎包,一边拉着我上车一边忙不迭地说:“有有有,柏油路直通你们村,20来分钟就到。”

到了村口,我满脸狐疑:“这是我们村吗?”司机师傅笑了:“绝对错不了。看来你是有年头没回老家了,现在咱们老家变化可大了。”

我在这条陌生的街上打量着,寻觅着:宽阔平直的柏油路两旁耸立着高压线和路灯,街道两旁是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新瓦房和楼房。墙上的标语又换了样:“谁英雄,谁好汉,致富路上比比看!”

不是小弟出来领我,我确实找不到家门了,虽然还是老院地,可是连一片旧砖破瓦都看不到了,一丈多高的三间堂屋和东西两侧的平房,全是水泥钢筋盖起来的新砖瓦房。因为住在防洪区,国家还对盖房子垫起的高地基土方实行了补贴。

我和弟弟笑着说:“你比我这师职干部住的房还好哩。”他得意地笑笑:“比起咱村盖楼房的人家,咱们的房子还算不上什么,我还得盖个车库,拖拉机还在外边淋着呢。”

这时我才注意到村子里以前那些耕牛、毛驴、骡马都不见了,各家各户都有了中小型拖拉机。犁地、播种、收割、浇灌、运输等重体力活儿全由“铁牛”代劳了。弟弟指着拖拉机对我说:“这玩意儿省时省力,效率高,消费低,一年给它几桶柴油喝就行了。现在干农活儿比过去轻松多了,省出时间还可以搞点副业。”

我问能搞什么副业?他说多着哩,村里有了农机修配厂、煤场、面粉厂、种子站、商店、超市、饭店,村外还有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老百姓的生活和城里没什么两样。

从部队退休后,一晃又是十多年没有回过老家了。去年阴历“十月一”回老家祭祖,从青岛搭侄子的车,6个多小时就到了弟弟在县城的家。因为菏泽到我们县城的黄河大桥已经通车,不但路途缩短而且都是高速路,真是天堑变通途!

这次回乡,发现老家的变化更是天翻地覆。村里有些人家已经到县城居住,因长垣县改市,他们成了城市人。我的侄子和不少人家在村里买了村委开发的别墅,村里自己盖楼房的更多也更好了。几乎家家都有了小轿车。有的在外面做生意,有的在家里开厂子、开超市开商店,这些人已经把土地转让给种地专业户。没有生意的普通人家,除了妇女小孩儿和老人,几乎都在外面打工挣钱,但是他们的承包土地照种不误,只是在麦收时回家几天。因为本村的大型收割机几天就把麦子收完,晒干入仓了。秋收种麦时候再回去干几天。村里办起了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村里老百姓的日子,真的是和城市里相差无几了。

这些年的这些变化,是多么了不起啊!我为祖国而骄傲,我为家乡而自豪。

新闻推荐

告别老物件,迎接新生活 从当年的必需品到如今的展览品,它们承载着难忘的岁月记忆

文/图半岛记者刘笑笑半导体收音机、黑白电视机、脚踏缝纫机、大金鹿自行车、传呼机、座钟、粮票……这些当年家家户...

莱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阳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