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瓷、银槎、古画 宋琬的稀世珍藏

烟台晚报 2019-03-30 10:55 大字

文献里的烟台

烟台图书馆协办

刘树伟周波撰文/供图

莱阳宋琬作为清初的一代诗人,其文名久为世人所知。作为名诗人、清官的宋琬,同时也是一位高品位的收藏家和艺术鉴赏家。他的稀世藏品中,尤以汉瓷、银槎、古画为代表。

隗嚣瓷杯“波纹动荡,似吴道子画”

秦州城东北寿山上有古城遗址,传为汉代隗嚣宫故址。隗(wěi)嚣(áo)是西汉王莽末年割据甘肃陇西、天水和陕西、汉中等地的大军阀。城后为城北寺,这就是杜甫《秦州杂诗》里所说的“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者。清顺治十一年(1654),秦州大震。城北寺地基忽裂丈余,在这地陷裂缝中,突现一口古瓷老窑。时任分巡陇右道兵备佥事、驻节秦州的宋琬就从这古窑拿了一些杯盏碗什么的,其余的都分给了同事。这批古瓷中,最让宋琬爱不释手的是其中的瓷杯。宋琬曾有诗颂之,云“泛海每邀明月影,试茶偏爱晚松风”。原来这杯子,奇就奇在它的纹络上,“波纹动荡,似吴道子画”。宋琬的好友,著名诗人、商丘人宋荦曾描绘这瓷盏说:“杯贮水可一合,有鱼四头,亦拱起,游泳宛然,真异物也”。宋琬文友曹贞吉在《珂雪词》中描绘此杯的色彩,说“色映琉璃,声随哀玉,浅碧嫩黄交射,流霞欲化。”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赞曰:“咄哉一杯尚瓦全,悠然古色凝苍烟。”

作为名闻天下的一代诗人,宋琬素性豪荡,喜酒好客。每逢知己好友到来,总是用这瓷杯来招待宾客。顺治十七年(1660),宋琬调任浙江宁绍道。闲来无事,就呼朋引友,在官舍中以隗嚣杯待客。雅聚豪饮之余,又拿出所藏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大作《浮岚暖翠图》共赏。清代著名词人朱彝尊曾有诗记之。又有一年的正月初三日,适逢大雪,宋琬提鸡携酒到千峰阁拜访好友王猷定。鹅毛大雪中,两人品尝着宋琬带来的山东特产莱鸡,用千年古韵的隗嚣杯盛酒豪饮,真是人生快哉事也!

康熙二年(1663)冬,因为族侄诬告其与于七同谋,宋琬入狱两年。期间宋琬穷困潦倒,只得变卖藏品度日。宋琬《鬻杯》《鬻觚》《鬻帖》等诗作,记录了他变卖藏品时的心情。在卖出部分心爱的隗嚣杯时,宋琬写到:“此日真同秦缶弃,几时还遇楚人弓”。心如刀割出让之余,他还幻想着有朝一日会有“楚人遗弓,楚人得之”的奇迹。清顺治年间,王士祯其兄王士禄,曾有诗《宋荔裳四汉瓷盏歌》,说明当时宋琬至少藏有四件隗嚣杯。康熙四年(1665),宋琬出狱羁留京城,好友宋荦前来探望。在提及宋琬的藏品隗嚣杯时,说“年来散去殆尽,仅余碗二、杯一”。

朱碧山银槎“衣冠甚古须髯苍,飘飘一似乘孤舟”

宋琬的珍稀藏品中,与汉瓷齐名的,是朱碧山银槎。槎的意思是树杈。银槎,就是用银子雕制的槎形的酒器。银槎的造型是从仙人乘舟到了天河的神话故事而来。文人雅士把它置于案头,可随时把赏。用它盛酒,则令人浮想联翩,飘飘欲仙。朱碧山是元代嘉兴的著名银匠,以雕刻金银器著称。他所雕制的银槎,技艺精湛。自元末以来,见于各家著录存世有朱碧山款识的槎杯只有六件。因传世甚罕,有幸收藏到朱碧山槎杯的人,都大多珍如拱璧。即使能欣赏观察,在当时也多引为幸事。到清初时,朱碧山银槎的收藏,达到顶峰,“倍以黄金不可得”。

喜好古物的宋琬,也幸运成为银槎拥有者中的一员。宋琬收藏的这件银槎,原归当时的兵部侍郎孙承泽所有。明末清初战乱,这件银槎流散而出。宋琬对这件奇珍爱不释手,曾作《古银槎歌》颂之。在这首诗里,宋琬详细描述了这件银槎,“背镂至正壬寅字,点画形模今宛若。断节枯根纷错纠,中有仙人博望侯。衣冠甚古须髯苍,飘飘一似乘孤舟”。倜傥好客的宋琬,一旦好友前来,就拿出银槎供友赏玩。宋琬的好友王士祯、施润章、曹贞吉等,都曾作诗记载这些雅事。康熙十二年(1673),宋琬在北京病逝后,此件珍品流散出来,后归马曰璐所得。

