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老汉专收老物件 留下万件"农村回忆"

威海晚报 2018-04-16 10:53 大字

煤油灯、木推车、墨斗……63岁老汉专收老物件

只收不卖 留下万件“农村回忆”

威海新闻网讯 (记者 王春苗 文 姚威 图)老物件代表的是回忆,记下的却是故事。对于63岁的崔天崇来说,更是如此。他从1994年开始收藏老物件,如今的藏品已达上万件,俨然一个上世纪威海农村博物馆。在别人看来,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根本不值钱,可对崔天崇来说,这些全都是宝贝。

打理柳编制品。

崔天崇的收藏从煤油灯开始。

收藏情结源于幼时借油灯

崔天崇的博物馆位于威海汽车站对面的地下停车场,去年5月份正式对外开放。这里除了接待前来参观的人们,还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他们通常喊崔天崇“老崔”。

老崔对民俗物品的爱好源于他幼年的经历。“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差,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带着我们5个兄弟姊妹过日子,很不容易。那时候,我非常喜欢看小人书,但家里没有灯,一到晚上就没法看了。没办法,我们就到邻居家借煤油灯,好不容易借来了,我们几个还得轮着用。”回忆起那段艰辛岁月,老崔感慨万千。

那个年代,不仅煤油灯需要借,有时连农具都不够用,母亲经常打发崔天崇到邻居家借。“每次去借都非常不好意思,赶上秋收的时候邻居家也要用,我就借不来,心里就会很失落,那个滋味真不好受。”老崔说,从那时起,他就默默下定决心,将来这些东西一定要自己有,不再跟别人借。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这些老物件早已过时,但童年的经历却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让他对老物件仍然无比珍惜和热爱。

1994年,凭借木工手艺,老崔成立了一支装修队。随着一栋栋居民楼拔地而起,老崔的装修队接了不少活。

村民变市民的过程中,一些人家里的旧物品都要淘汰,而老崔的收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因着内心的“油灯情结”,老崔收藏的第一件物品就是煤油灯。

“他们在收拾家的过程中,好多东西都要扔,家具、厨具、车篓、粪筐……我觉着挺可惜,他们就说:‘要是不嫌弃,这些东西都给你吧!\’于是我就都拿回来了。”老崔说,对此,很多人很不理解,但他却十分执着,不知不觉中,他收藏的老物件已经多得没地方放。朋友看他如此痴迷于收藏,就将一处空房子借给他。

精心呵护藏品。

自己动手修复藏品。

“只买不卖”只为文化传承

收藏的东西越多,老崔就越痴迷。后来,他开始有意识地采购。起初他经常赶本地的大集,看到喜欢的老物件就花钱买下来。七八年前,他开始到烟台、莱阳、德州等地赶集,采购了不少心仪的“宝贝”。

在这个过程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老式皮箱的收藏过程。多年以来,为了收藏,老崔几乎走遍了威海的大街小巷,同行的很多人都认识他。几年前,一家古玩店的老板给他打电话,说店里有一个老式皮箱。老崔立刻到店里,发现这是一个通身发红而且有精致花纹的皮箱,非常漂亮。“我一看就喜欢得不得了,就花了3000块钱买了下来。”老崔说,至今为止,这仍然是他最珍爱的藏品之一。

花几千元买一件并不值钱老物件,在老崔看来却很值。与大多数搞收藏的人不同,老崔只买不卖。多年以来,花在买老物件上的钱他自己也算不清楚。“一开始还记账,后来实在太多了,也就不再记了。”

近几年,老崔收藏的老物件,大大小小有上万件,很多都摞在一起,无法展示。2016年,老崔的朋友被他的执著精神打动,将威海汽车站对面的地下停车场辟出一块,这才有了专门的展馆。

“起初雇了几个工人帮我装修,但是几天下来,发现费用实在太高,于是我就自己干。”老崔说。去年5月份,这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博物馆终于对外开放了,而且是免费,管理员、讲解员都由老崔一个人担任。每天7点半,老崔会准时到馆里,拖地、整理、修补,三九天也不例外。

直到现在,很多人对老崔的行为仍然很不理解,经常问:“老崔你到底图的什么?”对此,老崔经常笑而不语。“文化就是感情,这些老物件代表着上个世纪的文化,需要有人传承。如果没有人收藏,丢了就再也不会有了。哪怕旧点、破点都没关系,只要能看到它们,我就很高兴。”老崔如是说。

新闻推荐

选种中药材切勿只看市场

“我想种些铁皮石斛,行不行?"“西洋参挺挣钱,我想种上几百亩,你给联系个种苗企业吧?"……近来,山东省中草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王志芬,经常接到这样的咨询。看到越来越...

莱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阳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