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普:缘系青岛的科学先驱
王任
青岛莱阳路5号,绿树浓荫,邻近海滨,门前车水马龙、日夜喧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1956年至1958年间,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普先生居住于此。龙江路24号,则是王普先生1958至1960年间在青岛的另一居住地。年过七旬的王普之子王沂光老师,清晰记得旧居的门牌号和在那里度过的少年时光。
在现代科学史上,王普先生(1902年~1969年),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在中国科学史和核物理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王普曾为山东大学的创建和恢复,特别是为物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那个时期的山东大学,就在青岛。
王普,是从山东走出的蜚声国际的科学大家。他出生于沂蒙腹地的沂南县依汶镇。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后,任职中央研究院,在物理所跟丁西林、同时在地质所跟李四光做助理研究员。1929年、1930年间任山东省教育厅督学。1930年至1935年,王普来到青岛,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称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是山东大学物理系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为实现“科学救国”的夙愿,王普于1935年秋考取山东省公费生,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随导师K.菲利浦(philips)在威廉皇家科学院的达莱姆化学研究所研究核物理学。1938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时年36岁。同年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转赴美国华盛顿卡内基学院,担任客座研究员一年,仍从事核物理学的研究。“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了人工放射性和原子核裂变的早期实验研究,成为我国最早从事核分裂研究的学者之一。”
1939年1月,华盛顿卡内基学院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在华盛顿联合主办了第五届国际理论物理会议,王普是我国参加这次历史性盛会的唯一学者。这次会议由于玻尔在会上宣布了铀核裂变的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竟把会议原定议题临时改变成核裂变讨论。卡内基学院的罗伯茨和王普等人立即于1月28日会议闭幕的当晚进行实验证实。由此,核裂变研究成了1939年整个物理学界的热门课题。王普和罗伯茨等人合作,于会后3个月内在美国的《物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4篇短文,其中2篇涉及了铀和钍在裂变中发射缓发中子的研究,学界认为:“1939年发现了核裂变的缓发中子,为核裂变反应堆的建造以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铺平了道路。”1939年,我国《科学》杂志介绍:“王普博士除参加此次核子分崩表演成绩优异外,近期发现迟发中子及原子能之实际利用理论……蜚声国际,为国增光,难能可贵。”
回望历史的苍茫背影,王普先生曾先后三次定居青岛,历经20多年,对山东大学物理学科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也和青岛结下了不可分割的紧密因缘。
王普先生虽然多次留洋,但他是一位特别念旧、特别牵挂故土的山东赤子。据王普之子王沂光老师回忆:1956年之后家住青岛的时候,父亲偶然路遇家乡人到青岛卖水果或卖菜的,他总是慷慨地全部买下所有卖的东西,然后叫老乡到家里吃一顿饭、聊聊家常,了解一些家乡的事。老乡走时,他还要送钱、送粮票。父亲那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他对老乡比对我们还要亲。他的根脉,在沂蒙山的汶河岸边。王普先生以“沂”字辈为子女命名,自有勿忘沂蒙家乡的情意,自是他深沉的情感寄托和故土情怀。
同样,出于对沂蒙家乡的感情,对故乡先贤的景仰敬重,是促使笔者走近这位历史老人的根本缘由。2009、2010年间,笔者策划提出纪念王普先生的系列事宜,最终促成了王普先生铜像落成、《王普先生纪念集》出版、缅怀王普先生学术座谈会举行、王普先生纪念展览举办。回望那两年的时光,我的很多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纪念王普先生的事宜之中。面对模糊的历史背影,回溯王普的成长足迹,追寻他在沂南、北京、青岛、上海、德国、美国等地的历史踪迹,钩沉并整理他的物理学论著,成为一项“修复历史记忆”的努力。笔者心中一直坚信:一个明晰的王普先生的历史形象终将会逐渐复原呈现。
冼鼎昌院士曾向笔者回忆: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钱三强夫人何泽慧院士曾多次强调,我们不要忘记“两弹一星”之前的那一代,特别是像王普先生那样最早在实验室里探索的先驱者。2010年10月,山东大学隆重举行了王普先生铜像落成仪式。自此以后,王普先生的名字响亮地被人们重新提起。
(作者系王普史料研究者、《王普先生纪念集》执行主编)
“人文青岛”邮箱:renwenqingdao@163.com
电话:80889509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29日至30日,省政协副主席刘均刚带领调研组,就省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经济组织重要部署,来烟台市调研非公有制企业和...
莱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