马曰璐是扬州的大盐商,博学能诗,家有小玲珑山馆,藏书甚富,名重一时,常与诸名士作诗酒之会。马曰璐对这件朱碧山银槎十分钟爱,常用它把酒言欢。但马曰璐酒量较小,整杯银槎的酒喝不了,只能喝银槎的一半。马曰璐对这件银槎喜爱有加,不仅在诗文集里歌咏不断,还以此取号为“半槎”。这件银槎,后为两淮盐政使曾宾谷所得。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曾有《元朱碧山银槎歌》来歌咏这件稀世珍宝。

黄公望《浮岚暖翠图》“自遭大难,未尝一日离开也”

康熙九年(1670)七月,宋琬北上,路过好友王士祯家,把随身携带的古画拿给王士祯欣赏。王士祯饱览宋琬所藏名画,他在《池北偶谈》中记载到:“最奇者为郭河阳《枯木》、刘松年《罗汉》(上有御府图书、皇妹图书各一)。赵松雪《百马图》、黄子久《浮岚暖翠图》、文徵仲《松泉高士图》。又元孤云处士王振鹏画《维摩不二图》一卷,甚奇妙。”

宋琬所藏这些名画中,尤以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浮岚暖翠图》为代表。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元代著名画家,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并冠四家之首。他八十三岁时,画富春江一带景色,成《浮岚暖翠图》。此画被认为黄公望绘画之集大成者,备受赞誉。朱彝尊《黄子久浮岚暖翠图》云;“树木之秀挺,山石之诡异,恍如坐我富春江上,浑忘身之在官舍也。”清初书画鉴藏家吴其贞说:“画法紧密,丘壑幽邃,气韵浑厚,仿佛于《夏山图》,若夫树木挺秀,峰峦险绝,山石凹凸,奇奇怪怪,多得天趣。”陈眉公云:“子久画以《浮岚暖翠图》为第一。”此画原归明代著名文学家、江苏武进人唐顺之所有,后归南京大收藏家张修羽存藏。著名画家董其昌、王时敏都曾在张家欣赏过此画,并有摹本传世。当时有豪强想强取此画,张修羽谎称家里大火,此画已被焚毁,后“秘不示人”。张修羽去世后,张家逐渐败落,这画就归了当时流寓苏杭一带的宋琬。

宋琬对此画十分珍爱,得到此画后,将家里的一个亭子,名之为“浮岚暖翠亭”。尽管一生颠沛流离,但是宋琬“专意宝爱此图”、“自遭大难,未尝一日离开也”。

宋琬于康熙十二年(1673)去世后,此画的去向,成为关注的焦点。康熙十三年(1674),七十七岁的著名画家王鉴摹画黄公望《浮岚暖翠图》时,在题识中说“子久《浮岚暖翠图》为一生得意之作,已归山左宋荔裳观察,曾携过吾娄,得纵观数日,今不知在何处?闲窗漫仿其法,愧未能梦见万一也”。清康熙间吴历在《墨井画跋》中说:“予适在苏郡,得即手临,乃山左宋氏所藏也。不知如何转归于塞北,闻遭殉葬。呜呼,昔之《兰亭》,今之《浮岚暖翠》,伤哉惜哉。”吴历以为此稀世名画,被收藏者殉葬,惋惜不已。这幅传世名画,其实并没有被殉葬。康熙皇帝作《御制避暑山庄图咏》,在歌咏“钟峰落照”景色时,有“似展黄公望《浮岚暖翠图》”之语,说明康熙皇帝欣赏过此传世名作。无独有偶,清乾隆间编纂的反映内府书画藏品的《石渠宝笈》也曾记载此画。这说明此画在康熙年间,便藏入皇家内府。后来清乾隆间钱泳编纂的《履园丛话》,说在京师内务府胡某家见《浮岚暖翠图》。这说明,此画在乾隆年间,由内府流出。道光十年(1830),六十岁的钱杜在《松壶画忆》中又说,“黄大痴《浮岚暖翠》巨帧,在毕涧飞家见之”。这说明,乾隆末年,此画又归太仓收藏家毕泷所藏。自此以后,各家书目再无著录。即使到现在,这幅传世名作仍未知下落。让人惊讶的是,宋琬尽管存藏名画甚多,但不论从各家书目,还是从存世藏品来看,这些藏品上都鲜有宋琬或其好友的题跋。按理说,宋琬为一代诗宗,所邀欣赏藏画的好友,也都是在清初文化圈堪称大拿级别的人物。在画卷上一通题跋,再遍盖钤印,既附庸风雅,又青史留名,何乐而不为?宋琬反其道而不为的做法,说明对这些藏品真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不愿因疏忽大意而出现狗尾续貂的情况。

新闻推荐

扫“老于帮惠”二维码抢车展门票 订车可得现金红包,还有额外礼品相送

本报讯(YMG记者)根据车展组委会的安排,2019烟台春季车展将于4月11日-15日在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厂家让利、国家补贴、红包大放...

莱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阳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