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小鱼山与名人的邂逅

黄山晨刊 2018-11-28 07:54 大字

□ 周 莉

深秋的小鱼山,确实是我喜欢的样子:高低起伏、蜿蜒悠长的静谧街道,神态安详、步履散漫的稀疏行人。路边,素色花岗岩围墙上,爬墙虎郁郁漫漫,或叶碧如翠,或叶黄如金,是一场秋阳下的视觉盛宴。围墙内、山腰上,披一身绿植藤蔓的欧式建筑错落有致,红瓦黄墙与高窗拱顶若隐若现。有那么一瞬间,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身处鼓浪屿。可是我知道,现在的鼓浪屿,是断没有小鱼山的这份幽静与闲适了。

在青岛,相比于栈桥与八大关的名声显赫与游人如织,同处一条沿海游览线的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显得格外冷清与寂寞。来此探访的,只有一些文艺青年或文学爱好者。唯如此,这里才保留一份难得的孤傲与清高,仿佛那些曾旅居于此的文人学者,于闹市中独享属于自己的孤寂与清闲。

小鱼山周边,辐射状分布4条小马路:福山路、鱼山路、大学路及莱阳路。这4条路与周围一些小街小巷一起,构成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老舍、沈从文、洪深、梁实秋、闻一多、童第周等文化名人故居,宛如一颗颗珍珠,随意散落其间。所以来到小鱼山,你也只需在随山势起伏的街道上随意闲逛便好。说不定会在哪条街上或哪个小巷里,你便邂逅一位曾旅居于此的大师灵魂。

从福山支路5号的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出来,沿绵延上升的小巷漫步至福山路,心里便涌起阵阵期许与兴奋。福山路3号,沈从文故居——我得承认这是我此行小鱼山的主要目的。1931年,沈从文来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居于此。在这栋别墅里,沈从文爱情与创作双丰收。

福山路向北快行至尽头时,终于看到那块黑底金字铭牌:沈从文故居。雕花铁门紧闭,上贴一张电费通知单,显然这里已是普通民宅了。迎门一堵花岗岩影壁,将寻访者的目光牢牢阻挡。无奈走到路对面高处,极力将视线拉成一条抛物线,抛进这深宅大院,期盼在更迭交错的时空里,一遇沈从文当年的身影与欢笑。

“房屋刚粉刷过,楼前花园里花木尚未栽好,只在甬道旁有三四丛珍珠梅,剪成蘑菇形树顶,开放出一缕缕细碎的花朵,增加了院中清韵风光。”多年后,沈从文回忆福山路3号的这段生活时,如此描述。而今,楼前花园里花木成荫,那三四丛珍珠梅是否仍藏身其中?而我目光所及的窗口,却似有沈从文的身影闪现。他面朝大海捧读一份电报。电报上写的什么?竟令先生笑得那般幸福。“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一杯甜酒酿至今天,仍甘甜如昨。

秋阳暖,如影相伴。如影相伴的,更有大师们自由、深邃的气息和灵魂。福山路、红岛路、大学路、鱼山路……沿街漫步,随意邂逅:福山路1号洪深故居、鱼山路7号吕美荪“寒碧山庄”、鱼山路33号梁实秋故居、海洋大学校园内闻一多故居。一次次邂逅,一份份惊喜与感慨。洪深故居与沈从文故居毗邻。因其雕花铁门敞开,访客可入院内参观。入铁门拾阶而上,绕过一面影壁,但见院内花草烂漫树木扶疏,一栋造型精致的德式建筑掩映于葱浓绿植中,美轮美奂,仿若置身童话世界。梁实秋故居则隐于巷道深处,两层小楼颇为简朴破旧。唯楼前那棵雪松,据说是当年梁实秋亲手栽种的,依旧郁郁苍苍直指蓝天。树若有情树不老,它是想容颜终不改,等候主人归来相认吗?

主人却永远也回不来了。那些曾在小鱼山的大街小巷悠闲散步、在海风吹拂的院落或窗口凝神思考的大师们,都永远回不来了。

然而,秋阳下驻足于鱼山路与大学路交叉口,向小鱼山的历史纵深处临别一望时,却又分明看见沈从文、梁实秋、闻一多等大师款款而来。他们风神潇洒依旧。

新闻推荐

123名爱心义工为孤寡老人捐款

晨报讯(YMG记者纪殿国通讯员王瑞亭姜竹青)19日,莱阳市菜哥公益联盟义工队20多名爱心义工来到莱阳市照望庄镇东赵格庄...

莱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