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别再肆意制造“神童”了

市场星报 2017-12-13 01:04 大字

近日,有媒体这样报道了山东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初四学生李向楠的事迹,引发网络热议,李向楠也因此被冠以“神童”的称号。11日晚,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在微博上发布调查处理情况:因核实不严,导致12月1日发布的“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成功签约”为失实消息。(12月12日《成都商报》)

古有伤仲永,今有“假神童”。当“神童神话”肥皂泡一样破灭,留下了一地鸡毛。最为要命的是,在整个事件当中,没有任何一方是赢家:现在李向楠本人已经好几天没有到校上课,想必也承受了不小的心理压力;而当地教育部门官员不但被迫出面道歉,相关工作人员还将接受调查处理。尤为关键的是,这一在全国范围内闹得沸沸扬扬的“假神童”事件,必将对当地教育系统、地方政府的诚信形象带来严重的损害。

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而更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个撒谎孩子身边的成年人,从父母到学校老师,再到当地教育部门官员,以及参与报道和吹捧“神童出没”的当地媒体,统统被这个漏洞百出的谎言所欺骗,成了圆谎的帮凶?

当地教育体育局官方微信在推出“神童”报道时的一番话,或许可以部分地说明问题。这篇微信文章称,“李某之所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主要是得益于市教体局近年来全面加强科技教育”,消息中列举了当地教育体育局在科技教育方面所做的诸多工作和取得的诸多成绩。很显然,当地教育部门是需要一个“神童”来作为自己加强科技教育工作佐证的,恰好李向楠又抛出了一个谎言,满足了教育部门的这个心理诉求,于是当地教育部门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最终参与了“神童”的制造,同时对那些现在看来满是疑点的证明材料进行了选择性失明。

显然,成人世界的功利思维,是催生“神童”的社会土壤,而媒体出于“抢新闻”的需要对“神童”过度渲染,公众对“神童”过度期待,都在整个事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事件真相大白后,当引起各方的深刻反思,别再肆意吹捧甚至制造“神童”了。

新闻推荐

山东莱阳成立“14岁神童”调查组 烟台多部门已介入

近几日,山东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的14岁初中生李向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被麻省理工学院提前签约。这一消息很快在网上热传,李向楠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签约协议被指疑点重重。麻省理工学院...

莱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阳,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