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书如命大半生 寻访烟台藏书人

烟台晚报 2019-07-13 10:06 大字

烟台新华书店南大街购书中心10周年特别活动

YMG记者曲彩云摄影报道

一入书海不知归,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而喜欢藏书,就是将这样巨大享受的时刻定格雪藏,时不时拿出来回味,让这样的享受更加绵远悠长。读书和藏书,对于家住珠玑的张文泰老师就如是。他家的书柜比衣柜多,为了放下自己的书柜,他还特地买了一个有很大的储藏室的房子。他的藏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跨度达40多年。

往返步行两个多钟头去新华书店

张文泰出生于1957年,那个年代,家长能够满足孩子吃饱穿暖已是不易,至于买书看书,这些在农村的普通家庭里是想也不会去想的。偏偏,张文泰打小就有一颗热爱读书的心。1965年,张文泰上小学,转年就赶上特殊的年代,很多书被毁,张文泰能读到的只有那些没毁完全的书,像《苦菜花》《迎春花》《牛虻》《西游记》,这些没头没尾的书对于张文泰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满足。“能看到已经很幸福。”这就是张文泰的童年。

因为热爱,所以留意。张文泰对于书的信息特别上心。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家里条件不错,手头有一些书,好多人围着等着借阅。张文泰就给这位同学做弹弓、小火枪,以交换看书的机会。

1970年,张文泰离开了村里,到十四中上学。每逢周末和假期,张文泰就和同学结伴去新华书店西大街的门市部。“我们走着去,来回得两个多钟头。”公交车票五分钱一张,他们不舍得坐,要用省下来的钱买书。“那会儿新华书店也没有什么文学巨著,不允许出。”张文泰和同学能买到的就是反映当时生活的《民兵斗争故事》、《虹南作战史》等,《虹南作战史》是一篇描写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虽然不及文学巨著的营养丰富,但对张文泰他们贫瘠的心田来说,也足够滋养。张文泰还买到了《千重浪》和《粮食的故事》等那个时代出版的新书,后来《粮食的故事》还改编为电影。

和张文泰一起去买书的同学家里条件相对好一些,买的书也比较多,这对于张文泰来说也是好事,可以借着看。同学家有个木头箱子,专门存放他们买回去的书,这个木箱子一度让张文泰非常羡慕。“当时梦想自己家也能有个木箱子,把自己的书编号放进去,做一个家庭图书馆。”而这个少年时代的梦想,一直到他结婚的时候才实现。不过当年父亲了解儿子的心意,不能给他打造一个木箱子,就用铁片帮助儿子做了一个两侧对夹的书夹,还刷上了簇新铮亮的绿色油漆,这在那个年代,也算是豪华型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

“他们从不嫌弃我翻来翻去也不买”

“《儒林外史》算是我买到的第一本正儿八经的书。”这个时候,张文泰已经毕业工作,在村里当保管员,隔三差五就要到烟台市农业生产资料门市部采购化肥、农药等。让张文泰欣喜的是,烟台市农资门市部恰好就在新华书店西大街门市部旁边,于是张文泰公私兼济,每次去采购生产资料,必然要到旁边的新华书店溜一圈。

后来,国家准许出版传统名著,1978年5月18日,张文泰在西大街门市部看到了《儒林外史》。“一块四一本,我只带了一块钱,那会儿书少,一出新书就被抢了,担心回去取钱再回来就没了,赶紧找农资门市部的会计借了四毛钱。”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40多年,张文泰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位女会计姓汪。当年,四毛钱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一毛八分钱就够下饭店吃顿好的,张文泰很感激女会计当年的仗义相助。

