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莱阳胶东大鼓”渐行渐远 盲艺人仅剩5名,保护和传承成难题
YMG记者纪殿国通讯员王瑞亭仲姗姗姜竹青摄影报道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二十几个县市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5月,莱阳胶东大鼓登上了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高亢婉转的音调、丰富动听的内容,赢得现场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
记者从莱阳市文化馆了解到,2018年,莱阳胶东大鼓被批准为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续将继续申请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莱阳胶东大鼓,随着时代发展正渐行渐远。据普查,目前,莱阳市能够熟练掌握胶东大鼓说唱技艺的艺人仅剩5人,莱阳胶东大鼓的保护、发掘和传承,只能靠有关部门将曲目录音录像、制作留存给后人。
艺人到村表演胶东大鼓曾经非常风光
据莱阳市文化馆副馆长李春峰介绍,胶东大鼓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书鼓、钢板等。由于过去都是由盲艺人表演,所以在起源时又叫“盲人调”。莱阳是胶东大鼓的主要流传区域,该市演唱胶东大鼓的艺人最多时达30余人。
黄建生就是莱阳胶东大鼓艺人之一。今年72岁的黄建生告诉记者,他15岁时开始学习胶东大鼓,那时到村里演出胶东大鼓是件非常风光的事情。上百号村民围坐在一起,屏息聆听,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王侯将相等故事,通过盲艺人的嘴里说出来,听书的村民仿佛跟着他们的故事,也进入了那个时空。“我15岁拜师,16岁跟着师傅学习了一年,17岁便开始跟着队伍到村里演出了。那时候,不管到哪个村,都非常受欢迎,比电影的人气还高。如果有电影和我们的演出同时开演,村民们肯定是看我们的演出。”回忆过去,黄建生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莱阳胶东大鼓传承艺人仅剩5名
莱阳胶东大鼓曾经备受欢迎,但目前这种最原始的说唱艺术,正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通过莱阳市文化馆近几年普查显示,在莱阳市能够熟练掌握胶东大鼓说唱技艺的艺人仅剩5人。今年53岁的冯兆骏,是盲人说唱队的队长,他告诉记者,现在有莱阳胶东大鼓说唱能力的盲艺人,年龄基本都七八十岁了,他是队伍里最年轻的。“现在家家都有电视,人手一部手机,喜欢听胶东大鼓的人越来越少。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也没有人愿意学唱胶东大鼓了。我们都老了,腿脚不灵便了,可惜没带出徒弟来,对不起师傅。不知道以后这门艺术还能不能传下去。”冯兆骏惋惜地说。
冯兆骏告诉记者,莱阳700多个村庄,他们已经走了个遍,有的村甚至去过四五十趟。“我们就是莱阳的活地图,你只要说出村庄名字,我们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个大体的路线图,这个村临近哪个村,哪几条路可以通向这个村,我们都知道。”冯兆骏说,这项本领也是靠着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每次到村演出,他们都会三五个人一队,每人手里拿着一根盲人棒,敲打路面,寻找方向。“现在很少到村里演出了,看的人太少,有时去了村里,村里给三五十块钱,也不用我们唱,就打发我们走了。”冯兆骏说,现在他们靠演出每人每年仅能收入四五千块钱。
花三年时间将曲目录音录像留存后人
采访中,莱阳市文化馆副馆长李春峰表示,莱阳胶东大鼓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民俗风情,唱词中抒发了勤劳善良的胶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不良社会风气的鞭挞。胶东大鼓成为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许多神话和英雄豪杰的故事都通过盲艺人们的大鼓传播开来。“1941年以后,‘胶东盲人抗日救国会’的成立,使胶东大鼓进入兴盛时期,‘盲救会’成为我党宣传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解放后,盲人宣传队的主要曲目以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很多曲目都是由艺人们口头创作,故事集中,生活气息浓郁,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李春峰说,当年活跃在乡野间的胶东大鼓,是乡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留存、传续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工作。“现在莱阳能够熟练掌握胶东大鼓说唱技艺的艺人都年事已高,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将他们的演唱技艺永久留在镜头之中。”李春峰告诉记者,从2016年,莱阳市文化馆就开始做莱阳胶东大鼓保护工作,目前,已经给盲艺人制作了新的乐器,将旧乐器进行了收藏,并花费了三年时间,将他们所有的曲目进行了录音录像,制作留存了较完整的影像资料。
据介绍,经过相关部门不懈努力,2018年,莱阳胶东大鼓被批准为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续将继续申请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莱阳市盲艺人刘民熙、黄建生、陈虎翼、孙吉民成为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冯兆骏是莱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新闻推荐
一个钱包,丢失在一百公里的途中,要用多少时间才能找回来?一名拾金不昧的公交驾驶员、一名热心的市民、一位可爱的交警给出答...
莱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