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的“14岁神童”事件难改的“神童情结”
■朱昌俊
近日,来自山东莱阳的“14岁神童”李某被麻省理工学院提前签约的消息在网上热传,并且质疑声不断。针对此事,目前莱阳市已经成立了由莱阳市教育体育局牵头的事件相关调查组,同时,烟台市多个相关市直部门也已介入该事件调查。(12月11日澎湃新闻)
自小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6岁时,开始研究软件,自主设计了一个一键式关闭学校电脑的程序;8岁,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网站,自主研发了云计算平台……这是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官方微信上对李某成绩的介绍。能够有如此突出表现,确实堪称“神童”。客观地说,当地教育部门对这样的“神童”进行适当宣传,也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这一切都理当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
而目前的种种疑点表明,所谓的“14岁神童”很可能只是一个“误会”。比如,对于“签约麻省理工学院”一事,麻省理工方面回应称,该校不存在主动去签下一个学生的现象,所有的学生都是在高中最后一年开始申请;而李某本人向媒体展示的部分与高校的往来邮件中,落款、发件人等信息也不规范,参加的多项活动也无法查到主办方信息,甚至其所注册的公司,也被当地工商部门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就此来看,“14岁神童”被“注水”,或基本可坐实。
在个案的真相之外,这一事件可谓是再次对社会由来已久的“神童情结”的一次嘲讽。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就有“伤仲永”的案例,可现实中,社会的“神童情结”却依然根深蒂固。这不仅包括一些教育机构习惯以“神童”概念去为自己的教育方法做加持,也表现在学校和教育部门对“神童”的追捧。如这起事件,“14岁神童”爆得大名,就源自当地教育部门的主动“报喜”。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因为对于“神童”有着某种政绩迷恋,才可能对这样疑点重重的信息失去应有的甄别能力。
而对不少家长而言,虽说培养“神童”的动机不一定那么明显,但是尽量让孩子变得“全能”,能够显示出“神”的一面,超越绝大多数同龄孩子,却是不少家长潜意识的流露。
有学者说,学习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可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希望孩子变得更复杂、更深奥的想法似乎深得人心。这正是“神童情结”所对应的教育认知偏差。所以,“14岁神童”事件或最终会迎来一个真相,但社会要真正剔除“神童情结”,或并不容易。
新闻推荐
家,是你我心灵深处的一处慰藉,烟台车展感恩能陪着你和家人。烟台车展2002年到2017年末,每年大大小小春去秋来的每一个车展,总会看见可爱的他们打电话联系顾客,确保让每一次展览更加精彩。感谢冷风骄阳...
莱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阳,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