接着四大名著张文泰也有了,《三国演义》两册两块三,《水浒传》三册三块四毛五,《西游记》三册四块三毛五,《红楼梦》四册三块四毛五,虽然这一版本的四大名著是1974年出版的,但当时张文泰并没有能力买下这些书,他是在1978年以后才慢慢一套一套买回家凑成完整的一套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是,张文泰收藏的这套《水浒》中,有一段毛主席语录:《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书中,还有鲁迅论《水浒》: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张文泰还记得新华书店西大街门市部的两位营业员,一位年纪较大满头白发,儒雅又温和,姓王,一位年轻的女营业员姓杨,“态度都特别好。”那会儿并不是开放式书架,书都在柜台里面的书架上放着呢,需要哪本书,得营业员帮助取下来递过来,因为经济紧张,张文泰通常是翻阅很多书,只能选择其中一本两本买走,所以很不好意思麻烦营业员,但又抵不过翻看新书的渴望,“他们从不嫌弃我翻来翻去也不买。”时隔四十多年,想起两位营业员的宽厚,张文泰依然感觉温暖。

看到书店就拿不动腿儿

1981年,张文泰结婚时,在黄海家具城凭结婚证买了一个书柜,终于拥有了从小就梦寐以求的放书的“木箱子”,而且比同学的木箱子更好,是竖着的,取放书更方便,还有玻璃门,里面的图书一目了然。“当时就觉得很高大上。”有了书柜,张文泰对书的“胃口”就更大了。看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张文泰对作者充满了好奇,后来在新华书店看到了这位英国作家的《希腊棺材之谜》,张文泰如获至宝,收了自己的第一本非文学类图书。

结婚不久,张文泰跟随村里的季道章老先生学习绘画,需要买一本《张大千画集》。“19.7元,我和老婆商量了,老婆给了二十块钱,让我去买这本画集。”当时新华书店没有这本画集,得到大海阳邮政局将钱汇过去,等对方把书寄过来。张文泰去大海阳邮政局汇款,但是路上“出状况”了。这是因为张文泰有个“毛病”,看到书店拿不动腿儿,每次到市里,必然要转转新华书店的几个门市部,“当年烟台三中传达室旁边有个新华书店分部,我路过那里就进去转了转,二十块钱就没了。”原来,张文泰在这里意外看到了一套光绪年间出版的《康熙字典》,品相太好了,让张文泰拿起来就舍不得撒手,他寻思《张大千画集》也可以借同学的看,这套字典如果没了那就再也遇不到了。“当时新华书店还有个功能,就是代售古书,这套《康熙字典》就是别人放在这里代售的,二十块钱,一函六册。”张文泰毅然决然买下了这本古老的字典。记者采访时,有幸看到了这套虽年代久远,依然像新书一样字迹清晰、外观整洁的字典,六册全部为古线装,竖排印刷,在最后一页,竖排印着“光绪庚寅季春上海同文书局石印”字样。

1988年,《中国青年报》举办知识大奖赛,整个社会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每天新华书店门口都有一群人排队等着开门,一开门,乌压压一群人就涌进了书店,大家一边查阅资料一边还交流着问题的答案。”

2009年新华书店搬迁到现在的购书中心位置,一连一个多月都在负一楼打折处理图书,张文泰欣喜若狂,“天天去淘,每天都会发现自己喜欢的书,所以必须得天天去。”《莎士比亚全集》就是这个时候被张文泰请回家的,精装一套六本《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的价格更是让张文泰惊喜,最便宜的一本一块七,贵的也就是两三块钱,“这可是精装书啊。”但是因为处理时已经散落在各处,张文泰费了不少劲也没能凑全一套,无奈之下第五册找到一本平装的代替。“这套书是古典文学研究名家郭绍虞编写的,他的书很珍贵。”张文泰感觉自己捡到了宝贝。他还在特价书市上邂逅了讲柳如是钱谦益故事的《寒柳》,“才用了两块钱就买回来了。”要买这本书,是缘于张文泰曾经在文化宫附近的旧货市场买了一套盗版的《白门柳》,“讲的是同一个事,但那本书错别字太多,一直是憾事,没想到这次只用两块钱就买到了相同故事的另一本书。”

