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最早的州县名胜组诗

烟台日报 2019-01-28 09:28 大字

□昌阳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当地名胜古迹都情有独钟,更有人挥笔题写组诗,盛赞这些名胜古迹。古时胶东各州县中,绝大部分都有吟咏当地名胜古迹的组诗。据初步考证,胶东地区最早的名胜组诗,要数金代莱阳县进士赵植的《莱阳八景》诗。赵植其人赵植,字彦立,莱阳县人,天水郡赵氏五世。金天会间山东解元(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金皇统六年(1146年)丙寅科进士,与弟弟赵格同一榜。官至汾州观察判官、轻车都尉;被封为天水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获赐紫金鱼袋。去世后崇祀乡贤。

据《天水郡开国伯赵公墓表》记载,赵植自幼不喜玩耍,酷爱读书,常常读到废寝忘食。刚满十五岁时,他就去参加考试,以求做官,但未能如愿。从此,他闭门谢客,发愤读书。刚满二十岁,就被推荐参加乡试,并一举夺魁。金明昌二年(1191年),与弟弟赵格同登进士第。历官宁海军(治在今牟平城)司理参军、唐州方城县(今属河南南阳)县令、知镇戍军荡羌寨(今属宁夏)。父亲去世后,他回乡守丧三年。服除,出任郑州防御判官。在郑州任职期间,他大力除奸扫弊,不料遭人诬陷,被贬官到德顺州(今宁夏境内)当司狱。后来,又先后担任凤翔天兴县(今陕西境内)县令、掖县(今莱州)县令。在任掖县县令期间,母亲去世,他又回乡守丧三年。服除,出任汾州(今山西省境内)观察判官。七十岁时,告老还乡。从此,他府上“安车往来,胜日燕集,朋旧相欢”。他自己也是整日“放怀事物之外,深得林下趣”。

赵植这个人,“容貌奇伟,杰出辈流。望之毅然,若不可犯,即之也温。言则开露诚腑,了无猜忌。好洁衣服,饰军骑,齐家奉身,奢俭中礼。其莅官行政,宽猛适宜,弗拘小节,务存大体,意度凝远。众莫涯其际,而竟老于州县之职,胸中素蕴多未克施。”看得出,赵植身材魁梧,一表人才;行为严谨,为政清廉;执政有方,宽猛适宜,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可惜未获重用,难施抱负。“倘使早据要津,任极其才,而所可考者,将不止于此。”有人因此感慨道:“噫!士之怀才抱艺,有致君泽民之志,期于显达,立功策名作不朽计。不幸不遇,穷死岩穴,与草木俱腐,弗小见于世者,可胜道哉。呜呼!公乎,可谓能粗行其志,斯亦足以无憾矣。”

870多年前,赵植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为后人留下了他著名的《莱阳八景》诗。我们今天虽已无法知道他具体在哪一年、因何而创作了这组诗,但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清晰地看到莱阳当时的社会风貌和自然美景。《莱阳八景》诗早前有史料记载,金代莱阳进士赵植曾写过《莱阳八景》诗,但都只是记载了其中两三首诗的标题,而没有具体内容。近日翻阅民国四年(1915年)莱阳成文堂印刷的《天水郡赵氏族谱》(共十六册),发现其中完整记载了赵植《莱阳八景》诗的全部内容。该族谱还载有赵氏二十五世赵辛彤为刊载赵植《莱阳八景》诗写的后记:

“以上八诗系开国伯(注:指赵植)作,迄今墨迹犹存,原粘藻来堂所藏谱册中。后二十六世、江苏候补知县曾集乡先辈墨迹为桑梓之遗移裱于册,是可永垂无穷矣。”这说明,赵植《莱阳八景》诗在早先的赵氏族谱中已经刊载过。莱阳八景

