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传承百年的传统文化

半岛都市报 2018-05-31 00:00 大字

半岛全媒体记者刘婷婷整理

南张文化是继承古人的文化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时代的更替与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中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得到继承和发扬。

乐器

清末民初,南张就有鼓、锣等打击乐器,爱好文艺的村民家中有笛、箫、二胡、口琴等乐器。常有的演奏曲目有“梅花三弄”“茉莉花”“苏武牧羊”等古曲和“送情郎”之类的民间小调。五个人一凑,就是一台戏。鼓是指挥,有时如暴风骤雨,有时又似闲庭信步,既有轻重缓急,又能抑扬顿挫。采用的鼓点多是“风点头”开始,接下来是“幺二三、三二幺”,全是鼓说了算。大锣则是紧跟鼓点,该敲则敲,该放则放,该捂则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每年都组织技艺精湛的鼓手敲打着锣鼓给军属送光荣灯、送新兵入伍。

民间艺术

20世纪初,地方流行小调“本肘鼓子”传入崂山,艺人在传唱过程中,把它和当地的民间小曲“花鼓秧歌”融为一体,由说唱体的“肘鼓小调”逐渐发展成为演唱体的地方小戏,称为“肘鼓子戏”。

“肘鼓子戏”演唱初期,形式简单,内容、情节单纯短小。所用乐器只有一只手鼓、一只手锣和一副呱哒板。清朝末期,受当时流行于莱阳一带的“四弦小调”的影响,演唱时,在乐器中增加了四弦胡琴伴奏,并配以地方戏中的吹奏乐器——唢呐,作为帮腔。“肘鼓子戏”的演员在乐队初加四弦胡琴时不能适应,只能跟着四弦胡琴的音律往上溜,时间一长,听众都叫这种演唱方式为“溜腔”。后来,演唱艺人觉得这溜字不好听,有伤这种戏曲的名声。当时崂山一带村旁、河边、住户门前、大街两旁栽种的柳树特多,加上演唱的年轻女演员,在表演时增加了好多舞蹈动作,如同风摆柳条一般轻盈,便在不知不觉中,把“溜腔”改成了“柳腔”。

1956年,张村(含南张)组织柳腔戏表演,曲目有《拾玉镯》《小姑贤》《赵美容观灯》等,村民王玉凤饰演《拾玉镯》女主角,情真意切,韵味醇厚,村民们记忆犹新。夏季晚上纳凉村民多聚集在村中空地处,业余戏剧爱好者在此自娱自乐。吕剧爱好者多演唱的曲目有《王丁宝借当》《李二嫂改嫁》,京剧爱好者多以《苏三起解》《空城计》《武家坡》为主要曲目。

剪纸艺术

明清时期,剪纸艺术就在南张村流传。春节或喜庆的日子,家家都要装饰窗户,糊上白纸,再用红纸剪出“双”字、花鸟、吉祥物、菱角形的图案装饰窗体或四角。剪纸还可贴于墙壁及家具上,既渲染节日喜庆气氛又增添生活气息。心灵手巧的手工艺人还能剪出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等优美图案。

书法绘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南张在毛笔书法上颇有造诣的不乏其人。21世纪初,崂山区在国际会展中心开办老年大学学习班,绘画爱好者逐渐增多。村民牟庆荣作品曾多次获奖,王辉获得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考级中心颁发的软笔书法九级证书,还获得中韩街道“喜迎祖国60华诞”书画展优秀奖,并获得“中华小书画家500强”的称号。(整理自《南张村志》)

[传统文化]

新闻推荐

莱阳精准监督 促进营商环境再优化

本报讯(YMG记者刘洁通讯员李蓉龚安静)“您提到的违规违纪行为,在给我们提供服务的责任单位都没有,相反他们给我们最...

莱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阳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