随便拿出一本都是故事

一排排图书,在张文泰老师的精心照料下,整洁齐整地站在书柜里,像等待检阅的士兵。而随便拿出一本书来,都有着时代的印记和各种或有趣、或暖心的故事。

那本《红岩》,来自遥远的大连。那年,张文泰到大连看望奶奶,奶奶给了他和叔叔家堂弟一人两块钱,两个孩子跑出去玩了半天,堂弟的钱买了好吃的,而张文泰跑到街边的书店花一块二毛钱买下了这本《红岩》。“堂弟为此还挨揍了,叔叔说‘你看你哥,你就知道吃\’。”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那套《鲁迅选集》,是张文泰的最爱,它的来历也有一个曲折的故事。“我觉得这个选集比全集实用,选集选的都是鲁迅作品里最好的,四卷五块九毛五。”买这本书时,张文泰在传染病医院住院,当时有个病友是鲁东大学的学生,俩人“臭味相投”,都酷爱读书,经常商量好选一个日子偷偷翻墙溜出医院,把病号服藏在书包里,跑到书店去买书,这套张文泰最爱的《鲁迅选集》就这样和他结下了缘分,那位病友也成了他终生的好朋友。《三国演义》上下册是一个版本的,却是不同渠道来的。张文泰的爷爷也喜欢读书,他有一套《三国演义》,只是弄丢了下册;张文泰的一套《三国演义》不知何故失了上册,爷爷去世后,张文泰整理爷爷的遗物,看到了这本残缺的书,于是,这本盖着爷爷印章的上册就带着家庭亲情记忆和盖有张文泰印章的下册凑成了“一家”。

仗义帮助好友解困还曾让张文泰拥有了一套十册的《史记》,“一本一块钱,一共花了十块钱,那是1978年朋友买回家的一套书,朋友妈妈一听孩子花了十块钱当即就急了,要知道当时十块钱可是一笔很大的钱,她心疼钱,高低不让孩子要这套书,我就接了下家,替他买下了。”给朋友解围也成就了自己,这套《史记》,伴随着张文泰走过了多少难忘的夜晚。

自己爱书,给朋友准备礼物,书也是首选。同学当兵时,张文泰送上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朋友结婚时,张文泰和另一朋友合买了《中国书法大字典》当做新婚礼物。“这本大字典十四块五毛钱,当时随婚礼人情一般都是两块钱,十块钱是好大的人情了。”

关于读书,张文泰还特别感谢一位生活中的老师———曾在莱阳乡师读书后回村的陈老先生。陈老先生利用晚上的时间教张文泰他们一些喜欢文学的孩子学习文言文,“莱阳乡师可了不得,吴伯萧、何其芳都在那里任教过。陈老先生在那里读书,当年在我们村里可是大文化人,他古文特别好,教我们学习《古文观止》。”所以,当时三块多钱一本的《古文观止》张文泰也买了一本。后来老师又让他们买了中华书局的《庄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颜氏家训集释》,也教他们学习《论语》等。“有时到老先生家,有时到我家,那真是一段很幸福的时光,有好的老师、好的伙伴、好的书……”这位富有情怀的老知识分子,给张文泰的青春岁月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当年,关于职业,自称“胸无大志、没有出息”的张文泰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做图书馆管理员,一个是当电影放映员。后来他在村里的青年之家图书馆管理过书,也做过农村电影放映员,“梦想算是都实现了”。张文泰很知足。

兜兜转转40多年,张文泰慢慢积累下了六七千册图书杂志,大部分是哲学、绘画、文学方面的书,家里有四个大书柜,储藏室还有三个大书柜,女儿搬家时他把女儿的书柜也要了来,但全家却只有一个大衣柜。

读书藏书,个中乐趣只有他自己知道。“不在于多少,在于过程的快乐。”因为喜欢读书而藏书的张文泰嗜书如命,为书痴迷,“书就像是自己的命,借别人的书巴望着不还,借给别人的不还却永远记在心里,‘记仇\’。”在书的问题上,张文泰有些“小心眼”。

坐拥书城,张文泰的生活简朴又富足。一杯茶在侧,一本书在手,一堆书环抱,那种惬意,唯藏书者自知。

新闻推荐

开展特种设备整治活动

根据上级关于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统一部署要求,烟台市特检院莱阳工作站组织开展以“控风险、除隐患、防事故”为主题...

莱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