□赵植望石踏青东风吹暖到天涯,景物熙熙入望賖。十里长红舒杏萼,半汀新绿长蒲芽。王孙竞赏轮蹄杂,士女嬉游笑语哗。自是多情躭乐事,归来西岭夕阳斜。游仙避暑珠宫虚厰倚云林,九夏炎埃自不侵。捲幔松阴浮枕簟,入帘花影袭衣襟。乌纱半脱情何逸,纨扇轻摇思不禁。喜有仙翁能好客,香茶细瀹酒频斟。古城暮笛落日西风欲暮天,牧童横笛过前川。音遗古戌关情切,韵入他乡客恨牵。一曲吹深牛背雨,数声冲破陇头烟。行人多少伤心事,为尔踌躇亦怅然。旌旗晓霞山连旌旗远汉横,晴光遥映晓霞明。半空树木舒红绮,隔水楼台结绣薨。方士多情餐未已,天孙有恨织难成。氤氲变态无穷尽,分付诗人仔细评。嵯峨暮雨嵯峨山势耸层霄,湿气冥冥入望遥。净染翠微浓欲滴,细飘芳树绿偏饶。泥深怅恨途中客,路暗愁萦谷口樵。摇飏映空常不绝,只因马上倒天瓢。石桥酒帘茅屋参差俯碧溪,青帘斜倚画桥西。杏花雨湿舒还捲,杨柳风轻高又低。行客解貂拼醉饮,骚人属笔和新题。时清四海民繁阜,笑语杯前倒接□。五龙秋水一曲清江五派来,澄澄组练绝纤埃。丹枫冷映银潢净,锦鲤晴翻玉鉴开。垂钓野人横艇过,凝妆溪女浣纱回。客怀无限烟波恨,欲赋新诗未易裁。招虎晴岚嶻嵲苍山几仞雄,情云乱捧玉芙蓉。两崖合沓疑蹲虎,万壑萦回讶蛰龙。映日凌辉攒剑戟,浮空积翠入帘栊。何时访古寻幽胜,直上层霄第一峰。胶东州县名胜组诗多产生于元明清时期古时登莱地区(今胶东)各州县的“八景”、“十景”之说以及八景诗、十景诗,形成时间从金元到明清,年代各不相同,其中除《潍州八景》诗产生于元代外,其余绝大部分形成于明清时期。

在金代,除了莱阳出现了“莱阳八景”概念和《莱阳八景》诗外,其他州县都没有出现过“八景”、“十景”之说以及八景诗、十景诗。

金代之后的元代,登莱地区各州县中,唯有潍州(明洪武十年撤潍州改称潍县,属莱州府)出现了“潍州八景”及《潍州八景》诗。元延祐年间,元朝第一位状元,曾任福山县教谕、安邱县尹的张起岩作《潍州八景》诗,“潍州八景”由此确立。

到了明代,胶州、平度、高密、蓬莱等州县先后出现了“八景”、“十景”之说以及八景诗、十景诗。“胶州八景”之说,始于明朝永乐年间。但在明弘治、万历和清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胶州志先后多次更新“八景”。“平度八景”之说,最早形成于明代前期。数百年来,许多文人雅士以“平度八景”为题材留下了大量诗词佳作,其中清乾隆间平度州知州陈时贤的“八景诗”流传甚广。

明代弘治年间,高密县知县刘凤仪最早提出了“高密八景”之说,并作《高密八景》诗。“蓬莱十景”,最早见诸明泰昌《登州府志》。不过,当时没有明确提出“蓬莱十景”这一概念。该志卷首“海山景图”共载有十三幅画图,其中前十幅描绘的是蓬莱县的景观,并且每一幅都有时任登州府知府徐应元所作景观名称和景观简介(其他三幅描写的是宁海州、栖霞的景观)。清康熙《登州府志》载有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进士、江南武进人徐人凤描写蓬莱县十大景观的诗作,诗中将泰昌志和康熙志卷首画图中的“碧浪金乌”改为“日出扶桑”、“澄波万里”改为“万里澄波”、“铜井含灵”改为“铜井金波”、“漏天银雨”改为“漏天滴润”。其实景观相同,只是表述不同而已。明代还有一些州县出版过方志,如宁海州、福山、文登、黄县、莱阳、栖霞等州县。其中除明嘉靖《宁海州志》、万历《福山县志》(残本)、泰昌《登州府志》(残本)目前还能见到外,其他县的明代方志都已失传,今天无法知道其中是否载有当地“八景”“十景”之说及“八景诗”“十景诗”等。

