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沪两地多部门联合甄别烟台口音流浪者 “黄山”流浪40载被救助回烟
近日,一场横跨1500公里的甄别救助行动从上海到烟台两地上演,在两地救助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在外流浪了40多年的流浪者终于落叶归根,回到自己的家乡。
2017年9月的一天,一个看起来50出头,头发有些花白的男子从上海市救助站被送到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男子自称名为“黄山”,说不出家在哪是哪里人。上海甄别科的工作人员与其交流中,从饮食习惯、说话口音判断出其家乡大致方向是在山东烟台附近。“‘黄山\’在上海救助二站甄别科大约待了有半年时间,期间上海救助站跟我们一直有联系,希望通过双方沟通找到线索。”市救助管理站李科长告诉记者。因此时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已经面向全国建立跨省甄别联动机制,而烟台市救助管理站是2014年第一个与上海救助二站签订协议的救助站,之前两站工作交流多,沟通起来十分顺畅,在经过几次情况交流后,上海救助站一行五人于3月19日踏上前往山东烟台的火车,试送“黄山”回家。
回忆起当时甄别的情况,王健站长告诉记者:“通过和‘黄山\’的沟通,和他本人的表述,我们听出了一些端倪,‘黄山\’的口音相对比较杂乱,并非烟台本地口音,有莱阳口音,也有莱西口音,还有人说像青岛口音。”在上海救助站带领“黄山”到达烟台的第二天,3月21日,联动甄别开始了,烟台救助站王健站长亲自带领业务科、仓储科、社工科几名科长和“黄山”聊起了“家常”。王健站长首当其冲,先用本地话跟“黄山”交流,询问他的基本情况。“但是‘黄山\’对于回家的意愿并不是很积极,对于姓名一直说不知道,所以我们大胆猜测,是不是‘黄山\’曾在老家犯过错误,导致不敢回家乡。”王健说,推测至此,烟台救助站业务科张主任立即拍了“黄山”的照片后联系当地公安部门与民政局部门,寻找线索。
甄别行动开始一个多小时后,“黄山”面对一口口本地话的聊天询问,明显放松了下来,这时社工科科长接过话题问到,以前在老家你种过田吗?没想到这句话引发了“黄山”的话唠,原来“黄山”以前在老家有2亩地,种过玉米,小麦,会拿到集市去卖。之后救助人员通过读地名,看地图,问“黄山”去过哪些地方,圈出的活动轨迹越来越明显,范围也越来越小,就这样西教格庄村出现在了救助人员的视线范围内。“判断出了‘黄山\’可能是在西教格庄村,这时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线索。”业务科张主任告诉记者,在将“黄山”照片传给公安和民政部门后,他们得知了西教格庄在几十年前,有过一名叫亮子(化名)的服刑人员在刑满后至今没再回来过,和“黄山”的经历很像。随后大家经过一番商量,决定打铁乘热,当天下午就出发,带着“黄山”去实地看一看,能否找到几十年未归的家。
3月21日下午2时许,一辆带着“民政救助”牌子的白色面包车停在了莱阳市穴坊镇西教格庄村村委会门口,路上烟台救助站工作人员已与当地村委会书记取得联系,村支书与多个村民早已等在门口,虽说时隔几十年,但看到来人下车,村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这就是当年刑满后不再见踪影的亮子,大家都纷纷肯定了他的身份。经了解,原来亮子因缺乏社会经验,在20几岁时听人教唆窃取他人财产,被公安部门抓获判刑数年,出狱后由于没有家人来接,就一直在外流浪,时间长了也忘了自己叫什么家在哪。在了解情况中,村支书介绍到亮子家中的亲人都已不在了,2亩地也早在40多年前被统一征收了,好在其户口一直还在村内。后期经过救助站的协调,当地民政和当地政府正在协调为亮子办理五保供养等手续,并安排他在敬老院养老,进一步解决其后顾之忧。“此次跨省甄别之所以能如此顺利,是联动机制成熟化的体现,也是前期甄别判断大致方位与后期当地甄别寻亲结合的成果,二者缺一不可。”王健说。亮子也感谢大家帮他找到四十年未归的家乡,得以“少小离家老大回”,他表示他会好好在家乡生活,不负大家对他无以回报的帮助。YMG记者尹琳通讯员于波李培强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农村大众报莱阳讯(记者孙成民张天银通讯员董新云)今年春天,有几十万人涌进莱阳市姜疃镇濯村看花,有的人不远千里。从初春时节,这个村的梅花、迎春花、玉兰花、樱花、桃花等次第开放,整个村庄如同花...
莱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阳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