清初是其他各县“八景”“十景”之说及“八景诗”“十景诗”出现比较集中的时期。“招远八景”,最早见于清顺治《招远县志》。该志是招远自金天会九年(1131年)置县五百多年后的第一部县志,其中对“八景”分别做了简介,但没有“八景图”和“八景诗”。后来的道光《招远县续志》,也没有“八景图”和“八景诗”。不过,史上不少招远人写有与八景相关的诗。“昌邑八景”之说,形成于清顺治年间。顺治十四年(1657年)任昌邑知县、主持编修顺治《昌邑县志》的陕西邰阳人党丕禄,曾作“八景”诗,“昌邑八景”由此确立。“黄县八景”之说,在明代三部县志中是否存在已无可考,现有可查资料最早见诸清光绪《增修登州府志》。不知是何原因,“黄县八景”之说在清康熙《黄县志》、清乾隆《黄县志》和清同治《黄县志》中均无记载,也未见有人作过“黄县八景”诗。“福山八景”的说法,最早见诸清康熙《福山县志》。该志卷首载有“八景图”;“文翰志”载有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官至江南桃源县知县的福山县城里村人萧文蔚的《之罘八景》诗。当时芝罘(旧称“之罘”)隶属于福山县。萧文蔚以“之罘”代“福山”,这是古时文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关于栖霞“八景”的记载,最早见诸清康熙《栖霞县志》,其“艺文志”载有明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科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的栖霞人郝晋的《金山八景》诗。郝晋的诗为何题为“金山八景”而不称“栖霞八景”?可能是因为栖霞在置县之前曾称为“金山郡”,故以“金山”代“栖霞”,以求其古雅。

宁海“十景”之说,最早见诸康熙《宁海州志》。当时只有“十景”分题简介,没有“十景图”和“十景诗”。清同治《重修宁海州志》正文开篇有《十景图》(与康熙《宁海州志》相比,十景的顺序有变),“艺文卷”有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进士、官至司度支兼山西布政使衔的宁海州午台南塂村(今属莱山)人杨维乔的《十景诗》(集唐)。由于牟平历史沿革的原因,后来人们习惯将形成于清康熙年间的“宁海十景”称为“牟平十景”。“文登八景”之说,最早始于清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间。雍正《文登县志》卷首载有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出任文登知县的王一夔所作《文邑八景》诗和八景图,“文登八景”由此确定下来。因康熙年间还未设置荣成县,所以“八景”中有多处在今荣成境内。

掖县(今莱州)“八景”之说,最早见诸清乾隆《掖县志》。其“艺文卷”载有乾隆年间掖县国学生毛式榖与乾隆元年(1736年)举人、时任掖县教谕的济宁人孙扩图合作的《掖水八景》诗。诗以“掖水八景”为题,而不是“掖县八景”,是因为掖县因水而名,故以“掖水”代“掖县”。“威城八景”之说,最早见于清乾隆《威海卫志》。威城,即威海卫。清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进士、官至福建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威海卫人王士任和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人、官至高密县教谕的威海卫人吕自岳,分别有《威城八景》诗载于其中。“八景”“十景”之说及“八景诗”“十景诗”,出现最晚的是海阳县和荣成县,因为这两个县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才设置的。“海阳十景”最早见诸清乾隆七年(1742年)海阳知县包桂主持纂修的《海阳县志》。该志第一卷便对“海阳十景”作了简要描述;第二卷又有十幅画作对“海阳十景”作了生动描绘,包桂还在十幅画作上分别题诗。“荣成八景”最早出现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荣成知县李天隲主修的《荣成县志》,其中载有李天隲的“八景诗”,并有“八景图”。不知是何原因,李天隲没有将荣成久负盛名的“铁槎耸秀”和“苏岛海市”两大景观列为“荣成八景”。也许是因为康熙年间文登知县王一夔将这二景和“古城不夜”、“峨石瀛波”都列为“文登八景”,李天隲担忧拾人牙慧,而故意将“铁槎耸秀”和“苏岛海市”弃于“荣成八景”之外;也许另有他意。

笔者在查阅登莱地区关于州县“八景”“十景”资料过程中,发现有两个问题未能找到答案:第一,赵植的《莱阳八景》诗虽然在金代已经形成,但在后来的清康熙《莱阳县志》和民国《莱阳县志》中为什么都没有记载?第二,莱州府的即墨县,为什么史上没有出现“八景”“十景”之说及其诗作?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断定,赵植的《莱阳八景》诗,无疑是胶东最早的州县名胜组诗,它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原刊于烟台市政协编纂出版的《烟台文史》)

新闻推荐

看,那些穿越的老熟人

本报记者倪自放从2015年的热播剧《琅琊榜》,穿越到2019年正在热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称《知否》),...

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